導讀:按摩環跳穴作用處 緩解治療半身不遂、腰跨疼痛、下肢痿痹,環跳穴位位置具體在哪裏呢,怎麼找?本文圖解環跳穴位位置圖和按摩手法。
【環跳穴位置】位於人體股外側部,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凸點骶管裂孔連線外三分之一中三分之一交點處。
【取穴方法】取側卧位,伸直下腿,屈上腿,拇指關節橫紋股骨大轉子上,拇指指脊柱,當拇指處,壓有酸脹感。
【穴位解剖】有臀肌,坐骨神經和股方肌;淺層布有臀上皮神經。
深層有坐骨神經,臀下神經,股後皮神經和臀下動、靜脈。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臀肌筋膜、臀肌、坐骨神經、閉孔內肌(腱)與上下孖肌。
皮膚髂腹下神經外側支和臀上皮神經雙重分佈。
皮下筋膜發達,富有纖維和脂肪組織,臀部後下部有而緻脂肪形成脂肪墊。
臀肌深面,坐骨神經骨盆出閉孔內肌上方梨狀肌下孔。
該點體表定位骨客後上棘坐骨結節線中點;向下則投影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線中點內側。
坐骨神經內側有股後皮神經、臀下神經,血管及陰部神經、血管。
神經下方閉孔內肌腱及其上下方上下肌骶叢肌支支配。
【環跳穴】Huán tiào(GB30),經穴名。
出《針灸甲乙經》。
《千金要方》作鐶跳。
屬足少陽膽經。
少陽、太陽會。
別名:髖骨穴、環谷穴、髀厭穴、髀樞穴、樞中穴。
【穴位含義】膽經水濕此大量氣化天部陽氣。
(1)“環跳穴”。
“環”,一種園形而中間有孔玉器或一串連環中一節,此指穴內物質天部肺金特性氣。
跳,跳動,陽之健,指穴內陽氣。
環跳名意指膽經水濕此大量氣化天部陽氣。
本穴物質居髎穴傳來地部水濕,本穴後,水濕滲入穴內肌肉之中並氣化天部陽氣,穴內陽氣使人如,故名“環跳穴”。
(2)“臏骨穴”。
“臏”,膝蓋骨。
“骨”,腎氣。
臏骨名意指本穴地部生髮氣,使人體活動如膝關運轉自如。
理同環跳名解(古有臏刑,即切去膝蓋骨使不能行者,而穴名臏者取義正相反)。
髖骨名意臏骨。
(3)“分中穴”。
“分”,分而散。
“中”,與外相對,指內部。
分中名意指穴內氣血在此分而散。
本穴物質居髎穴傳來地部水濕,本穴後地部水濕氣化並散於穴外,本穴膽經氣血分流之處,故名“分中穴”。
(4)“環谷穴”。
(2)環跳常用於男女生殖系統疾病。


“谷”,指穴周各部。
環各名意指膽經涼性水氣此輸向髖之各部。
理同環跳名解。
(5)“髀樞穴”。
“髀”,通脾,指穴內肌肉部位。
“樞”,門户轉軸。
髀樞名意指穴內肌肉層次中大量氣化陽氣並輸向穴外各部。
理同環跳名解。
(6)“髀厭穴”。
“髀”,通脾,指穴內脾土。
“厭”,厭惡。
髀厭名意指膽經上部經脈下傳水濕過穴內脾土喜,故名“髀厭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地部水濕及天部陽氣。
【運行規律】地中水濕滲入脾土之中,天部氣則外輸人體各部。
【功能作用】健脾益氣、祛風化濕。
【主治病症】腰腿痹,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風疹,腳氣,及坐骨神經痛,髖關節疾患。
【作用功效】環跳穴,腰膝、益氣壯陽、舒經活絡、活血止痛。
【臨牀應】現代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腰骶髖關節及周圍組織疾患。
【穴位配伍】 (3)環跳穴配風市穴、髀關穴、犢鼻穴、伏兔穴、太衝穴、足三里穴、太溪穴、陽陵泉穴治小兒麻痹,肌萎縮,中風半身不遂; (6)配殷門、陽陵泉穴、委中穴、崑崙穴,有疏通經絡,活血止痛作用, 治坐骨神經痛。
(7)配居髎、委中、懸鐘,有祛風温散寒作用,主治風寒濕痹證。
(8)配風池穴、曲池穴,有祛風活血止癢作用,主治遍身風疹。
【文獻摘要】《素問》:王注:少陽、太陽二脈會;《針灸甲乙經》 :腰脅相引,髀筋瘈脛,肱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環跳主;《銅人》:治風温痹,風疹,偏風半身不遂,腰胯不得轉側;《針灸大成》:主冷風濕痹,仁,風疹遍身,半身不遂,腰胯,蹇膝,不得轉側伸縮;《金鑑》:主治肱、胯、股、膝中受風氣、筋攣疼痛。
【治法原則】寒補灸,瀉針出氣或水針。
【針刺療法】針尖略下方斜刺環跳穴2.0-3.0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下肢放散,治坐骨神經及下肢疾患;針尖斜外生殖器及腹方向刺2.0-3.0寸,麻脹感可達外生殖器,可以治外生殖器及腹疾患。
【艾灸療法】環跳穴,艾條灸10-20分鐘,環跳穴,艾炷灸5-10壯。
【按摩療法】兩手握拳,手心向內,兩拳同時捶打兩側環跳穴各50下或者兩手抱兩膝摟懷後伸直,以此反覆,一伸一屈做50下。
針刺撥罐環跳穴–治療睾丸疼痛
針法:環跳穴取3寸毫針,垂直進針2.5寸,其餘穴2寸毫針,垂直1.5寸,刺激,留30分鐘,去針後撥火罐10分鐘,每日2次。
功可温經散寒止痛。
10天1個療程。
主治睾丸疼痛。
針刺按摩環跳穴治療痹症 環跳穴是治療腰腿疾病穴位,要想取得理想療效,取穴,針感能否傳導關。
《腧.經絡篇》曰:“少陽脈……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這裏髀厭即環跳穴,後雖歷代醫學家系統整理,但環跳穴無定點,曰此穴髀樞中。
1961年南京中醫學院針灸教研組編寫中醫學院試用教材《針灸學講義》(人民衞生出版社出版)正式提出環跳穴側卧,伸下,屈上足,大轉子督脈腰俞直線上近大轉子側1/3處陷中取,針一寸五分二寸五分。
然而臨牀上,如問病情及患者體形胖瘦,不論取穴否照搬屈上腿伸下腿取,其針感傳導,下肢另一要穴—委中針刺。
針刺環跳要想獲得理想針感應該視病痛部位而採用體位,形體胖瘦取穴應該,如此求實方能使針感傳導而獲得效果。
方法
(1)先用傳統取穴方法刺骨大轉子點骶管裂孔連線中外1/3交點處,直刺2到3寸時作提插手法,觀察針感是否傳導(簡稱傳統取穴法)。
(2)刺股骨大轉子點骶管裂孔連線內3/5與外2/5交點處,直刺2到3寸時作提插手法,觀察針感是否傳導(簡稱新法取穴法)。
實驗:傳統取穴法200針中,體形者28例,有25例針感傳導至,佔89.3%;體形者23例,針感傳導;體形者149例,有6例針感傳導至,佔4.0%。
新法取穴位法200針中,體形者28例,有3例針感傳導至,佔10.7%;體形者23例,全部傳導,佔100%;體形者149例,有143例針感傳導至,佔96.0%。
2種取穴方法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1)。
電針環跳穴
環跳穴具有利腰腿、絡之功效,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病證首選穴位,是坐骨神經痛患者,其症狀以太陽經和少陽經循行部位疼痛多,該病針灸治療效果獨到,而針感能否傳導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治療時舒展下肢既有利於其它穴位和針刺,利於經氣疏通,達到通則目的。
“痹證”此病乃風寒侵襲、經脈受阻、氣血瘀滯而引起,即“”而引發。
受寒、受潮可為其誘發原因。
環跳穴三陽經有着密切關係,針刺環跳穴能疏通氣血,治療三陽經所過之病變,達到“通則”目的。
電針療法:取腰3、4穴、環跳、阿是穴作為主穴;配穴:陽陵泉、委中、承山、崑崙穴。
操作:腰3、4穴用1寸針,提插,尋找針感,得氣出現電擊樣感覺沿坐骨神經通絡傳至背足趾,反覆提插2~3次出;環跳、阿是穴取3~5寸針,施以指針和毫針,指尖及針尖方向陽經太陽膀胱經,得氣後令患者移動患腿,感疼痛減輕時,留30分鐘,並環跳穴旁各3cm正方形四個角上加5寸針各1(“圍針”),注意針尖指向環跳穴,對環跳、阿是穴刺激行針4次,注意出針後指導患者抬動患腿;對其他穴位如陽陵泉、委中、崑崙視病情予以補、瀉手法,亦可施以捻轉手法,然後G-5806型電針儀連接,連續波持續中等強度刺激;留15分鐘。
或血瘀阻滯型病人,可不用電針改為温針灸,增強力。
以上針刺法每日1次,第一天針患側,第二日針健側,交換輪流。
按摩:一指禪指點環跳3分鐘,指導患者掌握一指禪基本練功手法,然後左、右拇指呈施功狀分置左、右環跳穴處用力壓、揉3分鐘;③活動髖、膝下肢部位:指導患者做髖、膝及下肢旋轉、彎曲、下蹲活動。
【研究進展】
(1)腰痛:針刺環跳穴,治療腰痛100例,效果。
(2)帶下病:針刺環跳穴治療白帶,用強刺激手法,若行針時針感能達到,能提高治療效果。
⑶調整胃液分泌功能:針刺環跳穴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使低者升高。
(3)調整甲狀腺功能:有實驗報道甲狀腺粉或硫氧嘧啶造成小白鼠甲狀腺功能或減退後,電針環跳穴,能調整甲狀腺功能。
(4)抗炎作用:有實驗報道,電針家兔坐骨神經“環跳穴”可使人工感染腹膜炎滲出減少或停止。
從女性人體穴位高清圖可以看出,左側紅線是任脈穴位,右側藍線是足陽經,本文……詳細>>艾灸什麼能治病,現代人需要艾灸,什麼情況下不能灸每天搓一搓,告別你“難言之隱”!祛風濕,利腰腿,絡(其穴性,臨牀主要於西醫學中坐骨神經痛、梨狀肌綜合徵、腰痛、腦血管所致癱後遺症、下肢麻木)。
環跳歸屬少陽膽經,少陽太陽經交會穴。
具有疏經通絡、活血化瘀、止痛強筋功效,是治療下肢痿痹不遂要穴,回陽九針穴之一,可有回陽救逆之效。
本穴首見於《針灸甲乙經》。
“環”,彎曲,“跳”,躍起;環跳,彎身環腿方可於跳躍。
指取穴時體位及其能治環而跳腿病而言,又名“環谷”“髖骨”“髀厭”“髀樞”。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碰到一不小心閃了腰,或者腰痛得讓人受,沒有辦法伸直,走路時候駝着背,躺卧時候要墊棉絮,牀上直挺挺絲毫不能夠動彈,轉下身會疼得要命。
遇到這種情況時,只要揉背部痛點和環跳穴,能夠迅速止痛。
(1)環跳是治療下肢痿痹穴。
本穴治療腰腿痛方面作用功效人人皆知,是臨牀治療腰腿疾病穴位。
《針灸甲乙經》載曰:“腰脅相引,髀筋瘈,脛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環跳主。
”本穴少陽膽經太陽膀胱交會穴,太陽經分佈於腰、臀和下肢整個後面;陽膽經分佈於人身整個側身部;兩經筋結於踝、膝、膕、臀和骶部;經脈病候上,太陽“主筋生病”,少陽“主骨生病”,兩經脈能治療筋骨病。
通過西醫解剖學來看,本穴處位置是坐骨神經所在。
經脈的分佈、經絡主病、環跳處位置(為下肢運動樞紐)以及兩經所交會特點,所以環跳是治療腰腿痛、下肢痿痹穴。
一穴通兩經,可以疏通調理少陽、太陽經氣,起到疏經通絡、活血化瘀、強筋止痛作用。
臨牀常用於坐骨神經痛、腰腿痛、半身不遂及各種下肢痿痹疾病。
摘錄《洪氏集驗方》一相關病案:辛酉年,夏中貴患了癱瘓,不能活動行走,他處治療,治療了時間沒有效果。
於是請了洪遵他治療,針刺了環跳穴,患者能行走了。
(2)環跳常用於男女生殖系統疾病。
男性疾病中陽痿、睾丸炎、前列腺疾病、女性尿道炎、帶下病、產後尿瀦留病症。
治療這類疾病時應注意針刺深度和針刺方向,針刺深度應2〜3寸,應向前陰部方向刺,並使針感傳到前陰部,方可發揮應有療效。
(1)下肢痿痹:中風癱,肢體麻木,膝痛,腰痛,坐骨神經痛。
(2)男女生殖系統疾病:睾丸炎,陽痠,帶下病,產後尿瀦留。
(3)皮膚病:風疹,癮疹,腿部帶狀皰疹。
人體股外側部,側卧屈股,股骨大轉子凸點骶管裂孔連線外1/3中1/3 交點處。
站立,或側卧,伸下,屈上足, 同側手插腿臀上,四指前,大拇指指腹所在位置穴位即是。
大拇指指腹用力按摩穴位,有痠痛感,用力壓時下肢有痠麻感,每次揉3~5分鐘。
治療功用:袪風化濕,腰膝。
疾病概述:有以下肢末端而致活動受限;有以肌肉(主要腓腸肌)疼痛,導致肌肉萎縮而行動不便。
本穴針刺要達深度,應於2寸,否則療效,針感放射足部,但不可刺激過強,如有觸電樣針感,此為刺中坐骨神經,應改變針刺方向,以防傷及坐骨神經,造成下肢麻木。
(1)《針灸甲乙經》卷十:腰脅相引,髀筋瘈,脛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環跳主。
(2)《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卷五:冷風濕痹,風疹,偏風半身不遂,腰胯不得轉側。
(3)《席弘賦》:冷風冷痹疾難愈,環跳腰間針燒。
(4)《百症賦》:後溪、環跳,華佗刺蹵而立行。
環跳,經穴名。
出《針灸甲乙經》。
《千金要方》作鐶跳。
屬足少陽膽經。
少陽、太陽會。
股外側部,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凸點骶管裂孔連線外三分中三分交點處。
布有臀下皮神經,臀下神經,坐骨神經,及臀下動、靜脈。
主治腰腿痹,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風疹,腳氣,及坐骨神經痛,髖關節疾患。
直刺2-3寸。
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側卧屈股,股骨大轉子凸點骶管裂孔連線外1/3中1/3交點處。
有臀肌,坐骨神經和股方肌;淺層布有臀上皮神經。
深層有坐骨神經,臀下神經,股後皮神經和臀下動、靜脈。
1、環跳。
環,一種園形而中間有孔玉器或一串連環中一節,此指穴內物質天部肺金特性氣。
跳,跳動,陽之健,指穴內陽氣。
環跳名意指膽經水濕此大量氣化天部陽氣。
本穴物質居髎穴傳來地部水濕,本穴後,水濕滲入穴內肌肉之中並氣化天部陽氣,穴內陽氣使人如,故名環跳。
2、臏骨。
臏,膝蓋骨。
骨,腎氣。
臏骨名意指本穴地部生髮氣,使人體活動如膝關運轉自如。
理同環跳名解(古有臏刑,即切去膝蓋骨使不能行者,而穴名臏者取義正相反)。
髖骨名意臏骨。
3、分中。
分,分而散。
中,與外相對,指內部。
分中名意指穴內氣血在此分而散。
本穴物質居髎穴傳來地部水濕,本穴後地部水濕氣化並散於穴外,本穴膽經氣血分流之處,故名分中。
4、環各。
環同上解,指穴內物質肺金特性涼性水氣。
各,指穴周各部。
環各名意指膽經涼性水氣此輸向髖之各部。
理同環跳名解。
5、髀樞。
髀,通脾,指穴內肌肉部位。
樞,門户轉軸。
髀樞名意指穴內肌肉層次中大量氣化陽氣並輸向穴外各部。
理同環跳名解。
6、髀厭。
髀,通脾,指穴內脾土。
厭,厭惡。
髀厭名意指膽經上部經脈下傳水濕過穴內脾土喜,故名髀厭。
皮膚、皮下組織、臀肌筋膜、臀肌、坐骨神經、閉孔內肌(腱)與上下孖肌。
皮膚髂腹下神經外側支和臀上皮神經雙重分佈。
皮下筋膜發達,富有纖維和脂肪組織,臀部後下部有而緻脂肪形成脂肪墊。
臀肌深面,坐骨神經骨盆出閉孔內肌上方梨狀肌下孔。
該點體表定位骨客後上棘坐骨結節線中點;向下則投影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線中點內側。
坐骨神經內側有股後皮神經、臀下神經,血管及陰部神經、血管。
神經下方閉孔內肌腱及其上下方上下肌骶叢肌支支配。
環跳穴稱髀厭、髀樞、環谷、樞中等,少陽、太陽二脈會,它是治療腰腿疾病穴位,要想取得理想療效,取穴,針感能否傳導關。
《腧.經絡篇》曰:「少陽脈……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這裡髀厭即環跳穴,後雖歷代醫學家系統整理,但環跳穴無定點,曰此穴髀樞中。
1961年南京中醫學院針灸教研組編寫中醫學院試用教材《針灸學講義》(人民衞生出版社出版)正式提出環跳穴側卧,伸下,屈上足,大轉子督脈腰俞直線上近大轉子側1/3處陷中取,針一寸五分二寸五分。
然而臨牀上,如問病情及患者體形胖瘦,不論取穴否照搬屈上腿伸下腿取,其針感傳導,下肢另一要穴—委中針刺。
針刺環跳要想獲得理想針感應該視病痛部位而採用體位,形體胖瘦取穴應該,如此求實方能使針感傳導而獲得效果。
(1)先用傳統取穴方法刺骨大轉子點骶管裂孔連線中外1/3交點處,直刺2到3寸時作提插手法,觀察針感是否傳導(簡稱傳統取穴法)。
(2)刺股骨大轉子點骶管裂孔連線內3/5與外2/5交點處,直刺2到3寸時作提插手法,觀察針感是否傳導(簡稱新法取穴法)。
【位置】環跳穴位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環跳穴位 (引自《經絡穴道》)臀部,股骨大轉子後上方凹陷處。


延伸閱讀…
新法取穴位法200針中,體形者28例,有3例針感傳導至,佔10.7%;體形者23例,全部傳導,佔100%;體形者149例,有143例針感傳導至,佔96.0%。
2種取穴方法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1)。
治法:寒補灸,瀉針出氣或水針。
配伍:配殷門、陽陵泉穴、委中穴、崑崙穴,有疏通經絡,活血止痛作用, 治坐骨神經痛。
配居髎、委中、懸鐘,有祛風温散寒作用,主治風寒濕痹證。
配風池穴、曲池穴,有祛風活血止癢作用,主治遍身風疹。
1、運動系統疾病: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腦血管病後遺症,腰腿痛,髖關節及周圍組織疾病,腳氣;2、其它:感冒,神經,風疹,濕疹。
1、針尖略下方斜刺2.0~3.0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下肢放散,治療坐骨神經及下肢疾患;2、針尖斜外生殖器及腹方向刺2.0~3.0寸,麻脹感可達外生殖器,治療外生殖器及腹疾患;3、針尖髖關節直刺2.0~2.5寸,局部酸脹感,治療髖關節疾患。
灸法:艾炷灸或温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針法:環跳穴取3寸針,垂直進針2.5寸,其餘穴2寸針,垂直1.5寸,刺激,留30分鐘,去針後撥火罐10分鐘,每日2次。
功可温經散寒止痛。
10天1個療程。
主治睾丸疼痛。
環跳穴具有利腰腿、絡之功效,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病證首選穴位,是坐骨神經痛患者,其症狀以太陽經和少陽經循行部位疼痛多,該病針灸治療效果獨到,而針感能否傳導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治療時舒展下肢既有利於其它穴位和針刺,利於經氣疏通,達到通則目的。
「痹證」此病乃風寒侵襲、經脈受阻、氣血瘀滯而引起,即「」而引發。
受寒、受潮可為其誘發原因。
環跳穴三陽經有著密切關係,針刺環跳穴能疏通氣血,治療三陽經所過之病變,達到「通則」目的。
操作:腰3、4穴用1寸針,提插,尋找針感,得氣出現電擊樣感覺沿坐骨神經通絡傳至背足趾,反覆提插2~3次出;環跳、阿是穴取3~5寸針,施以指針和毫針,指尖及針尖方向少陽經太陽膀胱經,得氣後令患者移動患腿,感疼痛減輕時,留30分鐘,並環跳穴旁各3cm正方形四個角上加5寸針各1(「圍針」),注意針尖指向環跳穴,對環跳、阿是穴刺激行針4次,注意出針後指導患者抬動患腿;對其他穴位如陽陵泉、委中、崑崙視病情予以補、瀉手法,亦可施以捻轉手法,然後G-5806型電針儀連接,連續波持續中等強度刺激;留15分鐘。
或血瘀阻滯型病人,可不用電針改為温針灸,增強力。
以上針刺法每日1次,第一天針患側,第二日針健側,交換輪流。
按摩:一指禪指點環跳3分鐘,指導患者掌握一指禪基本練功手法,然後左、右拇指呈施功狀分置左、右環跳穴處用力壓、揉3分鐘;③活動髖、膝下肢部位:指導患者做髖、膝及下肢旋轉、彎曲、下蹲活動。
選穴:主穴:環跳,配穴:L4、L5、S1患側,1號羊腸線,4cmU線法。
1、羊腸線的製備:取3號或4號醫用羊腸線剪成1cm左右數段,浸泡於75%酒精瓶中備用.交會穴:《素問‧氣府論》王冰註:「少陽,太陽二脈會」。
【釋名】「環」圓形,指臀部;「跳」,跳躍;穴臀部,主下肢動作,故名。
穴髖關節,故稱髖骨、髀厭、髀樞、樞中、樞閤中。
【位置】環跳穴位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環跳穴位 (引自《經絡穴道》)臀部,股骨大轉子後上方凹陷處。
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突起點骶管裂孔連線外1/3折點。
或於髂後上棘,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突起部連線圍成三角形區中央處定穴。
《針灸甲乙經》:「髀樞中。
側卧,伸下,屈上足取。
」《神應經》:「即硯子骨下宛宛中」,硯(研)子骨指股骨。
【解剖】肌肉:臀肌,股方肌,梨狀肌下緣。
神經:臀下皮神經,臀下神經。
深部坐骨神經;內側股後皮神經。
血管:內側臀下動、靜脈。
【操作】直刺1.5~2.5寸。
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功效】利腰腿,祛風濕。
古典:偏風,半身不遂,髀樞痛不可舉,腰脅相引,髀筋瘈脛,腰胯不得轉側,冷風濕痹,痹不仁,股膝痠痛,脛痛不可屈伸,麻痹,風疹。
現代: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股外側皮神經痛,臀部組織疾病、下肢痙攣。
【配穴】髀樞中痛不可舉:環跳、束骨、交信、陰交、陰舍。
脛痛不可屈伸:環跳、內庭。
麻痹:環跳、陰陵泉、陽輔、太溪、陰。
腿膝酸疼痛:環跳、陽陵泉、丘墟。
腿股痠痛:環跳、居髎、陽陵泉。
半身不遂(下肢):環跳、陽陵泉、足三里、崑崙、解溪。
股外側皮神經痛:環跳、風市、中瀆、陽陵泉。
【釋名】「環」圓形,指臀部;「跳」,跳躍;穴臀部,主下肢動作,故名。
穴髖關節,故稱髖骨、髀厭、髀樞、樞中、樞閤中。
【位置】環跳穴位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環跳穴位 (引自《經絡穴道》)臀部,股骨大轉子後上方凹陷處。
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突起點骶管裂孔連線外1/3折點。
或於髂後上棘,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突起部連線圍成三角形區中央處定穴。
《針灸甲乙經》:「髀樞中。
側卧,伸下,屈上足取。
」《神應經》:「即硯子骨下宛宛中」,硯(研)子骨指股骨。
【解剖】肌肉:臀肌,股方肌,梨狀肌下緣。
神經:臀下皮神經,臀下神經。
深部坐骨神經;內側股後皮神經。
血管:內側臀下動、靜脈。
【操作】直刺1.5~2.5寸。
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功效】利腰腿,祛風濕。
古典:偏風,半身不遂,髀樞痛不可舉,腰脅相引,髀筋瘈脛,腰胯不得轉側,冷風濕痹,痹不仁,股膝痠痛,脛痛不可屈伸,麻痹,風疹。
現代: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股外側皮神經痛,臀部組織疾病、下肢痙攣。
【配穴】髀樞中痛不可舉:環跳、束骨、交信、陰交、陰舍。
脛痛不可屈伸:環跳、內庭。
麻痹:環跳、陰陵泉、陽輔、太溪、陰。
腿膝酸疼痛:環跳、陽陵泉、丘墟。
腿股痠痛:環跳、居髎、陽陵泉。
半身不遂(下肢):環跳、陽陵泉、足三里、崑崙、解溪。
股外側皮神經痛:環跳、風市、中瀆、陽陵泉。
「環」圓形,指臀部;「跳」,跳躍;穴臀部,主下肢動作,故名。
穴髖關節,故稱髖骨、髀厭、髀樞、樞中、樞閤中。
【位置】環跳穴位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環跳穴位 (引自《經絡穴道》)臀部,股骨大轉子後上方凹陷處。
延伸閱讀…
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突起點骶管裂孔連線外1/3折點。
或於髂後上棘,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突起部連線圍成三角形區中央處定穴。
《針灸甲乙經》:「髀樞中。
側卧,伸下,屈上足取。
」《神應經》:「即硯子骨下宛宛中」,硯(研)子骨指股骨。
【解剖】肌肉:臀肌,股方肌,梨狀肌下緣。
神經:臀下皮神經,臀下神經。
深部坐骨神經;內側股後皮神經。
血管:內側臀下動、靜脈。
【操作】直刺1.5~2.5寸。
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功效】利腰腿,祛風濕。
古典:偏風,半身不遂,髀樞痛不可舉,腰脅相引,髀筋瘈脛,腰胯不得轉側,冷風濕痹,痹不仁,股膝痠痛,脛痛不可屈伸,麻痹,風疹。
現代: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股外側皮神經痛,臀部組織疾病、下肢痙攣。
【配穴】髀樞中痛不可舉:環跳、束骨、交信、陰交、陰舍。
脛痛不可屈伸:環跳、內庭。
麻痹:環跳、陰陵泉、陽輔、太溪、陰。
腿膝酸疼痛:環跳、陽陵泉、丘墟。
腿股痠痛:環跳、居髎、陽陵泉。
半身不遂(下肢):環跳、陽陵泉、足三里、崑崙、解溪。
股外側皮神經痛:環跳、風市、中瀆、陽陵泉。
【位置】環跳穴位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環跳穴位 (引自《經絡穴道》)臀部,股骨大轉子後上方凹陷處。
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突起點骶管裂孔連線外1/3折點。
或於髂後上棘,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突起部連線圍成三角形區中央處定穴。
《針灸甲乙經》:「髀樞中。
側卧,伸下,屈上足取。
」《神應經》:「即硯子骨下宛宛中」,硯(研)子骨指股骨。
【解剖】肌肉:臀肌,股方肌,梨狀肌下緣。
神經:臀下皮神經,臀下神經。
深部坐骨神經;內側股後皮神經。
血管:內側臀下動、靜脈。
【操作】直刺1.5~2.5寸。
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功效】利腰腿,祛風濕。
古典:偏風,半身不遂,髀樞痛不可舉,腰脅相引,髀筋瘈脛,腰胯不得轉側,冷風濕痹,痹不仁,股膝痠痛,脛痛不可屈伸,麻痹,風疹。
現代: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股外側皮神經痛,臀部組織疾病、下肢痙攣。
【配穴】髀樞中痛不可舉:環跳、束骨、交信、陰交、陰舍。
脛痛不可屈伸:環跳、內庭。
麻痹:環跳、陰陵泉、陽輔、太溪、陰。
腿膝酸疼痛:環跳、陽陵泉、丘墟。
腿股痠痛:環跳、居髎、陽陵泉。
半身不遂(下肢):環跳、陽陵泉、足三里、崑崙、解溪。
股外側皮神經痛:環跳、風市、中瀆、陽陵泉。
環跳穴位面 (引自《嚴振國穴位解剖》)環跳穴位 (引自《經絡穴道》)臀部,股骨大轉子後上方凹陷處。
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突起點骶管裂孔連線外1/3折點。
或於髂後上棘,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突起部連線圍成三角形區中央處定穴。
《針灸甲乙經》:「髀樞中。
側卧,伸下,屈上足取。
」《神應經》:「即硯子骨下宛宛中」,硯(研)子骨指股骨。
【解剖】肌肉:臀肌,股方肌,梨狀肌下緣。
神經:臀下皮神經,臀下神經。
深部坐骨神經;內側股後皮神經。
血管:內側臀下動、靜脈。
【操作】直刺1.5~2.5寸。
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功效】利腰腿,祛風濕。
古典:偏風,半身不遂,髀樞痛不可舉,腰脅相引,髀筋瘈脛,腰胯不得轉側,冷風濕痹,痹不仁,股膝痠痛,脛痛不可屈伸,麻痹,風疹。
現代: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股外側皮神經痛,臀部組織疾病、下肢痙攣。
【配穴】髀樞中痛不可舉:環跳、束骨、交信、陰交、陰舍。
脛痛不可屈伸:環跳、內庭。
麻痹:環跳、陰陵泉、陽輔、太溪、陰。
腿膝酸疼痛:環跳、陽陵泉、丘墟。
腿股痠痛:環跳、居髎、陽陵泉。
半身不遂(下肢):環跳、陽陵泉、足三里、崑崙、解溪。
股外側皮神經痛:環跳、風市、中瀆、陽陵泉。
【解剖】肌肉:臀肌,股方肌,梨狀肌下緣。
神經:臀下皮神經,臀下神經。
深部坐骨神經;內側股後皮神經。
血管:內側臀下動、靜脈。
【操作】直刺1.5~2.5寸。
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功效】利腰腿,祛風濕。
古典:偏風,半身不遂,髀樞痛不可舉,腰脅相引,髀筋瘈脛,腰胯不得轉側,冷風濕痹,痹不仁,股膝痠痛,脛痛不可屈伸,麻痹,風疹。
現代: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股外側皮神經痛,臀部組織疾病、下肢痙攣。
【配穴】髀樞中痛不可舉:環跳、束骨、交信、陰交、陰舍。
脛痛不可屈伸:環跳、內庭。
麻痹:環跳、陰陵泉、陽輔、太溪、陰。
腿膝酸疼痛:環跳、陽陵泉、丘墟。
腿股痠痛:環跳、居髎、陽陵泉。
半身不遂(下肢):環跳、陽陵泉、足三里、崑崙、解溪。
股外側皮神經痛:環跳、風市、中瀆、陽陵泉。
肌肉:臀肌,股方肌,梨狀肌下緣。
神經:臀下皮神經,臀下神經。
深部坐骨神經;內側股後皮神經。
血管:內側臀下動、靜脈。
【操作】直刺1.5~2.5寸。
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功效】利腰腿,祛風濕。
古典:偏風,半身不遂,髀樞痛不可舉,腰脅相引,髀筋瘈脛,腰胯不得轉側,冷風濕痹,痹不仁,股膝痠痛,脛痛不可屈伸,麻痹,風疹。
現代: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股外側皮神經痛,臀部組織疾病、下肢痙攣。
【配穴】髀樞中痛不可舉:環跳、束骨、交信、陰交、陰舍。
脛痛不可屈伸:環跳、內庭。
麻痹:環跳、陰陵泉、陽輔、太溪、陰。
腿膝酸疼痛:環跳、陽陵泉、丘墟。
腿股痠痛:環跳、居髎、陽陵泉。
半身不遂(下肢):環跳、陽陵泉、足三里、崑崙、解溪。
股外側皮神經痛:環跳、風市、中瀆、陽陵泉。
【操作】直刺1.5~2.5寸。
艾炷灸3~5壯,艾條温灸10~15分鐘。
【功效】利腰腿,祛風濕。
古典:偏風,半身不遂,髀樞痛不可舉,腰脅相引,髀筋瘈脛,腰胯不得轉側,冷風濕痹,痹不仁,股膝痠痛,脛痛不可屈伸,麻痹,風疹。
現代: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股外側皮神經痛,臀部組織疾病、下肢痙攣。
【配穴】髀樞中痛不可舉:環跳、束骨、交信、陰交、陰舍。
脛痛不可屈伸:環跳、內庭。
麻痹:環跳、陰陵泉、陽輔、太溪、陰。
腿膝酸疼痛:環跳、陽陵泉、丘墟。
腿股痠痛:環跳、居髎、陽陵泉。
半身不遂(下肢):環跳、陽陵泉、足三里、崑崙、解溪。
股外側皮神經痛:環跳、風市、中瀆、陽陵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