璽:國家與帝王的信物
在東亞文化領域,璽是一種代表國家或帝王的印信,有別於民間使用的“印”。璽通常被劃分為代表國家的國璽和代表帝王或王室的帝璽、御璽。
從帝璽到國璽的演變


在封建王朝時期,帝王作為國家的領袖和象徵,璽代表着帝王本人而非國家。隨着歷史的發展,帝璽逐漸演變為國璽,標誌着國家權力的重心從封建君主轉移到全體國民。
璽在古代中國的象徵
在古代中國,璽被視為皇權的象徵,特別是傳國玉璽被各朝認為是統治正統性的證明。自秦始皇以降,秦漢、魏晉、南朝、隋唐及五代沿用秦始皇之傳國玉璽,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傳國玉璽的傳説
傳國玉璽據説是以和氏璧製成,後世普遍認為其在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時遺失。歷史上,宋朝、明朝、清朝均曾獲取傳國玉璽或其仿製品。
近代國家的國璽
秦漢以後,璽專指帝王的印章。在近代史上,清末新政時刻印的“大清帝國之璽”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璽,但未曾實際使用。第一枚實際使用的國璽為北洋政府刻印的“中華民國國璽”。
中華民國國璽
中華民國現行國璽有兩枚,分別是“中華民國之璽”和“榮典之璽”。“中華民國之璽”用於國書、批准書等外交文件。“榮典之璽”用於授予勳章和褒獎性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璽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常務委員會決定製作國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的印文確定後,交由印鑄局刻制完成。這枚國璽邊長9釐米,厚2.7釐米,柄長10.9釐米,印文為宋體、繁體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璽的意義
璽在東亞文化圈中仍是國家信物的象徵,其意義超出了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在印信、印章方面,璽代表了最高權威,被用於重要文件的簽署和確認。
璽 之意
在古文中,「璽」字具有以下含義:
字義 | 解釋 |
---|---|
印章 | 國家、政府或個人使用的正式印章 |
權力 | 象徵君主或官員的權力與職責 |
符節 | 兩半合在一起才能生效的信物 |
符咒 | 具有驅邪或祈福作用的文字或圖形 |
信物 | 證明身份或驗證信息的憑據 |
紀念 | 用於紀念重大事件或建築的石刻或銘文 |
國家璽
國家璽是代表國家權力的最高印章,通常使用於外交文書、重大的法律文件和國策宣示上。國家璽的圖案和文字通常反映該國的歷史、文化和政治制度。
政府璽
政府璽是代表政府權力的印章,通常用於官方文件、行政命令和契約等文書上。政府璽的圖案和文字通常標示政府的機構名稱、職權範圍和法定地位。
個人璽
個人璽是代表個人身分的印章,通常用於簽署契約、信件和文件上。個人璽的圖案和文字通常包含個人的姓名、籍貫、職業或特殊符號。
符節璽
符節璽是一種特殊的印章,由兩半組成,兩半合在一起才能生效。符節璽通常用於驗證官吏的身份或傳達重要的訊息,防止偽造和冒用。
符咒璽
符咒璽是一種刻有文字或圖形,具有驅邪或祈福作用的印章。符咒璽通常使用於宗教儀式、巫術和民間信仰中,相信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紀念璽
紀念璽是一種刻有文字或圖形,用於紀念重大事件或建築的印章。紀念璽通常使用於紀念碑、寺廟和歷史遺跡上,記錄和傳承歷史故事。
延伸閲讀…
璽- 漢典“璽”字的基本解釋
異體字「璽」與「壐」的字義比較
流傳至今的璽
許多古代的璽流傳至今,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物。這些璽不僅具有實用價值,也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藝術和政治制度。考證和研究這些璽,有助於深入瞭解歷史和認識古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