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1]:78,回教徒,伊斯蘭經名奧馬爾(阿拉伯語:عمر,羅馬化:Omar),廣西桂林人[2]:4617。
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有「諸葛」稱。
中國國民黨桂系領[2]:4617,地位於李宗仁。
是首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部長。
1923年起任廣西討逆軍參謀長,廣西綏靖公署及桂軍第二軍參謀長,國民革命軍副總參謀長、東路軍前敵總指揮[2]:4617。
保定軍官學校畢業。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是國民黨內具實力地方軍事勢力——桂系中心,多年來一路合作無間。
二人最初加入國民黨孫中山廣州革命陣營,聯手驅逐廣西軍閥。
1927年任淞滬警備司令[2]:4617。
國民革命軍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
後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編第十三軍軍[2]:4617。
北伐後,和蔣中正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
1929年蔣桂戰爭失敗後,與李宗仁退回廣西[2]:4617。
八年抗戰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戰,有勝果。
1931年後,歷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長、桂林行營主任、國防部長、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華中軍政長官[2]:4617。
然而,國民政府未能保住中國東北戰果,局勢國府,桂系無法保住中華民國半壁江山。
去台灣後,委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78。
1966年病逝於台北。
白為著名作家白先勇父。
白崇禧篤信伊斯蘭教。
民國時期,他捐款興建了多所清真寺、發展穆斯林教育,政治和經濟上給予中國穆斯林許多。
1930年3月15日,閻錫山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為副總司令;第一方面軍李自兼總司令,紹竑副總司令,前敵總指揮,率第四、七、十五軍攻湖南[8]:303。


宗教採寬容態度,佛教、道教寺廟題字、撰聯,諸如安德宮[4]、關渡宮附設廣渡寺[5]、梧棲朝元宮[6]、延平郡王祠[7],不勝枚舉。
1893年,白生於廣西桂林六塘山尾村一個回族家庭[8]:300。
1907年,考入廣西陸軍小學,入學不及3個月,因患惡性瘧疾而申請退學。
[1]:791916年[8]:300,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2]:4617。
1917年,白申請去新疆訓練新軍,十月革命爆發無法成行,回廣西見習於陸榮廷部[8]:300。
1918年到廣西模範營副,1919年任連長,1920年百色鄕;1921年粵軍討伐陸榮廷,模範營,白任營長、團附[8]:300。
1921年底,紹竑接過馬曉軍部隊[1]:81。
1922年,白在百色與自治軍作戰因墮崖受傷,入粵治療[8]:301。
1923年3月,白因作戰足傷,赴廣東治療,孫中山當時正在廣州[9]:19。
廣東受紹竑託[8]:301,經研究後,全權代表身份謁見孫大元帥,表示廣西請求加入革命行列,請纓討伐沈鴻英[8]:301,並申述廣西統一革命[1]:81。
1924年[8]:301,孫以為建議上策,委任紹竑廣西討賊軍第一軍總指揮,參謀長[10]:19。
黃、通電就任[1]:82,赴鬱林李宗仁商合作[8]:301。
1925年,李、黃合作,任定桂討賊軍前敵總指揮兼參謀長,後擊破陸、沈主力,敗唐繼堯入桂滇軍,一統廣西[8]:301。
1926年,赴廣州商兩廣統一[8]:301。
國民革命軍廣州誓師,出任國民革命軍副總參謀長代行總參謀長職務隨軍北伐[8]:301,北伐初期,白揮軍底定湖南、湖北,進攻江西,擊潰吳佩孚、孫傳芳軍[11]:19。
1927年,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任命白為東路軍前敵總指揮,浙江,進軍上海[9]:19。
白率第一軍克復杭州、上海;隨任淞滬衞戍警備司令、第二路總指揮,兵出山東南部[8]:301。
配合蔣上海中國國民黨清黨。
8月蔣下野,任淞滬衞戍司令,薦參謀長張定璠上海市長[8]:301。
1927年1月、3月、8月、10月,多次戰勝孫傳芳。
8月[8]:301,此時寧漢分裂,蔣下野,孫傳芳部乘中國國民黨內部分裂,回頭反撲,佔領南京龍潭;上海回南京,路上發現孫傳芳軍蹤跡[9]:19。
無錫下車,車站電話命令第一軍第十四師師衞立煌率部反攻龍潭,同時命令常州開往杭州第一軍第二師劉峙,回師增援[12]:66。
白得訊,無錫趕往鎮江坐鎮指揮,何應欽、李宗仁急調第一、第七軍東西兩面會攻龍潭,三面圍攻孫軍,總攻龍潭地區孫軍[9]:66。
成立指揮,指揮第一軍、第七軍孫軍激戰6晝夜,孫傳芳軍擊潰,斃敵2萬餘人,俘虜3萬餘人,孫傳芳主力幾全部覆滅[13]:19。
1927年11月,蔣、汪衞合作,廣州張發奎、黃琪翔「驅李(濟)之役」,赴漢口指揮第三路軍圖程潛進湖南解決唐生智部;12月蔣復職[8]:301。
1928年,白在湖南收編唐生智部[8]:302。
3月,蔣命令早日湖南局面勢,合力北伐[14]:15。
4月8日,蔣任李第四集團軍總司令,白為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8]:302。
收編湖南唐生智部後,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奉命代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權,策劃肅清關內殘餘軍閥張宗昌、褚玉璞部[15]:48。
5月19日,白應蔣邀赴鄭州蔣馮會晤,商進兵京津會後白統兵北上,張作霖不戰而退;6月11日,、閻錫山入北京;7月6日,蔣、閻、馮、李香山碧雲寺祭告孫中山,後小湯山裁兵善後會議,裁兵主張殖邊,蔣不納[8]:302。
第一、二、三、四集團軍有派部隊參加,白領軍揮戈北上,9月達北平、天津[9]:19。
白率李品仙部灤州肅魯軍,9月中白攻入唐山抵灤河[8]:302。
12月13日,胡宗鐸偕何鍵到北平告知,蔣從江西補給魯滌平;白示武漢四戰地用兵,著胡宗鐸告夏威、陶鈞:第四集團軍武漢全退入湖南,後靠兩廣,候命進止;胡陽奉違;12月18日發電文「建議西北國防」,蔣表達反裁軍及志願前往新疆[8]:302。
東北張學良宣佈幟,北伐底定[9]:19。
北伐期間,桂系勢力範圍猛增兩廣、湖北、平津,中央蔣採信政學系謀士楊永泰「削藩」建議,軍事解決第四集團軍[16]:72。
1929年1月1日,蔣電邀白去南京參加編遣會議,白以病辭;1月5日,李宗仁南京軍事參議院院職;1月17日白入北平德國醫院療養[8]:302。
2月11日,胡未徵李、白意,武漢政治分會決議改組湖南省政府,派夏威、葉琪入湖南[8]:302。
武漢方面桂系壯派湖北籍領胡宗鐸、陶鈞冒進出兵湖南攻打魯滌平,造成「湘變」,授予中央消滅桂系之口實[17]:72。
蔣藉口請李濟深調停武漢事,李濟深入南京即軟禁;蔣通過古應芬拉陳濟棠收拾廣東;3月20日李品仙唐山通電反白擁蔣[8]:302。
得廖磊掩護[8]:302,倉促出走,從天津乘船香港返回廣西[9]:72。
蔣桂戰爭開始,中央軍中粵軍、湘軍、滇軍各路攻打廣西,李一度流亡安南河內,後潛返廣西,將中央軍擊退[9]:73。
5月5日,李梧州護黨救國軍總司令,後到香港「聯馮(玉祥)」;廣西白、紹竑分攻廣東,於白泥戰敗,避居海外[8]:303。
11月,李、紹竑、返廣西,聯同張發奎進攻廣東,戰敗;12月回休整[8]:303。
1930年3月15日,閻錫山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為副總司令;第一方面軍李自兼總司令,紹竑副總司令,前敵總指揮,率第四、七、十五軍攻湖南[8]:303。
6月中,攻下嶽州,後隊粵軍切斷;白回師救紹竑,於衡陽戰敗[8]:303。
8月紹竑離職,電蔣求和,白任副總司令兼前敵總指揮;10月白解南寧之圍,滇軍退雲南,視察龍州、百色[8]:303。
中原大戰後,廣西中央峙,直至1937年「七七」抗戰軍興,廣西出兵參加抗日為止,其間6年,廣西領導下,實施「衞、自給、」、「寓供兵團、寓將於學、寓徵於募」[18]政策,全省兵[9]:73。
透過創立學校、改革税收、清鄉建設廣西。
廣西如此積極武化整軍,是於當時中國內外情勢發展使然[19]:92。
1931年2月末,蔣扣胡漢民,古應芬南下策動陳濟棠聯桂反蔣;4月白偕張發奎赴廣東轉香港晤汪衞,適孫科銜命調停,廣州反蔣;5月1日成立廣州國民政府;6月兩組成第一、四集團軍,白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8]:303。
九一八事變爆發,南京派蔡元培赴廣東談和,召集上海和會,約上海和議;南京、廣東分召四全大會,後南京一中全會統一;白在四全大會當選中執委,廣州設西南執行部和西南政委會[8]:303。
廣西省紹竑離開廣西後,他位置黃旭初取代,而成了李、、黃體制[20]:85。
12月中,應廣東中委要求,蔣第二次下野;出席一中全會,12月28日推林森國民政府主席,孫科行政院長[8]:303。
1932年,蔣、汪分主軍政,兩胡漢民南京峙;李廣東陳濟棠聯絡胡漢民,主持廣西軍政[8]:304。
1933年5月,南京明令陳濟棠南路剿總司令,白為副司令;廣東派餘漢謀軍、廣西派王贊斌師駐贛南,防蔣南犯[8]:304。
11月閩變,此前陳濟棠、陳銘樞到南寧聯繫,李、白以做法激進拒絕參加;並電邀胡漢民、陳濟棠廣東成立抗日政府,得積極反應[8]:304。
1934年6月18日,白飛廣東晤何鍵,蔣派何鍵到廣州;藉此餘漢謀商談於贛南,並閲王贊斌師;回廣州後,陳濟棠召集會議,白稱蔣第五次「圍剿」東線、北線署重兵,意壓江西紅軍向南,應避戰免為蔣乘[8]:304。
1935年,紅軍長徵函電交責使蔣憤激,蔣邀李於3月下旬貴陽會晤,不應;派張定璠、劉斐於3月27日貴陽晤蔣[8]:304。
1936年5月,胡漢民病逝,蔣藉此收回陳濟棠廣東軍政,陳濟棠強邀李、借抗日反蔣;白先飛廣東會商主,陳濟棠堅決而聯合行動,為「兩廣事變」[8]:304。
6月,白派李品仙飛長沙爭取何鍵,頃中央軍抵衡陽,桂軍止進;白建議廣州成立抗日政府,陳濟棠納[8]:305。
7月,廣東內變,廣西堅持抗日;蔣納程潛意見,蔣桂和解;蔣初廣州晤白,張定璠急電阻止,改由李飛廣東見蔣[8]:305。
9月2日,居正、程潛、朱培德飛南寧,蔣桂議和,抗日;日本壓力,東北張學良形勢,中央願廣西糾纏下去,他們帶蔣親筆信,深望和議有成[21]:100。
廣西雖然貧窮落後,但建設空軍,設有航空軍事學校,白曾兼航空軍事學校校長和空軍大隊;抗戰起後,廣西空軍移交中央,八年血戰,廣西空軍將士泰半殉職[22][23]。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前夕,蔣任李第五路軍總司令,白為副總司令,並派參謀總長程潛廣西監督各領職宣誓[9]:103。
「七七」蘆溝橋事變,中日大戰爆發,蔣號召全國抗日[9]:103。
7月27日,蔣派劉斐赴廣西,敦促白至南京[24]:5522。
8月4日,蔣派專機桂林接往南京[25]:108。
參加抗日,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26]:108李赴徐州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職[8]:305。
1938年初徐州會戰前,白銜命視察各戰區,協助部署計畫[9]:120。
推薦川軍鄧錫侯部參加徐州會戰[27]:120。
1938年3月24日台兒莊戰役前夕,蔣攜白飛抵徐州,與第五戰區司令官李3人視察隴海鐵路前線;蔣當天離開,命令留下,協助李作戰[28]。
「台兒莊大捷」是八年抗戰中關鍵一役,是役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指揮全盤作戰[29]:108。
4月4日,台兒戰方酣之際,廣西省政府主席黃旭初,赴武漢開中國國民黨臨時全會,到徐州探望李;次日晨,李偕黃旭訪白崇禧[30]:134。
1938年6月5日,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部署武漢會戰軍事會議[31]:136。
6月,指揮「武漢保衞戰」,與日本軍盤桓5個月[32]:142。
7月起,代理第五戰區司令官,指揮長江北岸武漢保衞戰[8]:305。
1938年8月中旬,西南行營主任白在廣東英德召集南方各領舉行軍事會議後,廣東大戰日內即爆發[33]。
1938年11月25日,軍事委員會長沙召開「南嶽會議」,會中決議設立桂林行營,出任桂林行營主任[34]:145。
12月3日,擔任桂林行營主任,統一指揮4個戰區[8]:305。
1939年1月22日,中國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於重慶開會,1月25日閉會,白為國防委員會常務委員[35]。
1939年8月,日本軍發動贛湘作戰,分六路會攻長沙,白為此次大戰統帥,指揮第九戰區薛嶽司令官迎頭痛擊,日本軍大敗而退,是抗日戰爭中第一次沙會戰[9]:151。
1939年9月19日,日本開始移兵廣西[36]:155。
1939年10月,國民政府衡山召開第二次南嶽軍事會議,總結第一次長沙會戰作戰情況,並決策發動新攻勢[37]:156。
11月6日,蔣、宋美齡夫婦抵達桂林,白桂林家中探望白母親馬太夫人[9]:153。
1939年11月,日本軍第5師團突然欽縣登陸[38]:156。
11月16日,蔣重慶召見白,令其參加中國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返桂林指揮作戰,並以桂林行營主任全權指揮第五軍中央直系部隊[39]:156。
4月2日,專機離開台灣,返回南京;臨行前指示台灣各軍政機關,這次「圖謀叛亂首要分子依法嚴懲」[24]:8326。


延伸閱讀…
11月24日日軍佔領南寧,12月初佔領崑侖關;日本軍原擬乘貴州直攻重慶,國軍方面調集大軍反攻,白崇禧擔任總指揮[41]:154。
1940年2月下旬崑崙關役後,2月25日蔣召開「柳州會議」[8]:306,檢討桂南會戰得失[42]。
3個月後,回重慶擔任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職[8]:306。
1940年8月26日,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赴長江以北各戰區巡視軍事,10月6日巡視完畢返重慶[24]:6359;10月,國共關係化,何應欽、奉令周恩來、葉劍英會商軍事[8]:306。
1941年皖南事變,何應欽開會商新四軍善後,軍令部提案一明令撤銷番號,一為撤銷番號;白主張[8]:306。
1943年7月,蔣派白到蘭州,處理甘肅回民暴動善後;9月白出席五屆十一中全會,通過蔣為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8]:306。
1944年會戰,6月22日重慶飛桂林,與第四戰區司令官張發奎會商,派第十六集團軍副總司令韋雲淞桂林防守司令[8]:306。
7月14日,白去湖南晤第九戰區司令官薛嶽,建議戰區主力湘桂鐵路兩側以使日軍由此入桂林,薛不允;10月30日,白從柳州飛重慶,向蔣報告湘桂戰況;後薛嶽調楊森兵團、李玉堂兵團入廣西,然未能與第十六集團軍配合,使湘桂撤退;後建議山區第十戰區,李品仙司令官[8]:306。
1945年春,兼任軍訓部長,視察各級部隊訓練裝備[9]:180。
2月10日,李品仙任第十戰區司令官後,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即調為漢中行營主任[8]:307。
4月29日,白隨蔣、宋美齡旅次陝西臨潼[9]:179。
6月13日,白隨蔣校閲陸軍第二〇一師[9]:187。
6月29日,李宗仁、魏德邁、蔣、白在陝西漢中商討國事[43]:190。
10月1日,李為北平行轅主任[8]:307。
10月3日,國民政府明令白晉任陸軍一級上,張治中、張發奎晉任陸軍二級上,胡宗南陸軍上銜[24]:7847。
10月20日,白在重慶參加蔣五十九歲華誕宴席,宋美齡切蛋糕慶祝抗戰勝利[44]:200。
11月,蔣重慶召集復員整軍會議,會前白裁軍,語蔣:「民國十七年,小湯山裁兵會議,殷鑒,一甚,其可?」[8]:307
1946年5月23日,蔣偕宋美齡、、張嘉璈南京飛抵瀋陽[24]:8058。
5月31日,國民政府特任白為國防部部長,陳誠參謀總長、兼任海軍總司令,顧祝同為陸軍總司令、免徐州綏靖公署主任本職,周至柔空軍總司令,黃鎮球聯合後方勤務總司令,薛嶽徐州綏靖公署主任[24]:8064。
6月1日,軍事委員會改組國防部,白任國防部長,陳誠參謀總長[1]:103。
徵求意見時,白持異議,認為如果要打仗,何應欽任陸軍總司令來指揮;蔣反何調到聯合國任軍事代表[8]:307。
5月17日,蔣派白飛中國東北督戰,指揮杜聿明,並其部下新六軍、新一軍、七十一軍,攻下四平街,並繼續進攻長春[9]:220。
白主張乘勝追擊,殲滅林彪部,但蔣發出停戰令[8]:307。
於美國總統特使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三次蔣發電,並以斷絕美援威脅,迫蔣停止東北軍事行動;同時,前方國軍總指揮杜聿明南京請示,蔣遂電令杜「追擊」。
此舉使林彪殘部得以喘息,導致東北大局逆轉。
11月,華北戰事吃緊,巡視考察綏、察哈爾、河北、山西軍事[8]:307。
1947年1月11日,蔣接見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國防部長白,商討接收大連問題[24]:8263。
1月25日,蔣召見國防部長白、西北行轅主任張治中,商討中共拒和問題[24]:8272。
1月30日,國民政府特派白為行政院綏靖區政務委員會督察團團,谷正綱、鄧文儀副團長[24]:8275。
2月27日,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蔣派兵台灣鎮壓。
3月11日,國民政府特令國防部長白赴台[45]:423,前往台灣「宣慰」,並權宜處理各項事務[24]:8309。
上午,白在南京接見台灣省旅居上海代表[45]:423,面告政府處理台變方針[24]:8309。
3月17日,白及蔣經國於中午搭機抵達台北[45]:423,處理善後事宜[1]:103。
下午,發表宣字第一號公告[24]:8314,昭示中央政府處理台灣事件基本原則[45]:423。
宣佈處理台變基本原則:一、改組台灣省行政官公署為省政府,縣、市長提前民選,並選用本省人士;二、台灣警備總司令台灣省政府主席兼任,省政府委員及各廳、處、局長,選用本省人士,政府機關職員,同一職務官階者,本、外省人員待遇一律平等;三、民生工業公營範圍縮小,現行經濟制度及政策修正或廢止;四、各級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及臨時不合法組織自行宣告結束,參與事變有關人員,共產黨外,免究[24]:8314。
3月18日下午4時,白在台北賓館招待各界,稱台省事件係受數產黨分子及少數浪人煽動,現安定,有少數青年現避居深山,盼望彼輩早日歸來,各安生業,政府決不追究[24]:8315。
3月20日,白再發表談話,慰外省籍公務人員不要受到生命財產損害而灰心喪志,知極大多數台胞國[45]:424。
3月22日,白在台中全省廣播稱:「於此次圖謀叛亂主犯,懲辦」;「現台灣警備總司令決定分區綏靖,如共黨暴徒執迷不悟,劫奪警察槍枝及倉庫武器彈藥被服不予繳,國軍綏靖地方,痛剿,徹底肅清。
」[24]:83183月25日,白在台北記者稱:「據各地所見,台灣騷亂,平息」,逃匿深山僻壤之少數暴動分子及共產黨徒,1000人,「不明政府悔過新者,國軍追蹤搜尋」[24]:8321。
3月28日,召集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柯遠芬[24]:8323、處長林秀欒、憲兵團長張慕陶、陸軍整編第二十一師第一四六旅旅嶽星各位主管舉行會議;柯遠芬發言表示下令各地執行清鄉計畫,限期年底完成:「寧可枉殺九十九個,衹要殺死一個可以」,並引用列寧話「敵人,對自己」。
當場糾正:「古人説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者,不為。
」[46][47],並指示四點:一、現所拘捕關於二二八事件人犯,應速依法審判;二、今後拘捕人犯,公開規定手續之;三、台省警總司令部外,其他機關不得發令捕人;四、參加暴動青年學生,准予復學,並準免繳保證書及照片,但由其家長保證悔過,可予免究[24]:8323。
4月1日,白在台北舉行記者招持會,台灣今後局勢宣佈「善後措施」,謂「殺一儆百之效」在台灣統治[24]:8325。
4月2日,專機離開台灣,返回南京;臨行前指示台灣各軍政機關,這次「圖謀叛亂首要分子依法嚴懲」[24]:8326。
延伸閱讀…
巡按台灣,會見台灣省行政官陳儀人,並民眾廣播,聲明中央政府軍事行動告一段落,和平方針處理此事。
期間,拯救不少台灣士紳,如瑞芳李家李建興兄弟。
報告中,批陳儀,建議處分柯遠芬,嘉獎彭孟緝[48]。
4月7日,國防部中樞紀念周報告台灣事變之起因,並提出善後措施:政治上台灣行政官公署改為省政府,並增加省府委員人數,於省府各廳、處、局增設副職,經濟上專賣局撤銷,改為煙酒公賣局,貿易局改為供應物資機構[24]:8330。
4月14日,簽呈蔣,臚陳今後台改進意見,其要旨為:甲、行政,乙、經濟,丙、教育,丁、軍隊及憲警保安部隊,戊、其他;4月16日,蔣批示:「所擬可如擬」[24]:8333。
1946年6月1日,出任首任國防部部長。
國防部分政務和參謀兩個系統。
政務系統國防部首,幾個政務次長其助手,下設幾個業務司(稱部本部)。
參謀系統以參謀總長首,幾個參謀次長其助手,下設6廳8局(稱參謀本部),陸、海、空、聯勤及憲兵司令部參謀本部實施機關。
國防部是閣僚,隨內閣進退,雖然是參謀總長名義上上級,但無權過問指揮參謀總長;參謀總長掌握軍事實權,國家元首任命,國家元首負責。
陳誠任參謀總長。
1947年4月17日,國民政府任命兼國防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朱家驊兼副主任委員,任命翁文灝、陳誠、錢昌照、朱家驊、俞大維、王雲五、秦德純、顧祝同、桂永清、周至柔、黃鎮球、錢昌祚兼委員[24]:8336。
4月23日,國民政府準免國防部部長白本職;特任白為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24]:8340。
6月10日,外交部王世傑國防部白向立法院報告外蒙軍隊入侵新疆事件[24]:8369。
7月24日,國防部私邸設晚宴招待美國特使魏德邁;飯後,雙方長談南京政府面臨軍事形勢[24]:8388。
説,一年來作戰證明蔣軍事上指揮無能,蔣以統帥指揮到軍級到師級部隊,不能發揮各級指揮系統其應有效用,戰局發展,應蔣氏獨負其責;白氏稱,去年夏初,國軍五比一優勢超過共軍,一年中,戰略主動,國民政府方面轉到共軍手中,孰令之?孰令致之?統帥不能辭其責任[24]:8388。
10月2日,國防部白飛赴徐州,佈置防務[24]:8424。
11月10日,蔣召見白,要九江設立國防部指指所[8]:307。
11月27日,國防部九江指揮部成立,兼任主任,指揮33個旅圍攻山區,採取軍事圍攻、分區清剿與政治組訓結合總力戰方,分進合擊,分區清剿中原野戰軍[24]:8416。
12月4日,白自九江抵漢口,指揮山區戰事[24]:8465。
12月5日,白自漢口到信陽佈置軍事[24]:8466。
12月7日,白在漢口部署「清剿」計劃,主張加強地方衞武力,軍事政治、經濟密切配合[24]:8466。
12月19日,白自漢口到長沙視察[24]:8472。
1948年3月29日,李南京國民大會競選副總統,、紹竑反,李堅持;蔣支持孫科為候選人,結果李選[8]:307。
5月20日,李南京就任中華民國副總統[24]:8606。
何應欽接任國防部長[8]:308。
6月25日,新任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白自南京抵達漢口[24]:8625。
6月26日,白由漢口豫南前線視察[24]:8626。
6月28日,白在漢口就任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職並發表演説稱:「今日匪禍,舉國上下痛下決心,剿匪軍事第一,始克有濟。
」[24]:86286月29日,國防部九江指揮部改為華中剿匪總司令部[24]:8628。
可能當局覺得劉峙任艱鉅,故於淮海戰役前夕,鑒於劉伯承和陳毅兩股即合流,徐州和華中剿匪總司令部所屬兵力,應該統一運用[49]:297。
乃打算蚌埠設立一個國防部指揮部,負責主持,統一指揮華中及徐州兩個剿匪總司令部軍事[49]:297。
認為有克服困難,沒有統一指揮權力,不肯接受[49]:297。
7月1日,統一華中剿共軍事,國防部將九江指揮部及武漢行轅編並,成立華中剿匪總司令部於漢口,白出任總司令,宋希濂、夏威、張軫、徐祖眙任副總司令[24]:8631。
7月5日,白在漢口市黨部擴大紀念週上作報告,闡述總戰意義:「總體戰軍事、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配合……惟有實現三民主義民生主義,徹底改革土地制度,使『耕者有其田』,土地有合理分配,同時實施『將士授田』辦法,而後始能掌握全體民眾,剿匪才有光明前途。
」[24]:8635
10月初,白親到駐馬店,第十二兵團部召開作戰會議,第三兵團司令張淦、第五綏靖區(信陽)司令張軫、第十二兵團司令黃維、第十二兵團副司令胡璉、第八十五軍軍吳紹周、楊伯濤、覃道善軍長以上高級領參加[49]:314。
何應欽徵得後,即於10月23日派郭汝瑰專機蔣建議,蔣自東北會戰開始,即偕杜聿明、周至柔、郭懺、羅澤闓穿梭飛行於北平、瀋陽間,指揮作戰,郭汝瑰抵北平日,即長春失守之時[50]:366。
10月30日,蔣聆悉廖耀湘兵團西進途中進入預先佈置口袋。
蔣聞訊飛返南京[50]:366。
是日下午4時,白應召漢口飛南京,5時參加國防部召開軍事會議,聽取羅澤闓關於東北會議錦州失守到虎山廖耀湘全軍覆滅報告[50]:366。
11月27日,接到蔣之「手啟」電,要白氏轉知屬第十四兵團司令宋希濂,偕新任第十三綏靖區司令王凌雲到南京一行[50]:370。
宋希濂率部此時駐鄂西一帶,奉命後即偕同王凌雲於11月30日到漢口,並去三元里總部謁白,報告鄂西方面情況[50]:370。
他們辭出時,要宋希濂留下,他介紹當時軍事形勢[50]:370。
12月1日上午12時,宋希濂偕同王凌雲飛抵南京,即去黃埔官邸謁見蔣[50]:371。
辭出時,宋希濂讓王凌雲走,白在漢口他説一一匯報蔣[50]:371。
12月8日,蔣致電白,命令白以方法所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調南京,增援守備兵力,然而受拒[51]:15。
年底,國軍徐蚌會戰中失利,蔣嫡系中央軍損失殆盡,蔣數度令出援,白皆推拖,蔣憤擲電話筒、掀桌,罵話。
白則反駁「兵不動」指控,指出華中轄區奉命調往增援徐州部隊包括:黃維第十二兵團屬胡璉第十八軍、吳紹周第八十五軍、熊綬春第十四軍、覃道善第十軍及何竹本整編第二師,楊幹才第二十軍、李良榮第二十八軍,是華中鋭部隊,黃維兵團半路攔,全部消滅[52]。
1948年12月24日、12月30日白電呈蔣,主張「共黨謀和」[53]:126。
12月24日,白自漢口發出亥敬電請張羣、張治中轉告蔣,謂人心、士氣、物力不能再戰,請停戰言和[24]:8759。
略謂:
「總統蔣鈞鑒:民心代表軍心,民氣猶如士氣,默察近日民心離散,士氣消沉,使軍事失利,主力兵團,損失殆盡,倘無喘息整補機,整個國軍,雖不辭任何犧牲,無救於各個崩潰。
不僅中國版圖變色,我五千年文化歷史斬斷,言念及此,憂心如焚,職辱承知遇,垂念餘年。
當茲國家存亡之秋,不能再有片刻時,倘知而不言,或言而盡,國家、鈞座不忠,對民族為,不避斧鉞,披肝瀝膽,上瀆鈞聽,並貢蒭蕘:(一)謀和,轉知美國(電話加英國),請美國出而調處,或徵得美國,蘇聯斡旋和平。
(二)民意機關雙方呼籲和平,恢復和平談判。
(三)雙方軍隊應原地停止軍事行動,聽候和平談判解決。
以上陳,乃多數忠貞而有遠見者之意見,壅於恕聞,伏乞鑒核察納。
(並望乘京、滬、平、津吾人掌握之中,迅作內對外和談佈置,爭取時間,若待兵臨長江,威脅,言和談,失去資格,噬臍莫及矣。
)[54]:226職白崇禧手呈。
亥敬」[55]:18
12月30日,「發通電主和」[53]:127,促蔣表態[24]:8763。
電文如下[24]:8763:1949年1月1日,蔣發表元旦文告[8]:308。
1月2日[24]:8767,蔣致電白:「亥敬,亥兩電悉。
中正元旦文告,諒荷閲及,披肝瀝膽而出,問耿耿此心,可質天日。
今日吾人……假令共黨確能翻然悔禍,保全國家命脈,顧念生民塗炭,當前國是能合理合法解決,則中正決無他求;即個人進退出處,國人民全體袍澤公意是。
惟言和之難,卓見……」[1]:106、「……激勵華中軍民,持以;藉期一步驟,鞏固基礎;然後可戰可和,乃可運用自如,而不為共匪所算」[24]:8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