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起源於中國上古於星宿崇拜,是西方七宿,四象之一、天之四靈之一,道教其稱為“監兵”[1],道經中有“帝君”、“聖”、“神”和“捕鬼”稱呼。
白虎是司掌兵戈戰神[2][3],具有避邪、災、祈豐及懲惡揚善、發財、喜結良緣多種神力[4],但是部分迷信中凶神[5]。


象徵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於四象為少陰,五行金,是主西方、秋季神靈,漢代後五行“三綱五常”中五常相聯繫,成為了“仁義禮智信”中信象徵。
白虎是司掌兵戈戰神[2][3],具有避邪、災、祈豐及懲惡揚善、發財、喜結良緣多種神力[4],但是部分迷信中凶神[5]。
漢時有白虎祠,未央四祠之一,浙江會稽地有正月十四祭祀白虎神舊俗[6]。
而考證,對白虎崇拜出現於古羌戎族,時今日,中國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民族稱白虎是其祖先,認為叫做“利巴”、“白帝天王”白虎星君下凡生七男七女,源頭星宿神話楚國虎崇拜下流變[7]。
白虎是司掌兵戈戰神[2][3],具有避邪、災、祈豐及懲惡揚善、發財、喜結良緣多種神力[4],但是部分迷信中凶神[5]。


延伸閱讀…
二十八宿中,白虎是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總稱。
象徵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於四象為少陰,五行金,是主西方、秋季神靈,漢代後五行“三綱五常”中五常相聯繫,成為了“仁義禮智信”中信象徵。
白虎是司掌兵戈戰神[2][3],具有避邪、災、祈豐及懲惡揚善、發財、喜結良緣多種神力[4],但是部分迷信中凶神[5]。
延伸閱讀…
漢時有白虎祠,未央四祠之一,浙江會稽地有正月十四祭祀白虎神舊俗[6]。
而考證,對白虎崇拜出現於古羌戎族,時今日,中國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民族稱白虎是其祖先,認為叫做“利巴”、“白帝天王”白虎星君下凡生七男七女,源頭星宿神話楚國虎崇拜下流變[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