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記載,白首烏用於晚唐,盛行於早明,沿用至今。因其有益肝腎、補精血、抗衰老之功效,被歷代名家視為攝生防老珍品。中國白首烏的95%出產在江蘇省濱海縣。當地農民種植首烏歷史悠久,種植面積曾達3萬畝,出產量1.5萬噸以上,為全國之最,是中國唯一的首烏之鄉。【功 效】滋補強壯,養血補血,烏須黑髮,收斂精氣,生肌斂瘡,潤腸通便。【主 治】治久病虛弱,慢性風痹,腰膝酸軟,貧血,腸出血,鬚髮早白,神經衰弱,陰虛久瘧,潰瘍久不收口,老人便秘。【性味歸經】《山東中藥》:「味苦甘澀,性微温,無毒。」入肝,腎二經。【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別 名】泰山何首烏(《山東中藥》),泰山白首烏(《中」
泰山白首烏簡介
自古文獻所載,泰山白首烏始用於晚唐時期,至明初進入鼎盛,且延續至今。因其對肝腎有滋養之功,並能補充精血,延緩衰老,歷代醫家均視之為養生保健之佳品。我國泰山白首烏的產量約佔全國總量的百分之九十五,主要集中在江蘇省濱海縣。當地農民種植該植物的歷史悠久,其種植面積最顛峯時期達到三萬畝,年產達一萬五千噸以上,為全國之最,且是中國唯一的白首烏之鄉。


藥用價值
泰山白首烏被譽為滋補強壯、養血補血之良藥,同時具有收斂精氣、促使毛髮烏黑以及潤腸通便的效果。它對久病體虛、慢性風痹、腰膝痠軟、貧血、腸出血、須髮早白、神經衰弱、瘧疾經久不愈、潰瘍不易癒合及老人便秘等病症有顯著療效。
性味歸經
根據《山東中藥》記載,泰山白首烏「味苦甘澀,性微温,無毒。」,藥性入肝、腎兩經。
用法用量
內服建議煎湯,用量為每日二至四錢,亦可製成丸散服用。
其他名稱
泰山白首烏又名泰山何首烏、和尚烏、飛來鶴。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
最佳採收時機為早春幼苗尚未萌發前,或在十一月間進行。採收時應小心勿傷及塊根。挖出後需清洗泥土,去除殘餘的莖和根須,然後晾曬至乾燥,或切片後再次晾乾。
各家論述
《山東中藥》中記載泰山白首烏為「滋養、強壯、補血藥,並能收斂精氣,烏須黑髮。」,主治久病虛弱、貧血、鬚髮早白、慢性風痹、腰膝痠軟、性神經衰弱、痔瘡、腸出血、陰虛久瘧、潰瘍不易癒合等症。鮮品尚有潤腸通便之效,適用於老年人的便秘問題。
考證
《山東中藥》中記載泰山白首烏與四葉參、黃精、紫草並列為泰山四大名藥。據我省中醫臨牀經驗,泰山白首烏在對某些虛弱病症的強壯作用上,被認為優於蓼科何首烏。
白首烏,又稱為根生老藤、青藤等,是一種常見於中國傳統醫學中的中草藥。白首烏常被用於改善肝腎功能,促進血液循環,並被傳統醫學認為對於改善記憶力和抗衰老有益。
白首烏以其獨特的形狀和特殊的生長環境而聞名。它的外觀呈現為一種黑色的瘤狀物,形狀類似老人的白髮。因此得名「白首烏」。白首烏生長在高山懸崖峭壁上,一般人難以覓得,因此十分珍貴。
傳統用途
根據中醫理論,白首烏被認為具有温補肝腎、強身健體的功效。它被應用於治療肝腎陽虛、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等症狀。並且一些研究還發現白首烏對改善記憶力和保護神經系統有一定的作用。
現代研究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白首烏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研究人員發現白首烏中含有豐富的生物鹼、多酚等活性成分,這些物質被認為對於改善心血管功能、抗氧化、抗炎等方面具有益處。
不僅如此,一些研究還發現白首烏對於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有潛力,並對於預防某些慢性疾病有一定的效果。這些發現使得白首烏在現代醫學中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總之,白首烏作為一種傳統的中草藥,以其獨特的形狀和功效受到廣泛的關注。無論是在中醫理論還是現代科學的研究中,白首烏都被證實擁有多種益處。然而,使用白首烏前仍應諮詢醫生的建議,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延伸閲讀…
【 D13.白首烏複方膠囊】烏黑亮麗
白首烏(食材,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