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揭秘盜墓世界的驚天內幕:歷代盜墓秘辛大公開

【盜墓】揭秘盜墓世界的驚天內幕:歷代盜墓秘辛大公開

盜墓:歷史與爭議

導言

[盜墓]自古以來便猖獗不已,嚴重影響歷史研究與考古工作,動機不外乎尋求財寶或洩憤報復。

歷史記載

盜墓 Play

《呂氏春秋》中即有盜墓記載,指陵墓「具珠玉玩好財物寶器甚多」,因此「無不抇之墓也」,甚至是「大墓無不抇也」。歷史上許多名人如劉去、曹操、董卓、温韜等人都曾盜掘墳陵。

復仇式盜墓

盜墓

復仇式盜墓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出現,如齊懿公、伍子胥皆掘墓鞭屍洩憤。伍子胥於公元前506年率吳軍攻破楚國都城郢,為報父仇而掘楚平王陵墓,將其屍體挖出並「鞭屍三百」。

反盜墓措施

針對猖獗的盜墓活動,各地政府也採取各種反盜墓措施,如設伏弩、伏火、弓矢等機關,甚至假築疑冢以混淆盜墓者耳目。例如秦始皇陵的「機弩矢」防盜結構,就是為了防止施工人員泄露墓葬結構。

盜墓懲罰

盜墓行為歷來被視為重罪,懲罰十分嚴厲。如《漢書》記載,劉去盜掘墓葬後,「因猛説,其奇異者百數」,最後仍被誅殺。王莽覆亡後,出現大規模盜墓事件,甚至有女屍遭到[姦污]。

近代盜墓

近代盜墓活動也十分頻繁,曹操、孫權、楊輦真珈等名人墳墓都曾遭盜掘。元朝時,高歡葬於鼓山石窟寺,卻以虛陵欺騙盜墓者。

宋元明清盜墓

宋朝時期,温韜發掘唐朝諸陵,取其金寶。而宋汴京為修建大內,不惜發掘四郊冢墓取骨灰為漆飾材料。金滅北宋後,北宋諸陵也慘遭掘開,白骨遍野。明清兩代盜墓活動仍十分猖獗,如曹操疑塚和孫權墓葬皆被盜掘。

現代盜墓

時至今日,盜墓活動儘管受到法律制裁,但仍有死灰復燃之勢。近年來,吳妻墓葬盜掘案引發關注,倖存者陳男謊稱「自己刨墓遇到鬼」以逃避罪責,反映盜墓行為的嚴重性與對歷史的不尊重。

時間 事件
春秋戰國 齊懿公掘墓斷屍
公元前506年 伍子胥掘墓鞭屍
秦朝 秦始皇陵設防盜機關
漢朝 劉去盜掘墓葬
王莽覆亡 大規模盜墓
三國 孫權掘長沙王墓
魏晉南北朝 盜墓頻繁
元朝 高歡虛葬
宋朝 温韜發掘唐諸陵
金朝 掘開北宋諸陵
明清 盜墓猖獗
現代 吳妻墓葬盜掘

盜墓:歷史、手法與影響

盜墓,又稱為掘墳,是一種自古流傳至今,以牟取暴利或尋求文物為目的的非法行為。

盜墓的歷史

盜墓的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古埃及。隨著文明的發展,盜墓行為逐漸蔓延至世界各地。在中國,盜墓在漢朝時期尤為猖獗,當時的盜墓技術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到了清朝,盜墓行為一度被禁絕,但到了近代又再度興起。

盜墓的手法

盜墓的手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古代盜墓者多採用簡單的挖坑、撬棍等方式,而現代盜墓者則藉助了高科技手段,如探測儀、攝像機等。

年代 手法
古代 挖坑、撬棍
近代 探測儀、攝像機

盜墓的影響

盜墓行為對歷史文化遺產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被盜的文物中不僅包括金銀珠寶,還有許多具有重大歷史和文化價值的珍寶。這些文物的被盜不僅損失了重要的歷史信息,更擾亂了考古研究,影響了歷史文化傳承。

盜墓的懲處

盜墓是一項嚴重的犯罪行為,各國政府對此都制定了嚴厲的刑罰措施,如罰金、監禁等。在中國,盜掘古墓罪的刑期最高可達到無期徒刑,情節嚴重的甚至可以判處死刑。

延伸閲讀…

盜墓_百度百科

盜墓賊

盜墓的預防

預防盜墓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包括加強文物保護法規的宣傳與執法,提高公眾文物保護意識,以及加強考古機構對古墓的監控與巡查。唯有建立一個完善的文物保護體系,才能有效遏制盜墓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