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分為34個一級行政區,即4個直轄市、23個省[註 1]、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除了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以外,每一個省份都有一個省會,為該省的行政中心;對於同為省級行政區劃的自治區,其行政中心則稱「首府」。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行政區中,一般僅各「省」的省政府所在城市被稱為省會,自治區的行政駐地通常稱首府,但有時也可被稱為省會;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不稱省會,直接稱為政府所在地或治所。


省會城市,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的政治中心,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不僅是行政駐地,也是政府的核心所在。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交通方面,省會城市總是有著重要的地位。
省會城市
省會城市是指中國各省份的首府城市,每個省份只有一個省會城市。作為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省會城市在各個省份中起著重要的角色。
首先,省會城市是政治的中心。作為省份的首府,它是政府行政的核心,各級政府機構和部門都設在省會城市。在省會城市,政府可以更好地組織和管理各種公共事務,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其次,省會城市在經濟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多數重要的企業和金融機構都在省會城市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這些企業不僅為當地提供就業機會,還為全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省會城市也是商業和貿易的中心,許多重要的商業活動和交易都在這裡進行。
再者,省會城市也是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大學、研究機構、博物館和文化機構等都集中在省會城市。這些機構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資源和文化交流的平台。人們可以在這裡接受高質量的教育和文化薰陶,推動地方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最後,省會城市是交通和交流的樞紐。它擁有發達的交通網絡,包括高速公路、鐵路、機場和港口等。這使得省會城市成為各地交通的樞紐和物流中心。同時,作為省份的首府,省會城市也是各個地方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橋樑。
總體而言,省會城市在中國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不僅是省份的政治和經濟核心,還是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同時也扮演著交通和交流的樞紐。這些特點使得省會城市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也是各個省份發展的重要引擎。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省會城市及其經濟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分為34個一級行政區,這裡我們將重點介紹28個省會城市的經濟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省會城市,也就是各省的行政中心,通常是省政府所在地。儘管省會城市在政治上具有中心地位,但它們不一定是該省的經濟、文化或交通中心。在一些情況下,非省會城市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如經濟發展、歷史因素等)而成為所在省的重要中心。
根據2021年的數據,在除去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後,28個省會城市中有23個入選全國內地經濟百強城市,僅有四個位於西部地區的城市(銀川、西寧、拉薩)和最南部的省會城市海口未上榜。在這些省會城市中,廣州是唯一一個經濟總量超過2萬億元的城市,而成都緊隨其後,接近2萬億元的標桿。
在2021年,全國有24座城市經濟總量超過1萬億元,其中省會城市佔11座。這些城市的經濟發展對於所在省份乃至全國經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7500-10000億元這個經濟量級中,沒有任何省會城市,而位居第12名的瀋陽距離萬億元大關還有一定差距。
在27座省會城市中,有6座城市的經濟並非其所在省的第一名。這6座城市分別是:廣州(被深圳超越)、南京(被蘇州超越)、濟南(被青島超越)、瀋陽(被大連超越)、石家莊(被唐山超越)、呼和浩特(被鄂爾多斯和包頭超越)。其中,呼和浩特在內蒙古的GDP排名中滑落至第三位,這與煤炭、礦產等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有關。在這種情況下,內蒙古的鄂爾多斯和包頭在全國百強城市中的排名分別上升了11位和10位,包頭更是超過了首府呼和浩特成為內蒙古的第二大城市。
從省會城市在全省的排名和佔比來看,一個常見的量化指標是“首位度”,它可以用來衡量一個省會城市相對於其所在省份的其他城市的經濟支配程度。
延伸閲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會列表
省會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