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服,古代祭祀時所用禮服,各類冠服中服飾。
先人重視祭祀,所謂“國大事,祀戎”。
近年來,一些地方弘揚傳統文化,恢復舉辦古代祭祀儀式活動時,出現兩個問題:一是不論何種祭祀多用祭服,其使用者、使用場合有待商榷。
二是明代百官祭服與前朝祭服混用,如唐朝帝王祭祀為背景祭祀,文武百官服裝明制祭服,。
本文對第二種情況——百官祭服形制試為探析,錯誤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周代宋元,有祭祀,天子、公卿、大夫穿冕服,於衣裳上章文、冕上垂旒數目,但是黑色上衣配紅色下裳,即所謂衣纁裳。


冕服,是中國古代皇帝及上公禮服和禮冠,是其祭天地、宗廟慶典活動時穿戴正式服裝。
冕服夏商,周代其基礎上發展出完備章服制度,並成為後世典範和源頭。
從西周到明朝滅亡延續兩千餘年,各細節略有不同,大體樣式不變,清朝入關剃髮服後消亡。
冕服主要由冕冠、玄衣、纁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赤舄組成,配件為天河帶、大帶、革帶、蔽膝、紋章、綖(yán)、旒(liú)、帽卷、玉衡、玉簪、武冠、朱纓、朱紘(hóng)、。
《周禮》規定,祭服祭禮,共有六種形制,合稱“六冕”,即裘冕、袞冕、鷩[bì]冕、毳 [piáo]冕、絺 [chī]冕、玄冕(注:六冕之制,後世各代多完照搬),其衣服料子質地,主要是章文、冕上垂旒[liú]數目的區別,如天子為十二章文、十二垂旒,逐減。
隋代結束了漢末以來360多年分裂政治局面,同時恢復了衣冠服制。
冕服制承接漢魏,並增加了裘冕制。
唐代襲隋制,但太宗時期去掉了“裘冕”,“袞冕”此晉升到冕服第一位,並延續到明朝。
宋代是崇尚禮制時代,三番五次頒訂服制,並進行修改,二十四史《輿服志》或《禮儀制》中,宋代冠服制度。
其中祭服佔比重,華美。
周代宋元,有祭祀,天子、公卿、大夫穿冕服,於衣裳上章文、冕上垂旒數目,但是黑色上衣配紅色下裳,即所謂衣纁裳。
綜上,明代之前,冕服作為祭服,是文武大臣陪天子舉行國家高等祭祀時着裝,是禮服之一。
所以,當今恢復行使之前祭祀禮儀時,百官應着冕服之。
周制,公卿冕服而祭,士助祭於公,可假大夫級別爵弁而祭,着衣纁裳。
後世多衣纁裳士公祭服(略有例外)。
贊禮。
古代祭祀贊禮王公貴族擔任,故應着冕服(明代除外)。
執事。
包括舞生、樂生,圓領袍或團領衫主,頭戴幞頭或梁冠。
明代建立初期,開國君主朱元璋 認為古制繁,了皇權,允許祭天地、宗廟特大典禮中,漢唐制度採用袞冕之服,其餘大小祭祀不用。
即使是袞冕,只有皇帝、太子、親王、親王世子、郡王可備,冕服自此成了皇室專屬。
下裳:赤羅,皂緣。


延伸閱讀…
明代百官祭服形制為:九品,均頭戴梁冠,上着青衣(皂領緣青羅衣),下着赤裳(皂緣赤羅裳),前配赤羅蔽膝,內穿皂領緣白紗中。
以上祭服外觀雖為統一,但配件上有區別,如三品以上項戴方心曲領,冠帶佩綬同朝服(梁冠上梁數朝服品級),四品下去佩綬。
祭服梁冠朝服梁冠為制度,並見制祭冠記載。
梁冠冠體為金黃色,承梁部分為黑色,繫帶垂纓青色,打結懸於頜下。
公冠:八梁,加籠巾貂蟬,五折,四柱,香草五墒,前後玉為蟬。
侯冠:七梁,加籠巾貂蟬,四折,四柱,香草四墒,前後用金蟬。
伯冠:七梁,加籠巾貂蟬,二折,四柱,香草二墒,前後玳瑁蟬,俱左插雉尾。
駙馬冠:侯同,不用雉尾。
(圖中頭戴五梁冠,是三品官)上衣:青羅,皂緣。
朝服(其過腰指寸七寸,掩下裳)。
下裳:赤羅,皂緣。
延伸閱讀…
制與朝服(下裳七幅,前三後四,每幅三襞積,赤羅,青緣)。
中單:白紗為,青緣(洪武二十六年定方心曲領,嘉靖八年去方心曲領,只有朝鮮使用)。
表裏俱素,惟兩耳及下垂緣綠色,青組約。
PS:容像出土實物上看,後來大帶不用耳。
PS:嘉靖年記載,蔽膝、大綬、佩玉是繫於革帶上,因此革帶後無帶版。
但考慮明代革帶虛束,這種懸系法於活動,且容像上沒見到此類形制,因此估計現實中這種系法並普遍,另有一種可能,即革帶實束,懸系無妨礙,這種可能性待考。
一如詩傳之制。
去雙滴及二珩。
其三品以上玉。
四品以下用藥玉。
(佩玉外有用紗袋,多絳色。
)公侯駙馬伯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象牙,六品七品八品九品槐木,塗以白色。
無論質地如何,笏有曲度。
會典記載白襪、黑履,但參考容像,明初楊洪畫像符合外,後來雲頭履,赤地綠緣。
嘉靖時期,定綬各照品級花樣織造,綬環不織於大綬,小綬編結懸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