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福吉凶,禍福吉凶」,為什麼會有禍福吉凶的現象呢?原來我們的心地就像一片田地,每個念頭都在其中種下種子。善念種下好的種子,惡念種下壞的種子,無善無惡的念頭則種下中性的種子。未來,這些種子將在合適的因緣下開花結果。福報結果於快樂和吉祥,禍報結果於苦惱和災禍,而中性的種子結果於不苦不樂的中性感受。因此,忠心經上説:「心念是語言和行為的根本,心是一切現象的總源頭。有了惡念就會遭受苦報;有了善念,就會遭受樂報。」
吉凶禍福的原由
心地的種子與現實的果報
為何世間會有吉凶禍福等現象呢?實則這一切都是源於我們的念頭。當我們心念一起,就在內心種下了一個種子。古人將心稱為“心地”或“心田”,的確有其深意。每一個善念,都在我們的心地播下一顆好的種子;每一次惡念,則會種下壞的種子;而那些無善無惡的念頭,則會留下不好不壞的種子。日後,隨著因緣的成熟,這些種子將開花結果。善種子會結出快樂和吉祥的果實,而惡種子則會帶來苦惱和災禍,不善不惡的種子則會產生不苦不樂的中性感受。因此,六祖壇經中説:“一切福田,都離不開心地。”(注十二)而忠心經也教誨我們:“心念是語言和行為的根本,心是一切現象的總源頭。有了惡念就會遭受苦報;有了善念,就會遭受樂報。”(注十三)這就好比在心地上播種,種下善念如花種,惡念如毒樹,無善無惡的念頭如雜草。由於過去世我們心中已種下了無數善惡的種子,因而今世才會遭遇苦樂、吉凶、禍福等不同狀況。


總之,善念會引導我們行善,而施捨之舉則會為他人帶來愉悦,這種愉悦的力量又會反過來為我們帶來吉祥與福氣。反之,惡念會導致破壞性的行為,進而引發他人的仇恨,而這恨意日後將演變成我們的憂苦和災禍。至於那些不善不惡的念頭所引發的行為,則會帶來各種混雜的感受,既不苦也不樂。所以,華嚴經説:“你應當觀察世間的種種現象,都是由心念所造成的。”(注十四)而“心不動念”、“了知境界而不起分別心”(離念靈知)、“行善而不執著善相”,這才是真正的“清淨的造作”。所謂清淨的造作,是超越了善惡對立的境界。這一觀念或許不易理解,這裡舉個簡單的例子:蓮花雖生長於污泥之中,卻不受污染,而清水也無法使它更加清淨。真正的清淨是超越了污染和清淨的二元對立。同樣地,真正的善也應超越善惡對立的境界。這種超越對立的善,我們不妨稱之為“清淨”。
那麼,為何要超越善惡呢?因為造惡得苦自不必説,即便是行善,如果執著於“我”正在行善、正在積累功德的想法,也會帶來許多煩惱。比如,我們可能會被“我”、“善”、“功德”等名相所困擾。再者,即便行善會帶來福報,可一旦享受到物質上的富足和歡樂,我們可能會因此而驕傲自滿,忘記了繼續行善,甚至可能過度享受,種下其他惡因。如此一來,我們的人生不過是在善惡之間打轉,無法達到真正的解脱。因此,佛家將追求物質富貴的行善者形容為“三世怨”。這意味著,如果只注重今生的物質享受,而忽略了未來的因果輪迴,那麼,不僅今生可能會因為過度的享樂而種下惡因,來世還可能因此而墮落。如此循環,終非長久之計。因此,行善者應該懂得清淨的造作,不再被善惡二元所束縛,以達至真正的解脱與自在。
在人生的旅途中,禍福吉凶是無法避免的主題。它們猶如四季的交替,時而陽光明媚,時而風雨綿綿。禍福吉凶是人生的試煉,是指引我們成長的指標。
在生命中,我們常常面臨禍福吉凶的考驗。財運不佳、事業失敗、健康問題等,都是禍福吉凶的體現。但同時,禍福吉凶也常常帶來不可思議的轉機和奇跡。機遇的降臨、突如其來的好運、意外的改變,都是禍福吉凶的體現。
禍福吉凶猶如黑與白的對立,無論是喜是悲,它們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禍福吉凶,我們無法體會人生的起伏和情感的變化。世界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也沒有一味順遂的道路。禍福吉凶讓我們更懂得珍惜擁有的,更能夠堅強地面對挑戰和困難。
禍福吉凶是一個完整的循環,它們互相依存,相互影響。禍福吉凶的出現常常是因果循環的結果。如果我們能夠學會正確面對禍福吉凶,相信我們的人生將會更加充實和豐富。
人生中的禍福吉凶是無法選擇的,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應對。在面對禍福吉凶時,我們應該保持冷靜和平和的態度,不要因為一時的得失而陷入悲觀或沉淪。相反,我們應該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從中學習和成長。
禍福吉凶是人生的一種賦予。它們不僅考驗著我們的意志和智慧,更是磨煉我們的品格。無論我們面臨的是禍是福、是吉還是兇,我們都應該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勇敢地迎接人生的挑戰。
延伸閲讀…
吉凶禍福一念之差
吉凶禍福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