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葬】綠色生態葬,巨大省錢優勢!僅需傳統立碑價格三十分之一!

【立葬】綠色生態葬,巨大省錢優勢!僅需傳統立碑價格三十分之一!

古代台灣平埔族的立葬風俗

立葬 Play

在古代,台灣的平埔族人對於葬禮有著獨特的做法,稱為「立葬」。根據陳第在《東番記》中的記載,當家中有親人去世時,他們會擊鼓哭泣,將屍體放在地上,用烈火烘烤至乾,然後將屍體放置在屋內,不使用棺木。這種葬法並非將屍體埋入土中,而是當房屋需要重建時,才將屍體立著埋在屋基下,並未封裝,而是直接在新屋上蓋。如果房屋不改建,屍體就不會被埋葬。這種竹柱茅頂的家屋,壽命最多只有十餘年,最後仍會歸於塵土,不會有祭祀的問題。

立葬,又稱為室內直肢葬,是台灣早期原住民的一種葬法。不同文化對於死亡的處理方式各有獨特之處,尤其是較原始的地區,其禁忌也更多。例如,馬來民族實行「立葬」,將死者直立放置,與其他地方用的平躺式葬法不同。

立葬

至於回教徒的葬禮,儘管不採用火葬,但他們的墓園和墓碑佔地面積較小,且沒有繁瑣的儀式。根據當地傳統,回教徒不用棺木,而是用布包裹屍體,雙手放在胸下,手捧《古蘭經》進行安葬。有時,屍體會用草蓆包裹,並以斜立的方式葬於墓中,面向麥加的方向,這樣佔用的空間極小,且符合現代人的環保理念。這種葬法反映了對宗教的虔誠。

在回教墓區中,墓碑的形狀有所不同,方形墓碑通常用於那些曾去麥加朝聖的信徒,顯示出他們較高的社會地位。

此外,中國大陸安徽省部分地區也有立葬和懸葬的風俗,即將棺木豎立埋葬或懸掛在山壁上一半,或將棺木吊起固定離地面三尺。

平鎮市東勢裏的當地居民陳武雄先生口述了一個故事,據傳漢人與原住民曾因搶奪土地而發生戰爭,一位原住民被當地客家人用立葬的方式活埋致死。這種葬法得名於受害者在生命最後一刻仍站立著被埋入土中。該事件的遺址位於平鎮市東勢裏,66號快速道路旁,老屋前田旁的土墩上,如今已是雜草叢生,為這段歷史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立葬是一個迷人又神秘的儀式,這是人們用來送行故去的摯愛、朋友或家人的方式。它是一種表達哀悼和尊重的方式,同時也是一種紀唸的方式。

無論是哪個時代,立葬這個詞彙都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詞彙。立葬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同時也是一個新的開始。它象徵著對逝者的告別,也象徵著活著的人們對逝者的哀悼和追憶。在古代,立葬是由專門的人員負責完成的,他們按照特定的儀式進行操作,以確保逝者能夠在另一個世界安息。

儀式的重要性

立葬儀式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它不僅僅是對逝者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肯定。當我們面對逝去的親人時,我們會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暫,同時也會思考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立葬儀式不僅僅是對逝者的禮遇,還是對逝者家屬的一種支持和安慰。在立葬儀式中,親友們可以一起分享彼此的悲傷和回憶,共同面對失去所帶來的痛苦。這樣的聚會不僅可以幫助人們從悲痛中走出來,還能夠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

立葬的意義

立葬代表著人們對死者的尊重和崇敬。它是人們表達哀悼之情的一種方式,也是人們對逝者進行最後告別的機會。透過立葬,人們能夠向逝者表達他們對逝者生命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對逝者家屬的支持和慰問。

同時,立葬也是向逝者表達哀思和追憶的一種方式。在儀式中,人們可以回憶起逝者的生平和影響,這樣的追憶不僅能夠讓人們更好地理解逝者的價值和影響力,同時也能夠讓人們更好地去認識自己。這個過程是一個對生命的反思和反省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對家庭和社會價值觀的提醒。

立葬——永遠的別離

立葬代表著與逝者的永遠別離,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也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我們面對自己的悲傷和痛苦,同時也需要我們面對自己的生命和存在的意義。在立葬儀式中,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脆弱和有限,同時也能夠學會更好地珍惜生活和與親人相處的時光。

立葬儀式不僅僅是一個告別的儀式,同時也是一個新的開始。這個儀式象徵著對逝者的告別,同時也象徵著活著的人們對逝者的愛和追憶。通過這個儀式,我們能夠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暫,同時也能夠學會更好地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

延伸閲讀…

生態葬的背後:部分價格僅為傳統立碑的三十分之一

死無葬身之地大里人得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