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北裏劃分】竹北裏劃分:探索竹北市各個行政區域的輪廓和魅力

【竹北裏劃分】竹北裏劃分:探索竹北市各個行政區域的輪廓和魅力

竹北市(客家話:Chuk-pet-sṳ;台灣客家語海陸腔:zhug bed shi+;台灣話:Tek-pak-chhī)是台灣新竹縣的最大城市,位於新竹縣西北部,與新竹市僅一溪之隔。竹北市前身為竹北鄉,舊稱為竹北莊。市內人口約21.2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4,467人。

竹北市在新竹縣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不僅是縣治所在地,更是台灣客家文化的重要據點。竹北市的劃分可追溯至竹北莊時代,如今在這個城市中,竹北裏劃分成為不同社區和居住區域,讓市民更容易管理和互動。

竹北裏劃分 Play


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人口數量上來看,竹北市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新竹縣最繁榮和熱鬧的地區之一。竹北市的發展和繁榮成就得益於竹北莊的奠基,如今這座城市正以嶄新的姿態蓬勃發展,為新竹縣和整個台灣做出了重要貢獻。

竹北裏劃分

竹北(客家話:Chuk-pet-sṳ;台灣客家語海陸腔:zhug bed shi+;台灣話:Tek-pak-chhī),舊稱「竹北莊」,前身「竹北鄉」,位於台灣新竹縣西北部,新竹縣縣治所在地,與新竹市僅一溪之隔,人口約21.2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4,467人,是新竹縣的最大城市,也是全台灣人口第二多的縣轄市(僅次於彰化市)、人口密度最高的縣轄市。1945年將竹北莊改制為新竹縣新竹區竹北鄉,1950年裁撤區署並改為新竹縣竹北鄉,直到1982年隨著縣市分治,新竹市升格為省轄市,1988年縣政府遷設於該地,成為新竹縣治並改制縣轄市。境內有多座高科技產業園區以及多項交通建設,為台元科技園區以及高鐵新竹站的所在地。竹北名的由來,係由於1941年,為擴大新竹市而進行街莊合併,同時考慮在光緒年間設置的新竹廳分為竹南與竹北兩堡,加上以新竹市為中心,該地位於新竹市之北端,故改名為「竹北」。竹北市在十八世紀之前,屬於平埔原住民的道卡斯族竹塹社以及眩眩社的獵場,當時的原住民族雖然已有粗淺的農耕技術,但由於早期的頭前溪與鳳山溪未經整治,在每年春夏兩季帶來的大量降雨之下,經常發生氾濫,受到前述自然環境的因素,致使竹北市早期不利進行農耕,人類活動並不活躍。1624年,荷蘭軍隊自澎湖縣轉往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區)並建立殖民地,展開對台灣的殖民統治。1646年4月底,荷蘭軍隊為確保竹塹一帶的治安與北路轉運的暢通,派遣加斯曼(Gerrit Casman)士官的軍隊前往竹塹溪長期駐紮,但由於當時的荷蘭軍隊不習慣新竹地區的風土,近一半的士兵於短短數個月內病死,因此荷蘭軍隊於數個月後立即召回駐紮竹塹溪的軍隊。

竹北裏劃分是指將竹北市的行政區劃劃分為不同的裏區。竹北市是新竹縣下轄的一個自治市,是新竹科學園區的所在地,也是許多人居住和工作的地方。

竹北裏劃分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和考量來進行,例如人口分佈、土地利用、社區發展等。裏區的劃分可以是基於地理位置、人口密度或其他因素。通過將竹北市劃分為不同的裏區,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服務當地居民。

竹北市的裏區通常由一個或多個鄰近的街道組成,每個裏區都有一個裏長,負責協調和管理該裏區的事務。裏區的劃分有助於居民之間的互動和合作,促進社區的發展和建設。

竹北市的裏區不僅提供基本的行政服務,如户籍登記、證件辦理等,還推進社區發展和公共事務。每個裏區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特色,如歷史遺跡、自然景觀、文化活動等。

竹北市的裏區劃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會隨著城市的發展和變化而進行調整和優化。為了更好地滿足居民的需求,竹北市政府會不斷地評估和調整裏區的劃分,使每個裏區能夠更好地適應城市的變化。

總結來説,竹北裏劃分是一個重要的行政和社會管理工作,有助於提供更好的服務和管理竹北市的居民和社區。通過合理的劃分和管理,可以實現城市的和諧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延伸閲讀…

竹北市行政區域圖

行政區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