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籙的奧秘:符篆與法籙之探究】
符籙,又稱符篆和法籙,是道家法術中召神劾鬼、趨吉避兇、降妖鎮魔、治病除災的至寶。符篆乃書於紙帛之上的奇異符號,其筆劃蜿蜒,似字非字,似圖非圖;有謂其古奧似篆,故稱符篆,亦稱符咒、符令、符文、符書、符術、符圖、靈符。


法籙:神明名冊,道階憑信
法籙,載錄著神明名諱和職能的秘文名冊,是道士作法行符的憑信,亦是道士階位的標誌。道士與天神盟誓,授受籙冊,方為受籙之憑證。
甲馬:神像紙符,祈福消災
甲馬,印有佛像、神像的神符,用於祭賽祈福。據《通俗編.神鬼》所載:”甲馬:俗於紙上畫神佛像而祭賽之,謂之甲馬。”
符籙起源:巫覡傳承
符籙的源頭可追溯至古代巫覡。相傳,漢代方術士麴聖卿擅長書符,曾以丹書符治癒疾病。道書亦言:”符無正形,以氣而靈。”道士運氣於符,使其靈驗,或可產生療效。
表格:符籙分類
類型 | 特色 | 用途 |
---|---|---|
符篆 | 奇異符號 | 召神劾鬼、趨吉避兇 |
法籙 | 神明名冊 | 行符憑信、道階標誌 |
甲馬 | 神像紙符 | 祈福消災 |
符法:道教與民間信仰的重要法術
符法,又稱符籙,是道教與民間信仰中廣泛運用的法術,由符頭、符腳、符眼等部分組成,繪製後用於制煞、祛邪、祈福等儀式。符法種類繁多,功效各異,在民間宗教領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符法的起源與發展
符法的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隨著道教形成,符法逐漸融入道教體系,並與民間信仰相結合。道教科儀中,符法常搭配咒語、手印使用,增強法力。明清時期,符法盛行於民間,出現了許多符籙名師,流傳至今。
符法的種類與用途
符法種類繁多,主要分類如下:
類別 | 用途 |
---|---|
鎮煞符 | 制止邪物侵擾 |
招財符 | 招引財運 |
平安符 | 保佑平安 |
姻緣符 | 促成姻緣 |
驅邪符 | 驅逐邪祟 |
治病符 | 療癒疾病 |
除了上述常見符法,還有七星符、八寶符、南鬥符等特殊符法,用途廣泛,涵蓋日常生活、健康、事業等各方面。
符法的繪製與使用
符法的繪製講究時辰、方嚮、紙張、筆墨等,遵循嚴格的儀軌。繪製時,需集中精神,結印唸咒,並按特定順序繪製符頭、符腳、符眼。繪製完成後,符法即可使用。
使用符法時,需配合相關科儀,例如焚香、上供、默唸經咒等,增強符法的效力。符法可置於神像前、隨身攜帶、貼於居所等處,發揮其作用。
注意事項
使用符法應注意以下事項:
- 選擇正派師承的符法,避免使用來路不明的符法。
- 使用符法需心存正念,不可妄用。
- 焚化符法時,應在潔淨之地,表示對神靈的尊重。
- 符法並非萬能,需搭配其他善行功德,才能發揮最大效力。
符法作為道教與民間信仰的重要法術,在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正確使用符法,可祈福納吉,護佑平安。但切記,符法並非迷信,而是一種寄託,需結合善念與正行,才能發揮真正的力量。
延伸閲讀…
符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書符與符號:正一符法的圖像及其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