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台八點檔】民間全民電視公司戲劇節目列表 |民視八點檔 |

【第六台八點檔】民間全民電視公司戲劇節目列表 |民視八點檔 |

八點檔即八點檔次,台灣電視術語,特指電視台於平日(週一週五)晚間八點播出劇節目時段。

在台灣,此名詞運用。

雖然台灣老三台有週六或週日晚間八點播出電視單元劇或劇紀錄,但台灣電視業界通例是這些時段視為八點檔。

八點檔衍生而來,有「六點半檔」、「七點檔」、「九點檔」、「十點檔」名詞;但於其他時段電視台播出節目不若八點如此統一(八點檔播出節目是劇),故不如八點檔多見。

新加坡新傳媒8頻道雖然開台以來週一週五晚間九點播出劇,但是2015年才開始使用「九點檔」稱呼這個時段劇,七點半播出劇,並沒有這類稱呼。

在台灣,八點檔是節目時段。

無線四台(台灣只有四家民營無線電視台,故稱)來説,八點檔劇晚間新聞,並列為電視台視黃金時段。

早期在台視(即1962年4月28日所成立「台灣電視公司」,10月10日開播[1][2][3])、中視(即1968年9月3日所創立「中國電視公司」[4][5],1969年10月31日開播[6][7])和華視(即教育部國防部成立「中華電視公司」,創立日期1971年10月8日,10月31日開播[8][9]。

但八點檔集數破百集超長期化現象成為常態,還是1990年代末期民視本土劇取得收視率後事情。

第六台八點檔 Play

等俗稱為「老三台」播出八點檔劇,中視《晶晶》濫觴,多國語時裝和裝劇。

民視於1997年開播(統稱「民間全民電視公司」,1996年4月8日成立[11]。

1997年5月5日開播「民視新聞台」),隔年並台語劇《春天後母心》打響戲劇節目名氣後,中視之外,台語劇成為八點檔時段主流[12]。

影響所及,包括成立客家電視台(客視)和原住民電視台(原視)演出類母語戲劇或紀錄片[13]。

於民視加入後,各台八點檔收視率競爭日趨,造成收視率突出,電視台拉長播出集數搶攻收視率現象。

此現象造成戲劇品質降低,給予日劇及韓劇分食市場機會,八點檔流失大量年觀眾。

這種情勢下,八點檔開始走向製作成本低、劇情辛辣、集數冗長、劇本隨寫隨錄隨播,批戲劇演員跨電視台演出等的製播環境。

八點檔播出時間,原本一個時。

2000年後,屬於有線電視系統三立台灣台(早期1983年5月成立「三立影視」。
第六台八點檔

主要業務製作及代理發行錄影帶,專門供應製及代理發行錄影帶台灣各地錄影帶出租店。

代表作品譬如《豬哥亮歌廳秀》系列短劇,每集4050分鐘。

惟早年受限於老三台政策因素故,台語戲劇綜藝節目播出半時。

譬如台視於80年代90年代所播出《天天開心》、《開心舞台》以及《金舞台》,故當時推出錄影帶以提供家庭出租之用)加入八點檔戰局。

播出時間原本一個(60分鐘)延長到7590分鐘,追溯到2000年代中期,兩家主要競爭手(民視、三立台灣台)八點檔延長105分鐘;而2007年8月1日開始(華視於同年6月實行),部分電視台了收視率考量,八點檔時段延長播出時間兩時(120分鐘),不僅導致戲劇業人員反彈[14]
三立八點檔提升品質,播出時間改成120分鐘[15]。

台灣八點檔劇經批評老哏、灑狗血和了無新意,近年復甦台語劇甚[16][17][18][19][20][21][22][23],但實際上此現象早期國語八點檔時代即存在[24]。

1970年代初期,於華視通過延長八點檔集數獲得收視率(代表例子有1974年播出《保鏢》[註 1][25]和《包青天》[註 2]),導致新聞局下令八點檔集數不得超過40集。

這一限制1990年代初期華視(愛)打破,此後台灣八點檔開始出現集數化趨勢。

但八點檔集數破百集超長期化現象成為常態,還是1990年代末期民視本土劇取得收視率後事情。

民視八點檔收視率第一時間運用延長播出方式收視策略,於是多電視台收視率壓力下跟進,形成今天愈長八點檔。

事實上,早期八點檔劇中,不乏有集數超過40集戲劇,但諸如《執法》(96集)、《包青天》(236集),是獲得觀眾好評,並且收視率亮眼戲;此外,諸如日劇《阿信》、韓劇《大長今》,是集數長、亦同時叫好叫座佳作。

這些因為長度而影響品質表現,證明戲檔,可創造出收視率[26]。

有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末期金庸武俠説改編八點檔續劇,譬如《書劍恩仇錄》[註 3][註 4]、《雪山飛狐》[註 5][註 6]、《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以及《笑傲江湖》。

包括瓊瑤説改編電視劇,劇中人物主角白皆疊字串場[註 7][27];言詞充滿咆嘯戲碼,劇情寫下高潮[28]。

除此之外,青年人集體回憶校園愛情故事和軍教片,受歡迎片種。

此外雖然並非八點檔,而台視推出週末午間檔古裝單元劇《台灣民間故事》[29],於1988年1月23日1988年6月11日每週六中午12:50~14:00播出。

6月18日改名為《中國民間故事》,萬祚福傳播公司製作,拍播,1997年10月11日播映完畢,持續播出近10年(10月18日星期六中午一點播出《中國怪談》)[30]。
第六台八點檔

但中視於1990年代週日晚間播出花系列常有一演上百集、時間延續達一年以上、內容灑狗血橋段[31],可説是現代各種八點檔象濫觴。

和其他國家,台灣電視劇採用多機製作(即電子現場製作系統(英語: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

即運用一部以上攝影機進行拍攝,節目導播決定畫面。

如在棚內作業,導播副控室內,選擇組合成電視節目聲音畫面,錄製或現場直播方式製播節目[32]。

大量迅速生產,降低製作成本。

所以拍攝時期播放順序(包含攝影棚內佈景外景實況錄製,攝錄完畢後需要進行後期製作),演員可能無法掌握拍攝內容,劇本攝影現場會拿到。

出場鏡頭多主要演員,需要戲劇時間投入拍攝工作。

電影,電視劇拍攝場景,會造成畫面穿幫情況(來説,內景成本會外景,「男主角家」和「女主角房間」可能同一棟建築裡取景)[33]。

2008年,由民視製作八點檔續劇《孃家》開始播出[46][47][48][49],藉此方式帶動收視熱潮,並推出年菜(豬腳及滴雞精)和保健食品(孃家益生菌)一系列周邊商品,藉此創造獲利商機[50]。

第六台八點檔 Play

延伸閱讀…

民間全民電視公司戲劇節目列表

八點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如果一集六十分鐘方式來計算,民視「飛龍天」每六十分鐘預算大約一百二十萬元上下,民視總拍了兩百四十五時,所以,直接製作費支出接近三億元,直接製作開銷外,電視台有一項包括攝影棚租借、燈光使用攝影機折項目間接製作成本,民視估算八點檔單集間接成本費用是二十萬元,如果這個數字來計算,「飛龍」拍了十個月,間接製作成本支出要四千九百萬元,直接、間接成本相加後,「飛龍天」總製作成本是三億四千九百萬元。

2000年11月23日上檔時,十秒廣告費用是三萬三千元,到了農曆年前,十秒廣告費用漲到四萬九千五百元,如果農曆年作計算分野,並以廣告檔來計算,農曆年前約播了六十八時,六十八時廣告秒數是四萬零八百秒,不過,廣告公司收取廣告費用時有退傭制度,十秒三萬三千元廣告費用電視台實際收益是兩萬六千四百元,所以,如果這個數字來算,農曆年前民視實際廣告收益達到一億零八百萬元數字。

農曆年後,民視八點檔廣告費用調漲十秒四萬九千五百元,退傭後實際收益是三萬九千六百元,農曆年後總播了一百七十六時,如果全部廣告滿檔計算,十萬零五千六百秒廣告可以收回近四億兩千萬元,所以,「飛龍天」十個月播下來,廣告收益實際數字是五億三千萬元。

廣告收益外,民視最近地將「飛龍天」賣到新加坡東森電視台,東森趕「飛龍」熱潮未退前上檔,這兩筆生意民視回收了近三千萬元費用,如果加上這筆外銷收入,「飛龍天」播出十個月民視賺進銀子超過兩億元[41]。

與時裝劇兩相(需考慮歷史時代背景),古裝劇製作成本。

新加坡製作播出「本地劇」例,裝劇問題是資金,製作費,電視台會畏首畏尾,所以這幾年新加坡劇方向家庭倫理劇。

雖然裝劇,但新加坡劇製作是燒錢,鄧潤良透露,一集劇製作費20萬新幣,於人民幣100萬,一部20到30集,一部劇總投資3千萬人民幣左右,這內地的製作費水持平。

請演員是他們面臨難題,一個咖演員片酬佔總投資三成,年新加坡劇會請港台演員,但現在總量鋭減,原因成本[42]。

台灣本地影視行情,每集2時八點檔劇製作費,是130萬200萬新台幣左右。
第六台八點檔

於林依晨、陳柏霖、陳匡怡王陽明主演《我可能會愛你》[43]。

林心如製作《16個夏天》例,光是劇組於上海拍攝取景兩天,花費超過200萬[44]。

置入性行銷(Placement marketing)稱隱性廣告,是指刻意行銷事物手法置入既存媒體,並藉由既存媒體曝光率來達成廣告效果。

行銷事物和既存媒體相關,閲聽人能察覺其一種行銷手段。

其商業手法行之有年(例如1920年代於美國推出廣播劇,又名肥皂劇),並影響所及(兩岸三地,無論是新聞媒體綜藝節目,冠名贊助播出做為表示,是電視購物頻道)。

香港無綫電視推出電視劇集,稱為「」(譬如碧桂園,宜家傢俬特約或中原地產)。

2001年於民視播出八點檔劇《情義》,劇中所有演員使用諾基亞品牌生產功能型手機[45]。

2008年,由民視製作八點檔續劇《孃家》開始播出[46][47][48][49],藉此方式帶動收視熱潮,並推出年菜(豬腳及滴雞精)和保健食品(孃家益生菌)一系列周邊商品,藉此創造獲利商機[50]。

延伸閱讀…

民視八點檔| Xinbei

民視戲劇館Formosa TV Dramas

2017年日本任天堂公司生產Switch掌上型遊戲機,於三立台灣台製播八點檔續劇《金家媳婦》中現身亮相[51]。

於華視隸屬公廣集團,故未有參與任何冠名贊助以及置入性行銷活動[52]。

1989年楊佩佩製作台視八點檔續劇《春去春回》。

於1989年6月18日(星期日)首播本劇第一集,1989年6月19日(星期一)重播本劇第一集,引起各界議論,行政院新聞局處以罰鍰[53];而重播本劇第一集,台視臨時停掉台語劇時段益智綜藝節目《強棒出擊》[54]。

2007年三立「天下第一味」和民視「愛」打,拉長戰線到105分鐘,然後調到120分鐘,後期,兩台競爭下,八點檔「一瞑大一吋」,一路130分鐘延長到150分鐘,後民視「龍飛鳳舞」和三立「世間情」時,延播到2時50分,觀眾重播需看到半夜3點,不僅演職員苦不堪言,觀眾折磨。

播出150分鐘於1時八點檔兩集半量,不只編劇量加大,導演和工作人員需要加班趕工,演員沒時間睡覺,陷入「早上拍、晚上播」輪迴。

演員回不了家、掛病號外,編劇灌水,只能拖戲或寫個取景外景戲,棚內時間搭景,可見晃動門版,因而造成戲劇品質下降。

播30分鐘,電視台八點檔每10秒39400元廣告費計算,於一年損失2億5千萬,不過三立總經理張榮華認為,產業、人才和觀眾多方考量下,事堅持下去,因此這一步,雖冒險但可能改變本土劇生態。

但本土八點積弊不只播出時間,愈長集數是造成電視業整體下滑主因之一,台灣集數電視劇「包青天」開始,一播236集,到了民視1998年拍「春天後母心」81集開了本土劇先例,集數拉長,後「飛龍天」播出212集,後每部八點檔集數破百,2004年「意難忘」達526集,一播三年。

而競爭手三立台灣台,追後,到「世間情」播出437集,有1200時播出量,已成為全台冠。

因為長壽劇壓縮到其他製作位生存空間,造成人才出走。

此外,這樣播出時間、集數多情況下,能時間下有產出,整體製作環境,開始走向製作成本低、劇本隨寫隨錄隨播、劇情辛辣、荒腔走板內容,拍播這樣出現在台灣八點檔。

2012年10月31日適逢華視41年台慶,金超羣率領範鴻軒何家勁,新戲《包青天開封奇案》返台造勢。

憤怒之餘宛如包公上身,左批劣質本土長壽劇、右轟政論節目氾濫,「我可能沒辦法,但包青天會讓他們有報應,我詛咒他們有現世報!」直言民視和三立本土長壽劇製作費,品質戲收視、還是全台觀眾愛看,「我無法接受台灣觀眾水準這麼!」並表示台灣影視環境現況到絕路,「爛到不能爛,會否極泰來!」計畫回台拍戲,他陸製作《包青天》一集150萬人民幣(700萬台幣),台灣本土劇多數超過100萬,可能採合拍劇模式。

這次40時、分20集播出《包青天開封奇案》,是金超羣製主演大陸劇,據悉,每時購片金額50008000美金(1523萬台幣)[57][58]。

現階段八點檔劇而言,每年於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所舉辦金鐘獎頒獎典禮是爭取曝光機會。

然而此時黃金時段,民視及三立製作台語本土劇主;迫使會講台語演員,轉戰中國大陸拍戲或改拍偶像劇。

另有電視台高層表示,於每年金鐘獎評審口味,無法迎合乾脆報名參加[59]。

民視播出八點檔劇《夜市人生》、《嫁妝》、《春花望露》與《來了》,包括三立台灣台播出《世間情》、《甘味人生》和《炮仔聲》,延伸劇情發展,並沿用時事題材加以改編[60][61],疑似抄襲其他節目[62][63][64][65][66]。

華視於1996年7月1日2003年1月27日播出九點半檔單元劇《台灣事件》開始(謝祖武、趙英華、汪建民陳明真主演,全劇共播出338集)和2000年7月1日2004年2月14日播出校園偶像劇《麻辣鮮師》(謝祖武、杜詩梅、賈欣惠、葉民志、郭昱晴乾德門主演,共198集)於2001年春節推出節目(英語:Television special)。

隨著八點檔劇「拍播」,且走向「長壽劇」路線,是過年期間拍攝播出劇情內容鬆。

譬如劇中人物大家拜年,説吉祥話發紅包,貼春聯、掛鞭炮以及圍爐。

會加入打撲克牌或麻將充滿年節氣氛娛樂活動。

台灣八點檔劇,北美地區和新加坡受歡迎。

1980年9月25日,老三台投資於美國西岸舊金山設立「國際視聽傳播公司」(The International 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s Inc.),簡稱「IAVC」,為三台節目美洲總代理,全權美國及加拿大境內華語電視台銷售老三台節目影片,海外各華語電視台提供協助,並發行老三台節目家用錄影帶;首任理由中視副總經理林翔熊兼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