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白米和鹽混合鹽米,需注意是,鹽要「鹽」、「石鹽」,選擇家裡會用精鹽和海鹽,白米則可以到廟裡求有神明加持過「米」。
圖/shutterstock鹽米裝入空碗,注入陰陽水(一半熱水、一半冷水)混合,柳枝條或是榕樹枝沾鹽米水後灑家中各角落,接著灑各空間中心位置。
圖/記者宜方攝可少量鹽米裝入紅包袋中,放在口袋內再出門;離開醫院後,回家路上鹽米包袋丟掉。
圖/shutterstock可用鹽米加陰陽水、放入艾草,並這個水擦拭手腳或身體,驅逐穢氣;若身體有話,可用此水泡腳或泡澡,泡到身體出汗。
圖/shutterstock原本睡得突然有失眠困擾朋友,總是心神不寧、,無法入睡,可鹽米裝紅包袋內,放在枕頭下,可以改善失眠症狀。
圖/shutterstock若考慮買房子人,看房子時可以帶著鹽米包袋身上,避免一些地陰魂影響思緒、判斷力失準。
圖/shutterstock另外,鹽有一個功能,保存食物。
沒有冷藏技術年代,保存得來蔬菜、肉類,鹽來進行醃漬,這樣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食物風味。
鹽文化史
鹽維持生命及食物保存是如此,因此東西方歷史中,鹽扮演著角色。
十二、三世紀前後,位於義大利半島威尼斯、熱那亞,最初是靠鹽買賣,才能累積大量財富,進而成為歐洲文藝復興推手。


中國上古傳説裡,黃帝有個臣子叫夙沙,他海水煮鹵,乾煎成鹽,稱為「鹽宗」。
一些道教科儀中,敬拜神明時會準備薑和鹽,代表山珍海味,是、潔淨和吉祥象徵。
台灣民間信仰相信鹽具有消災解厄、祛瘟煞的功能,過火儀式所謂「摔鹽米」,代表電光火石,實際上有讓火降温,使人可以安全走過功能。
日本文化裡,鹽是一種避邪聖物,房中四角放鹽,能保持屋內潔淨。
有些店家會出入口擺放堆成圓錐或三角錐鹽,祈求「千客萬來」。
西方,距今五千年前古埃及人,知道鹽保存食物。
歷史學家金字塔壁畫中發現,古埃及人喜歡鹽水和醋混合成一種醬汁,作為食物調味料,稱為「阿克薩姆」。
古希臘人鹽當作太陽神阿波羅象徵,詩人荷馬形容它是「神賜之物」。
希伯來人鹽視為聖物,新生兒出世時,會鹽水擦澡,作為一種祝福,訂立契時,希伯來人鹽做祭,象徵毀約。
阿拉伯人稱契約「鹽約」,同在一個屋簷下吃過麵包和鹽人,一輩子朋友。
居住歐洲西岸凱爾特人,他們擅製鹽和鹽漬品,他們有可能是做出「火腿」民族。
當時羅馬堪稱是歐洲城市,人口眾多,鹽需求量,各地鹽商利用滿載鹽塊牛車,通過「鹽路」,地方直奔羅馬,這「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話起源。
羅馬帝國擴張領土,徵招許多士兵,士兵薪水鹽來支付,英語中士兵(Soldier)和薪水(Salary),是鹽(Salt)有關。
另外,如果一個士兵能力不符期待,會説「不值這麼多鹽(not worth his salt)。
」
中世紀歐洲,鹽是一種奢侈品,貴族習慣宴會上擺設做工鹽罐,象徵自己身分地位。
其中,過於法國皇室船型鹽罐,而華麗,鑲有各種珠寶。
英國延續這樣傳統,他們鹽罐放在長桌中央,坐在鹽罐前方是貴賓「上座」,而鹽罐後方位子,是賓客或奴僕「下座」。
十二、三世紀前後,位於義大利半島威尼斯、熱那亞,最初是靠鹽買賣,才能累積大量財富,進而成為歐洲文藝復興推手。
航海時代西歐諸國了遠洋航行,大規模捕捉鱈魚、鯷魚,鹽醃製成乾,是船員主要食物。
十七世紀,英國人鹽漬鯷魚溶醬汁中,作為調味之用,民間受到歡迎,當時文人寫下一句話:「鯷魚醬做得好,你可以吃下一頭大象。
」這種英國鹹鯷魚醬稱「咖洽普」(ketchup)。
後來英人移民美洲大陸,那裡沒有這麼多鹹鯷魚,人們改用番茄作原料,因此,昔日指稱鹹鯷魚醬「咖洽普」,今日反成番茄醬代名詞。
鹽維持生命及食物保存是如此,因此東西方歷史中,鹽扮演著角色。
華人文化裡,有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鹽常民生活重要性。
中國上古傳説裡,黃帝有個臣子叫夙沙,他海水煮鹵,乾煎成鹽,稱為「鹽宗」。
一些道教科儀中,敬拜神明時會準備薑和鹽,代表山珍海味,是、潔淨和吉祥象徵。
台灣民間信仰相信鹽具有消災解厄、祛瘟煞的功能,過火儀式所謂「摔鹽米」,代表電光火石,實際上有讓火降温,使人可以安全走過功能。
日本文化裡,鹽是一種避邪聖物,房中四角放鹽,能保持屋內潔淨。
有些店家會出入口擺放堆成圓錐或三角錐鹽,祈求「千客萬來」。
西方,距今五千年前古埃及人,知道鹽保存食物。
歷史學家金字塔壁畫中發現,古埃及人喜歡鹽水和醋混合成一種醬汁,作為食物調味料,稱為「阿克薩姆」。
古希臘人鹽當作太陽神阿波羅象徵,詩人荷馬形容它是「神賜之物」。
希伯來人鹽視為聖物,新生兒出世時,會鹽水擦澡,作為一種祝福,訂立契時,希伯來人鹽做祭,象徵毀約。
阿拉伯人稱契約「鹽約」,同在一個屋簷下吃過麵包和鹽人,一輩子朋友。
居住歐洲西岸凱爾特人,他們擅製鹽和鹽漬品,他們有可能是做出「火腿」民族。
當時羅馬堪稱是歐洲城市,人口眾多,鹽需求量,各地鹽商利用滿載鹽塊牛車,通過「鹽路」,地方直奔羅馬,這「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話起源。
不可「鹽」
「結晶池水月熬煎,近午鹽花似雪妍。


延伸閱讀…
另外,如果一個士兵能力不符期待,會説「不值這麼多鹽(not worth his salt)。
」中世紀歐洲,鹽是一種奢侈品,貴族習慣宴會上擺設做工鹽罐,象徵自己身分地位。
其中,過於法國皇室船型鹽罐,而華麗,鑲有各種珠寶。
英國延續這樣傳統,他們鹽罐放在長桌中央,坐在鹽罐前方是貴賓「上座」,而鹽罐後方位子,是賓客或奴僕「下座」。
十二、三世紀前後,位於義大利半島威尼斯、熱那亞,最初是靠鹽買賣,才能累積大量財富,進而成為歐洲文藝復興推手。
航海時代西歐諸國了遠洋航行,大規模捕捉鱈魚、鯷魚,鹽醃製成乾,是船員主要食物。
十七世紀,英國人鹽漬鯷魚溶醬汁中,作為調味之用,民間受到歡迎,當時文人寫下一句話:「鯷魚醬做得好,你可以吃下一頭大象。
」這種英國鹹鯷魚醬稱「咖洽普」(ketchup)。
後來英人移民美洲大陸,那裡沒有這麼多鹹鯷魚,人們改用番茄作原料,因此,昔日指稱鹹鯷魚醬「咖洽普」,今日反成番茄醬代名詞。
有些巖鹽雜質過多,鑿井注入淡水,巖鹽溶化成鹵水,抽取鹵水進行沉澱過濾,後結晶成鹽。
中國戰國時代李冰,四川開鑿出第一口井鹽,到了東漢,四川是井鹽重鎮,供給內陸居民使用,且盛產不衰,讓四川有「千年鹽」美譽。
羅馬人陶壺煮海水,煮乾後陶壺敲破獲得鹽塊。
海鹽、巖鹽之外,有草鹽、木鹽。
草鹽來一種少數可以生長鹽鹼土質草類,在台灣俗稱「鹽定」,它生命力,彷彿土地「一鹽為定」,是早年居民無鹽可用時候,補充鹽分選擇。
木鹽,取於樹鹽。
中國東北有一種「木鹽樹」,每逢春季會凝結一層雪白鹽霜,輕輕刮下能取用,品質媲美精鹽。
台灣山區有一種「鹽膚木」,漢人稱「埔鹽仔」、「山鹽青」,魯凱族稱「巴斯」,它果核會形成一層鹽,原住民習慣整串放進湯中提味,或做成醃肉材料。
早期魯凱族會鹽膚木烤成炭粉,加入硝酸和硫磺煮成狀,做為獵槍補充火藥。
不可「鹽」
「結晶池水月熬煎,近午鹽花似雪妍。
延伸閱讀…
看到晚來堆積處,是玉出藍田。
」
這是廿世紀初台灣詩人王大俊詩句,描寫台南北門一帶鹽場景緻。
台灣雖然四面環海,但氣候多雨,事實上並於曬鹽,先民數百年來智慧累積之下,克服了種種先天條件劣勢,創造出屬於台灣白色奇蹟。
鹽結晶形成,是陽光、海水和人交響詩。
其實,漢人來台之前,靠海生活原住民,使用日曬法和煮鹵法來製鹽。
元朝《島夷志略》記載,台灣原住民「煮海鹽,釀蔗漿酒。
」 十七世紀,荷蘭人來台南,即海外進口了二十擔碎石,今鹽埕一帶闢建鹽田,這是文獻上有關台灣鹽田紀錄。
後來,鄭驅逐荷蘭人,瞭解決軍需,陳永華教民修築坵埕,大量曬鹽,並開放買賣,台灣鹽田自此開始有規模。
清領、日治到民國,一白如雪鹽田,是西南沿岸居民原鄉記憶之一。
鹽民和農民,是靠天吃飯,農民十二節氣作為勞動基準,鹽民則降雨頻率,將一年分為小汛、大汛和雨季。
在台灣本島,每年十月到隔年二月是「小汛」,日照而風強,可少量收鹽;大汛是三到五月,日光,天天可收鹽;六到九月是雨季,鹽田多半停擺,等到颱風期過後繼續曬鹽。
天光亮,鹽工鹽田,配合潮汐引入海水,踩水車注滿鹵水,一踩兩、三個時。
要曬出好鹽,鹵水。
要有鹵水,得看鹽民努力,有沒有時時照顧攪拌,有沒有修補堤岸,讓鹵水受外力入侵。
鹵水濃度,若是變淡,會引來螃蟹來挖洞。
因此,資深鹽工只要看到哪個鹽田有蟹洞,知道誰偷。
收鹽是工作,烈日下結成硬塊鹽耙鬆,裝入鹽籠,挑鹽出田,聚集成堆,草片或帆布覆蓋,重物壓緊,避免風吹雨淋使鹽粒流失。
看似,要耗費大量勞力,一擔五十斤,每天要挑上百趟。
天天挑、趕著挑,怕一場雨,讓數個月成果毀於。
早年鹽民之間有句俚語:「某猴,穿衣破肩胛頭。
」形容鹽工生活過,沒時間娶妻生子,時間修補衣服。
鹽田需要大量人力,因此是全家總動員,有挑鹽,有踩水車。
有些貼補家計,趁「鹽閒」期間插竹養蚵、放魚養殖,家裡若是有田可種,得身兼農夫,可見當年鹽工。
民國以降,台灣進入工業化,鹽業政策及產業轉型之下,人力曬鹽走入歷史,昔日鹽田功成身退,大部分遭到廢棄,有些文化轉型過程中保留下來,供民眾參觀體驗。
來到西南部海岸,站上潔白鹽山,看著遺留在地景上歷史軌跡,遙想那段「滄海變鹽田」過往,總令人有種莫名感動。
那些這土地而努力,烈日驕陽下揮汗如雨身影,遠去,但這樣精神,相信能保留我們心中,繼續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