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中,拉斐爾的粉紅聖母中,基督孩子正在向聖母瑪利亞贈送一朵粉紅色的花。粉紅色是婚姻的象徵,顯示了母子之間的精神結合。[7]


中世紀時期的時尚中,粉紅色並不常見;貴族們通常更喜歡更亮的紅色,比如深紅色。然而,它確實出現在女性的時裝和宗教藝術中。在13世紀和14世紀的作品中,奇馬布埃和杜喬描繪了基督孩子有時穿着粉紅色,這是與基督的身體有關的顏色。[5][6]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中,拉斐爾的粉紅聖母中,基督孩子正在向聖母瑪利亞贈送一朵粉紅色的花。粉紅色是婚姻的象徵,顯示了母子之間的精神結合。[7]
在西方世界,粉紅色曾被視為“堅決而強壯”的男性色彩。 | 在我國京劇文化中,粉色和灰色的臉譜是用於男性角色的。 |
粉紅色在人類文化中的轉變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設計師們在2019秋冬秀場上展現了各種粉色的創新應用。 |
- 歷史上,Elsa Schiaparelli是最早熱衷於粉紅色的時裝設計師之一,她在1931年甚至發明瞭一種名叫Shocking Pink的顏色。她的超現實主義設計風格,通過粉色變得更加神秘。
從古至今的粉色印象與演變
對於粉色,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在現代,它可能被視為可愛的、充滿少女心的色彩,但在過去,粉色並不具有這些特徵。要理解設計師們當時的意圖,我們需要回顧歷史。在西方文化和文學作品中,對粉色的描述可以追溯至古時期。例如,古希臘史詩《奧德賽》中,荷馬曾描述晨曦如同孩子一般,帶來玫瑰色的晨曦。在古羅馬詩歌中,也有類似的描述,其中Roseus一詞用來形容與玫瑰色相近的色彩。然而,“Pink”這個詞直到17世紀末才正式出現。在不同的語言中,對粉色的描述也有所不同。日語中就有多於7個詞語用於描述不同深淺的粉紅色。在德語中,Pink保持了拉丁語中玫瑰的含義,代表着明亮、柔軟、平靜、甜蜜和無害。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粉色是一個譜外色,意味它必須與其他色彩混合而成,人類肉眼無法感知純粹的粉色光波。因此,粉色可以呈現出多種不同的色相,因為它總是需要黃色或藍色來調和。在中世紀,幾乎沒有粉色的衣物出現,但在某些藝術作品中,如契馬布埃和杜喬·迪·博尼塞尼亞的畫作中,可以看到穿著粉紅色長袍的耶穌形象。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粉紅色開始出現在大量藝術作品中,如拉斐爾的《鮮花聖母》。畫中耶穌手持粉紅色鮮花,準備獻給聖母瑪麗亞,這裏粉紅色鮮花象徵著結合的意象。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琴尼諾·琴尼尼曾描述粉色為一種混合了梵蒂岡紅色和聖約翰白色的色彩。到了18世紀,粉紅色迎來了它的第一個流行峯潮。在歐洲宮廷中,粉紅色的面料和裝飾開始流行,這一潮流在路易十五的情
從中性到女性:20世紀粉色觀唸的轉變
在20世紀之前,粉色並不是女性獨有的象徵,而是被視為中性的,甚至是男性的代表色之一。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粉色的涵義和性別指涉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延伸閲讀…
粉紅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粉紅色
在西方世界,粉紅色曾被視為“堅決而強壯”的男性色彩。 在我國京劇文化中,粉色和灰色的臉譜是用於男性角色的。 粉紅色在人類文化中的轉變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設計師們在2019秋冬秀場上展現了各種粉色的創新應用。 - 歷史上,Elsa Schiaparelli是最早熱衷於粉紅色的時裝設計師之一,她在1931年甚至發明瞭一種名叫Shocking Pink的顏色。她的超現實主義設計風格,通過粉色變得更加神秘。
從古至今的粉色印象與演變
對於粉色,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在現代,它可能被視為可愛的、充滿少女心的色彩,但在過去,粉色並不具有這些特徵。要理解設計師們當時的意圖,我們需要回顧歷史。在西方文化和文學作品中,對粉色的描述可以追溯至古時期。例如,古希臘史詩《奧德賽》中,荷馬曾描述晨曦如同孩子一般,帶來玫瑰色的晨曦。在古羅馬詩歌中,也有類似的描述,其中Roseus一詞用來形容與玫瑰色相近的色彩。然而,“Pink”這個詞直到17世紀末才正式出現。在不同的語言中,對粉色的描述也有所不同。日語中就有多於7個詞語用於描述不同深淺的粉紅色。在德語中,Pink保持了拉丁語中玫瑰的含義,代表着明亮、柔軟、平靜、甜蜜和無害。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粉色是一個譜外色,意味它必須與其他色彩混合而成,人類肉眼無法感知純粹的粉色光波。因此,粉色可以呈現出多種不同的色相,因為它總是需要黃色或藍色來調和。在中世紀,幾乎沒有粉色的衣物出現,但在某些藝術作品中,如契馬布埃和杜喬·迪·博尼塞尼亞的畫作中,可以看到穿著粉紅色長袍的耶穌形象。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粉紅色開始出現在大量藝術作品中,如拉斐爾的《鮮花聖母》。畫中耶穌手持粉紅色鮮花,準備獻給聖母瑪麗亞,這裏粉紅色鮮花象徵著結合的意象。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琴尼諾·琴尼尼曾描述粉色為一種混合了梵蒂岡紅色和聖約翰白色的色彩。到了18世紀,粉紅色迎來了它的第一個流行峯潮。在歐洲宮廷中,粉紅色的面料和裝飾開始流行,這一潮流在路易十五的情
從中性到女性:20世紀粉色觀唸的轉變
在20世紀之前,粉色並不是女性獨有的象徵,而是被視為中性的,甚至是男性的代表色之一。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粉色的涵義和性別指涉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延伸閲讀…
粉色的象徵意義
粉色的Pink: 最新的百科全書、新聞、評論和研究
在藝術史上,粉色曾是野獸派畫家們的熱愛,這一時期粉色的使用並不侷限於性別。但是,到了20世紀初,粉色的性別含義開始逐漸凸顯。1918年的《女士家庭週刊》中提到,粉紅色代表“堅決和強壯”,而藍色代表“靈敏和優美”,這種觀念在當時被認為是普遍接受的。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粉色被認為是中性的,沒有明確的性別指向 20世紀初 粉色開始與男性氣質聯繫在一起,被視為小男孩子的代表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藍色被明確為男性代表色,粉色則退居其次,成為代表女性的顏色 20世紀50年代及以後 粉色完全成為女性的專屬色 這種轉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漸發生的。粉色的性別指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時期有着不同的含義。儘管如此,到了20世紀中葉,粉色作為女性專屬顏色的地位已經被廣泛接受。這一變化反映了社會對性別角色和性別身份的重新定義。
- 歷史上,Elsa Schiaparelli是最早熱衷於粉紅色的時裝設計師之一,她在1931年甚至發明瞭一種名叫Shocking Pink的顏色。她的超現實主義設計風格,通過粉色變得更加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