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歸香港 粵曲傳承
懷着對粵曲的深厚感情,我在[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承接引言中「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的銜接用字,並避免重複,同時也營造了一種轉承感。]香港回歸祖國的紀念日,受特區政府駐滬辦事處之邀,參與了「香港今潮‧藝起FUN」的首場慶演,演唱了經典的粵曲選段《帝女花‧香夭》。在璀璨的燈光秀中,我與觀眾共同體驗了香港多元動人的文藝魅力,讓這個慶回歸之夜增添了非凡的意義。
在國家的栽培、前輩的教導以及自身的努力下,我憑藉粵劇《昭君出塞》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這不僅是我從藝生涯的肯定,更是一種激勵和鞭策。作為新時代的粵劇演員,我深感肩負着傳承、創新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粵劇,被譽為「南國紅豆」,是繼崑曲後第二個被列為世界級非遺項目的中國戲種。它的九聲六調、梆黃唱腔,早已融入嶺南水土,成為一代代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粵劇生涯可謂水到渠成。母親的胎教,父親的影響,讓我耳濡目染,對粵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小學時期,我便開始學戲,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廣東粵劇學校,破格提前一年畢業。隨後,我又考入香港演藝學院,獲得了全額獎學金。


在演藝學院期間,我師從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鄭培英和倪惠英,接受了系統的戲曲訓練。為了提升技藝,我刻苦練功,即使盛夏酷暑也身着棉襖,紮着大靠,汗流浹背。在舞台上,我揮灑自如,展現出刀馬旦的颯爽英姿。
出國表演的機會也大大豐富了我的閲歷。2019年,我在美國等地演唱粵劇,用中華之聲唱響海外,讓世界感受到粵劇的魅力。
從香港到中央戲曲學院再到清華大學,我博採眾長,不斷提升自我,為創立文創品牌「施茶」以及提升運營藝術機構的能力奠定了基礎。
回望來時路
2018年香港藝術節,我在《百花亭贈劍》中擔綱女主角,卻突發失聲。但「戲比天大」,我服用了類固醇藥物,克服了藥物的疲乏感,穩穩地演完了整場。
父親去世後,我頭戴孝花,強忍悲痛登上舞台。演出謝幕時,我百感交集,對着父親説:「爸爸,我做到了,我也成長了。」
香港演藝青年粵劇團的首部戲,我擔綱女主角,但演出前夕,我的父親突發急症。緊急趕回廣州見了父親最後一面後,我於第二天獨自返港演出。
在《無情寶劍有情天》中,我首次擔綱女主角。天有不測風雲,在演出前夕,我的父親突發急症。自小與父親感情甚篤的我,緊急坐火車返回廣州見了他最後一面。但公演排期已定,父親去世後的翌日,我便獨自頭戴白色孝花,坐火車返港演出,強壓悲痛地完成了表演。
戲比天大
在香港演藝青年粵劇團,我的第一部戲是擔綱《無情寶劍有情天》的女主角。天有不測風雲,演出之前,我的父親突發急症。自小與父親感情甚篤的我,緊急坐火車返回廣州見了他最後一面。但公演排期已定,父親去世後的翌日,我便獨自頭戴白色孝花,坐火車返港演出,強壓悲痛地完成了表演。我是女主角,我不能缺席,有責任把這部劇演好,這也是父親自小教導我的。演出謝幕那一刻,我淚如雨下、百感交集,心裡對父親説:「爸爸您看,女兒我做到了,也成長了。」
還有一次印象深刻的演出經歷,是在2018年香港藝術節上,我第一次擔綱《百花亭贈劍》的女主角百花公主,演出前卻突然失聲。為此,我咬牙打了類固醇藥物,只要嗓子能發聲都堅持去唱,最終在演出當天克服藥物帶來的疲乏感,穩穩當當地演完了。在我看來,作為戲曲演員,能堅持就一定要堅持。「戲比天大」,折射的既是戲曲演員的堅守,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韌性。
畢業後,我陸續在《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白蛇傳》等多部粵劇中擔任正印花旦,每次對於角色的投入與抽離,都讓我感受到她們在歷史上的足跡,我的表演也受到越來越多觀眾好評。
海納百川
在香港這個國際大舞台,粵劇演員不僅能吸引大批戲迷,還擁有很多的可能性和跨界機會:我代表香港去過英國愛丁堡藝術節演話劇;多次受邀與香港中樂團合辦專場演出;擔任動畫電影《帝女花》藝術總監,以動畫這一新媒介推廣粵劇;為TVB即將上演的電視劇《靈戲逼人》配音,演唱主題曲等。其間,我與不同的藝術媒介碰撞,並將一些運作模式與粵劇特質結合,融會貫通、推陳出新。
修業於京
在香港演藝學院,我學武戲《盜仙草》時,更是每天要踢槍幾百次,練到腳都腫起來了。梨園行常説一句話:「戲比天大」。進入香港演藝青年粵劇團後,我的第一部戲是擔綱《無情寶劍有情天》的女主角。天有不測風雲,演出之前,我的父親突發急症。自小與父親感情甚篤的我,緊急坐火車返回廣州見了他最後一面。但公演排期已定,父親去世後的翌日,我便獨自頭戴白色孝花,坐火車返港演出,強壓悲痛地完成了表演。我是女主角,我不能缺席,有責任把這部劇演好,這也是父親自小教導我的。演出謝幕那一刻,我淚如雨下、百感交集,心裡對父親説:「爸爸您看,女兒我做到了,也成長了。」
來港發展後,我出國表演的機會也大大增多。比如2019年9月,我先後到美國洛杉磯、拉斯維加斯、紐約等地演出粵劇,在香港局勢備受海內外關注的關鍵當口唱響中華之聲。海外華人對演出的澎湃熱情,也讓我體會到粵劇在文化交融中的紐帶作用——與華人華僑鄉音互通,與海外觀眾情性互達。
自強不息
在我看來,作為戲曲演員,能堅持就一定要堅持。「戲比天大」,折射的既是戲曲演員的堅守,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韌性。畢業後,我陸續在《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白蛇傳》等多部粵劇中擔任正印花旦,每次對於角色的投入與抽離,都讓我感受到她們在歷史上的足跡,我的表演也受到越來越多觀眾好評。
尋根溯源
未出孃胎,我便「聽」着倪惠英老師的戲,之後學戲、唱戲如飲水吃飯一般自然順恰。在此過程中,我的父母功不可沒。我爸爸是粵劇「發燒友」,自小家裡就不停播放粵曲DVD唱片。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下,我在廣州讀小學時開始學戲,憑優異成績考入廣東粵劇學校,並破格提前一年畢業。後來考上香港演藝學院,又獲得了全額獎學金。
粵劇被譽為「南國紅豆」,是繼崑曲後第二個被列為世界級非遺項目的中國戲種。九聲六調、梆黃唱腔,絲絲粵韻早已滲透進我所在的這方水土,成為一代代嶺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家學淵源
表格:著名粵劇名伶與其成就
名伶 | 成就 |
---|---|
任劍輝 | 「薛平貴與王寶釧」中的薛平貴、「牡丹亭」中的杜麗娘 |
白雪仙 | 「帝女花」中的長平公主、「紫釵記」中的霍小玉 |
芳艷芬 | 「鎖麟囊」中的薛湘靈、「霸王別姬」中的虞姬 |
紅線女 | 「荔枝換太子」中的紅蓮、「刁蠻公主戇駙馬」中的趙香香 |
羅家英 | 「白蛇傳」中的許仙、「原野」中的仇虎 |
文千歲 | 「帝女花」中的周世顯、「龍舟頭」中的霍九 |
主要粵劇名伶簡述
任劍輝與白雪仙
任劍輝和白雪仙是粵劇界公認的「仙鳳鳴」組合,他們合作演繹的經典戲目「帝女花」、「牡丹亭」和「紫釵記」等,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任劍輝的男旦扮相俊美,唱腔婉約動人,而白雪仙的女旦功底深厚,嗓音絕美,兩人配合默契,成就了一段戲劇佳話。
芳艷芬與紅線女
同樣是女伶傳奇,芳艷芬和紅線女也在粵劇舞台上大放異彩。「鎖麟囊」中的薛湘靈和「霸王別姬」中的虞姬,都是芳艷芬的代表作,她的唱腔悽美婉轉,情感表達細膩。紅線女以其活潑俏皮的表演風格著稱,「荔枝換太子」中的紅蓮和「刁蠻公主戇駙馬」中的趙香香,讓她成為觀眾心中的喜劇天后。
延伸閲讀…
脂粉風流-香港當代粵劇名伶錄
四大粵劇名伶十齣影片重温老倌精湛功架演出(只發中文稿)
羅家英與文千歲
羅家英和文千歲是粵劇界著名的「醜生」演員。「白蛇傳」中的許仙和「原野」中的仇虎,都是羅家英的代表作,他以富含幽默感的表演和出色的唱段,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文千歲擅長演繹悲劇角色,「帝女花」中的周世顯和「龍舟頭」中的霍九,都展現了他深厚的戲劇表現力。
結論
粵劇名伶們用他們畢生的心血和藝術才華,為粵劇藝術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傳奇故事和精湛技藝,不僅感動了一代代觀眾,也讓粵劇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得以傳承和發展。他們的藝術遺產將繼續激勵後輩戲曲人,在傳承與創新中,讓粵劇藝術綻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