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 症狀】常見的精神症狀有哪些 |請問精神疾病的定義 |範圍及常見的精神疾病症狀 |

【精神病 症狀】常見的精神症狀有哪些 |請問精神疾病的定義 |範圍及常見的精神疾病症狀 |

    於幾個世紀精神病理學家努力,已知精神症狀多,超過本書篇幅。

所以我們見精神症狀來加以描述。

  有些症狀是高度病態性,諸如:幻覺、妄想、異行、怪異言語、情緒,這類症狀正常人身上,出現這類症狀,我們能肯定精神疾病存在(但屬於何種毛病,通盤考量才能診斷);有些症狀病態性,可能存在於正常人身上,但在出現次數過度、強度過強、出現場合時,會診斷精神症狀。

這類症狀包括:、、亢奮、意念、妄想。

  避免有所遺漏,筆者建議使用精神狀態評估(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標準評估方式,這種評估法將人精神狀態分成十三個面向來紀錄,使用者需要詳加紀錄每個面向評估方法。

  意識指是一個人覺知程度。

狀態下,意識是(Clear),可以於外界刺激有所認知,有所反應。

但一些情況下,意識會出現改變。

  嗜睡(Drowsiness)指是案主昏昏欲睡,即使能經刺激而恢復,但即進入睡眠狀態。

  (Cloud)指是案主意識無法持續保持,可以對外界刺激反應,但失去反應。

  (Confusion)指是案主意識不,於外界刺激接受有問題,所以無法正確反應,外顯上可能動、幹擾、無法配合。

  木僵(Stupor)指是一種狀態,案主於外界刺激有所覺知,但無法反應。

木僵狀態過去後,案主可以描述出當時發生事情。

  昏迷(Coma)指是案主意識完全喪失,於外界刺激缺乏反應。

  意識是器質性腦病變指標。

一般而言,精神疾病會改變意識,所以意識開始變化時,讀者要注意。

查覺情緒指是案主缺乏能力來察覺自己情緒,所以我們問到案主關於情緒問題時,案主加以描述,這現象可能出現於物質濫用、重度症患者、創傷後壓力障礙症。

精神病 症状 Play

其中,木僵可能出現於張姓思覺失調症(Catatonic schizophrenia)。

  讀者不要以為自己會那麼倒楣,諮商中遇到這類問題。

筆者舉下列三例,讀者明白:  一個十五歲少年,因為學校課業,失神,違背課堂規矩,而視為問題學生,要求輔導。

少年否認自己是如此,但所有同學證實了老師觀察。

機警輔導老師注意到案主潛在器質性腦病變,送醫後,腦波檢測後,發現案主有小發作型癲癇──癲癇發作時會發生典型意識昏迷、全身抽猝症狀,但會突然失神、恍若聞來表現。

  一個外觀男性,約二十多歲,役畢,持續失業中,案主諮商中,顯得、防衞心,於諮商師問題,多數避而不談,各説各話。

一次晤談中,諮商師提及案主童年經驗時,案主突然停止動作,保持坐姿,動不動,但雙眼張開。

經送醫後,發現張姓思覺失調症首次發作,而其先前、防衞心,思覺失調症前驅症狀。

  一位中年婦女,單親媽媽,育有一子一女,因為角色負擔過,經濟壓力過,而有現象,定期精神科門診拿藥治療。

但案主抱怨精神科醫師會開藥,於心理問題避而不談,所以前來尋求諮商協助。

首次諮商時,案主突然發生意識障礙、昏迷現象,急送醫,發現案主因為服用傳統三環抗鬱劑,而最近因為感冒,而自行購買感冒藥服用。

感冒藥中抗組織胺類藥物有抗醯膽鹼作用,而其抗憂鬱劑有抗乙醯膽鹼作用,兩者加成作用,而幹擾腦部意識狀態。

此為精神科急症,若治療,可能有性命危。

  讀者應該能這三個例子中體悟到:即使外觀案主,可能因為藥物、疾病發作、或潛在神經性疾病,而發生意識障礙現象。

筆者國中時即有同學上學時,感到一陣頭暈,嘔吐,伏著休息,幾分鐘後,即大小便失禁,急送醫,發現是蜘蛛膜下出血(SAH),三十分鐘內過世了。

  意識障礙是指標,倘若案主出現意識障礙,千萬不能掉。

  過度打扮、濃脂抹、外觀,加上誇張、魯莽行動,可能是躁症發作跡象。
精神病 症状

  過度視衞生,有臭味,洗澡,刷牙,往往是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特徵。

  不動,少有反應,但意識,可能是憂鬱症特徵。

  物質濫用患者,可能出現上述各種症狀。

  態度指是案主你態度。

一般而言,我們只分為:合作(cooperative)、不合作(incooperative)、防備(defensive)、敵意(hostile)、過度有禮(overpolite)幾種。

  態度本身是不具病理性,説,光態度上面,我們判斷案主是否有精神症狀。

案主深受被害妄想幹擾時,案主可能你呈現敵意態度,但可能呈現過度有禮態度(討好你,避免自己受你迫害);案主受到躁狂症狀幹擾時,可能出現不合作、防備、敵意、或過度有禮之中任何一種態度。

  所以態度只能作為輔助性判斷──每個態度應該有個理由,你可以透過案主態度,來推論案主背後理由,而這即可能是案主精神病態所在;態度可以作為核對工作,倘若你解讀後,無法適切解讀案主態度,那麼,你得核一遍自己説。

  專注力注意力地方是於:專注力是注意力開始階段,案主因一個刺激出現,而注意力轉移過去,這專注力(concentration),但是否能持續下去,注意力(attention)。

這兩個值障礙,出現於兒童心理問題。

諸如:注意力缺損兒童。

  情緒若透過臉部肌肉身體動作而表露出來後,即稱為外顯表情(affect)。

外顯表情度包括:(appropriate)(inapproriate)兩種;而其強度可分為:受限制(restrictive)、淡漠(blunted)、平板(flatten)。

  外顯表情減弱,可能發生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錐體外症候羣患者、與重度症患者、或重度痴呆症患者。

  內情緒是正常人會有內感受,有待諮商者詢問,案主主動提供才能得知。

內情緒可能兩個方面上發生障礙,一種是情緒本質發生障礙,諸如:情緒(elated)、情緒提升(elevated)、情緒低落(dysphoria)、重度情緒低落(melancholic)、查覺情緒(alexithymia)、無情緒(apathy)、(anxiety)、浮動式(free floating anxiety)。

查覺情緒指是案主缺乏能力來察覺自己情緒,所以我們問到案主關於情緒問題時,案主加以描述,這現象可能出現於物質濫用、重度症患者、創傷後壓力障礙症。

  另一種是情緒思想關聯性或穩定度發生障礙,諸如:情緒思考結性斷裂(incongruity of thought)(患者可能談到傷心事放聲大笑)、情緒高度(labile)(哭笑,轉變迅速)。

  許多疾病會改變內情緒,不管是情感性疾病、思覺失調症、症、暴食症,內情緒會有所表徵。

  言語是思考窗。

案主思考開始改變時,言語會跟著改變。

高度言語發現,諮商者會錯失這現象。

  但一些高度患者身上,言語可能變得;患者身上,言語可能減少、過度簡化,而令人理解。

此時,可能沒有精神症狀患者誤判精神病患。

  筆者見過一個個案,他有思覺失調症家族史,他母親、外祖父是思覺失調症患者,他小目睹家人發病過程,造成了身心,他透過書籍知道思覺失調症有遺傳傾向,所以擔心自己會罹患思覺失調症。

他處於高度恐懼焦慮中,沒有辦法工作與生活,後來,他到某單位接受諮商,諮商師發現他言語,表情,言達意;諮商師注意到他家族中思覺失調症病史,而因高度懷疑他是思覺失調症患者,建議他轉精神科醫師。

這樣建議,他心中層恐懼不謀而合,他恐懼了,言語,瀕臨崩潰邊緣。

他另外尋找了其他諮商管道,度越來,而每個諮商師建議他轉介精神科,結果可想而知──諮商本身他而言,變成了另一種。

他後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羣來精神科求診。

但精神病理學評估,他沒有思覺失調症跡象。

  另外一個提及現象:諮商者案主文化背景差異、教育程度差異、或是諮商者會談技術,有可能「過度診斷」──將自己同理失敗原因,歸咎於案主精神疾病。

  第三種情形:案主拒説話,或是回答。

這時候,案主抗拒行為可能誤解精神疾病跡象。
精神病 症状

  第一個部分是思考流(stream of thought),這部分可分成流動速度(speed)流動量(amount)來評估。

躁症發作患者身上,流動速度會上升,流動量會增加。

案主會感覺到一種於講話衝動(pressure of thought)。

症患者身上,流動速度流動量會減少。

而慢性精神疾病患者與老人痴呆症流動速度可能減少,可能增加,但其流動量往往會減少(內容)。

  第二個部分是思考形式(form of thought)。

這是指概念連結之間型式。

躁症患者時,可能出現飛躍性思考(flight of idea)──概念與概念之間,飛快地流動(飛躍性思考與先前pressure of thought一起發生,但前者描述是概念之間飛快流動;而講話衝動指是概念流量與流速增加),飛躍性思考發生於躁症患者,儘管概念流動迅速,但其間性是無礙,會談者只要錄音下來,放慢播放,能理解其間關聯性。

但另一種思考型式障礙稱為結鬆散(lossening of association),概念與概念之間破碎了,即使概念流速,但晤談者是理解案主意思,這情形出現於思覺失調症患者。

  「今天我來得夠早了吧!你們每次説我到,他呢?我們怎麼沒看到?我説是湯米啦!咦!那個人是誰?你早餐吃什麼?那個人拿那份好像是蛋餅。

」這段語句如果唸出來,變成了飛躍性思考。

你思索時,你會注意到案主話題圍繞早起、早餐這些事物,只是案主注意力週遭發生事情打斷。

案主一開始是要炫燿自己早起(得意情緒),而後抱怨別人抱怨他遲到,案主接地抱怨湯米,但他指出姓名,所以直接問説「他呢?」;隨後案主注意力一個人吸引走,懷疑那湯米。

但案主注意力轉移到那個人身上東西,他懷疑是蛋餅,接著他問到了話者是否吃過早餐,後他提到蛋餅這件「線索」。

這種意念飛躍(飛躍性思考)現象出現躁症患者身上。

  「今天我來夠早了吧!路上有人走。

  其次是,妄想幻覺捲入謂事中,而分辨。

精神病 症状 Play

延伸閱讀…

認識精神疾病

請問精神疾病的定義、範圍及常見的精神疾病症狀?

我爸爸喜歡我。

那是誰?八月十五號,我吃飽了。

腳喔!」  讀者看下去以前,不妨再多唸幾次看看。

  我相信:這段話怎麼唸,是令人理解(因為我是很多篇文章各抽一句話一起),所以應該算是結鬆散。

結鬆散度重飛躍性思考區分,而且參雜了許多判斷者主觀意思,但一個判斷方法是──飛躍性思考概念鬆散,往往伴隨著大量意念流出現,而且兩者程度成為一個比例;而結鬆散,則有此現象。

另外,單純出現飛躍性思考具有診斷效力,它往往其他症狀一起出現,倘若我們案主這個症狀獨立出來,可能判斷。

  一些有經驗晤談者,往往會結鬆散症狀,而且有經驗,──因為他們具備足夠能力去同理這類破碎陳述──他們可以案主表情、動作非語言經驗中,抽出案主想表達意念,然後破碎語句起來。

不論是否有所投射內,這類補足案主邏輯障礙建構過程完成於晤談者腦中,於案主而言,邏輯障礙是存在,而且於其他觀察者而言,案主話語是無法理解。

所以精神醫學訓練中,敏鋭、能同理案主醫師,栽潛在思覺失調症中(其中缺口之一,結鬆散)。

  有很多思考型式障礙,例如音韻結(clang association)──「今天下雨,雨天要帶傘,傘兵,害人命。

命運捉弄人。

」這段話雖然理解,但是每個句子後一個字每個句子第一個字是,這代表案主用音韻來加以聯想。

這是躁症時結果。

  新語症(neologism)指是案主自創詞語,理解。

文字沙拉(word salad)指是結性,案主一整句話説。

思考(perservation)指是談話主題移開了,案主無法跟隨上去,繼續反覆回答著話語。

  這類思考型式障礙,通稱型式性思考障礙症(formal thought disorder)。
精神病 症状

於人而言,往往當成案主胡説八道而已。

但精神病理學上,有其意義。

  妄想是一種思想上改變──不合理狀況下,患者堅信某些事情,動搖。

妄想可能是,諸如:堅信腦中思考機器取走、堅信身體一部份換成死人肢體。

這類妄想分辨。

  但一般性妄想時,不是那麼分辨了。

患者堅信某人要害他,或是堅信有人窺視他──這類妄想可能讓患者、影響,但可能,可能假,區分。

  很多助人工作者地使用「真實性檢測法則」,説,倘若妄想內容是錯誤時候,我們認定這樣信念是一種妄想。

這情形下,助人工作者工作去發掘所謂「事實」。

但是這樣檢測法則有漏洞──因為妄想內容錯誤,它可能是。

  讀者相信,但實際上是如此。

一位中年男性例:他堅信太太有外遇,家庭會談後,太太承認了自己有外遇。

但這位中年男性據以判斷太太外遇理由,是「柯林頓透過電視對著他太太笑」。

  這狀況下,先生判斷太太外遇理由是錯誤,判斷結果不謀而合。

缺乏經驗助人工作者毫無地會妄想症狀存在,然後嘗試外遇問題來解決,但案主深受妄想影響,會受到諮商影響,到後,諮商者會失敗莫名其妙。

  其次是,妄想幻覺捲入謂事中,而分辨。

延伸閱讀…

常見的精神症狀有哪些?

【精神病】即睇成因、症狀、診斷、治療方法

例如一位被害妄想患者,他堅信同事要排擠他,因此提防別人──但這樣舉動,有可能激起同儕之間對立,你害我一次,我害你一次,你來我之間,到後同事排擠他,而分辨妄想界線。

  所以許有經驗精神病理學家會採用「真實性檢測法則」,取而代之,是「矛盾檢測法則」。

矛盾檢測法則追溯患者信念構成推論過程,其中,我們會發現一些病態跡象。

諸如:「柯林頓怎麼可能他老婆笑呢?」這後面章節中,我們會進一步陳述。

  有些時候,這類信念並沒強到堅信不移地步,案主半信半疑,但完全否定或接受。

這類構成妄想意念稱過度強調信念(overvalued ideas)。

  另外要説是迫性意念(obsession)──意念是一種現象。

患者彷彿身不由己地,會去思考一些事情,或有一些衝動,或浮現一些心象。

患者知道這些意念是來自他自己心裡,但他無法剋制,往往會感到。

迫性意念與妄想之間有一個差別──案主知道迫性意念是來自自己想法,知道那是不合理,案主往往會有抗拒念頭;但是案主會知道妄想是妄想,他會信誓旦旦地妄想內容辯護。

  下面兩例來説,讀者能理解:  「我懷疑有人闖入我家裡,但是,我知道這是可能。

我整天在家裡,有沒有人走進來,我會知道。

但是,我不由自主地會去懷疑:是不是有人闖進來?我自己懷疑弄瘋了!那是可能、不可能!」  「我懷疑有人闖進我家裡,但我不能確定,我找證據。

我高度懷疑,有人會我不注意時候,門口溜進來,雖然我門鎖上了,但是我相信他們是可以溜進來。

什麼方法,我知道,但我懷疑,他們進來過!」  第一例案主是性意念;第二例案主是正在成型中妄想。

兩者止於懷疑階段而已,但是第一例案主毫無疑問地保留有大部分理性,他會自己懷疑感到,會理性去判斷;第二例中案主則喪失理性思維能力──他雖然找不到別人什麼方法侵入他住家,但他是相信有這麼一回事發生。

本文人工智能(AI Writer)協助撰寫,經Bowtie醫療編輯檢閲及核資料,內容亦經過註冊精神科醫生審核。

精神疾病,稱精神障礙,是指影響情緒、思考和行為一系列精神問題。

有精神問題並如有精神病,而事實上很多時間我們許多人會遇上有精神問題時候。

但症狀維持了一段時間,從而引發壓力,影響日活時,精神問題會變成精神疾病。

聽到症外,症、精神分裂症、飲食失調和行為是精神疾病一種。

精神疾病可能會讓患者感到痛苦,日常生活中造成問題會令人解以理解,但普遍情況下,症狀是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得到控制,從而令患者重拾患病前生活模式。

精神疾病是一種疾病,當中包括多種類型,而每一種有症狀。

症患者會不自覺地反覆做出動作。

例如,反復檢查門鎖是否關好或確認自己是否有洗手。

這些思想或行為可能會導致壓力和困擾,並影響日常生活。

症會令人對小事產生過度擔憂和恐懼感。

這種可能會令患者感到,無法控制自己情緒。

症是一種精神疾病,其主要是感到低落和。

患者可能會原本喜歡事失去興趣和動力,有機會出現睡眠問題、食慾改變症狀,嚴重情況會出現輕生念頭。

躁狂症是一種情感波動性疾病,患者可能會出現過度自信、冒險行為症狀。

於情緒定性,患者很能本來興奮,變得悶悶不樂。

這些突然轉變令躁狂症病患者處理日常生活遇到大小二事。

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會出現幻覺、妄想、妄想、聽覺幻聽症狀。

生活上,思考,情緒,行為和感知等範範疇會遇上問題。

此外,患者還可能會出現注意力集中、思維和語言障礙方面問題,對社交和日常生活造成了負面影響。

大多數心理疾病並不是由單一原因引致,而事實上,各種風險因素相加才是精神疾病成因。

以下是一些例子:像是生活或家庭暴力壓力環境下,有機會增加患上精神疾病機會。

這些因素會大腦造成壓力,從而引起心理健康問題。

人成長過程有直接影響外,人會歷過事而開始產生某事件想法,即使處於壓力環境中,會因固有觀點而日後生活帶來影響。

濫用藥物和酒精對身心健康,並令恢復心理健康困難。

心理疾病出現可以是一個形成過程,可以是壓力事件觸發後才出現,但來説,風險因素,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性。

世界衞生組織五項指標(WHO-5)是一個心理健康自我測驗工具。

五條題目,每一題5分為 (0完全會,5會),然後乘4,後100分為,你過去兩周精神水平作出評估。

如果總分不過50分,有機會患上精神疾病,是症。

,我們不能靠一個測試結果確定自己是否患有精神病。

透過個人背景和自我測驗外,我們能透過以下徵兆和症狀去推測自己或身邊家人和朋友是否患有精神病:精神疾患徵兆和症狀會因應患者個人情況而有所不同,而出現以上徵狀等同患上精神疾病,但如果以上問題影響到日常生活,是有暴力傾向和輕生念頭情況,需向專業人士尋求意見和拹助。

要地診斷精神病,醫生需要同時進行身體和心理方面評估。

身體評估包括全面體檢、化驗和影像檢查,排除其他可能導致類似症狀病因;心理方面評估可以通過與患者交談和觀察他們行為和情緒,從而協助判斷患者是否患有某種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