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一不可”是一個來自古代的成語,它出現在明代施耐庵的《水滸傳》中。成語的意思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強調了三者的不可或缺性。
「缺一不可」是一個非常有力的詞語,代表著某些事物之間的緊密聯繫,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缺失,整體就會失去平衡。這個詞彙可以用來形容很多不同的情境,例如人際關係、夥伴關係、工作團隊等等。在這些場閤中,每個成員的貢獻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個人的缺席或不投入可能會對整個系統造成不良影響。


在朋友之間,我們説「缺一不可」可能是因為我們相互依賴,彼此扶持。這個詞語提醒著我們要珍惜身邊的人,因為他們是我們的精神支柱。當我們需要幫助、鼓勵或支持時,他們總是在身旁。這種友誼和互助關係是非常寶貴的,我們應該時刻珍惜。
同樣地,「缺一不可」也適用於工作環境中。一個成功的團隊需要成員之間的互補和協作,並且每個人都需要扮演其所擅長的角色。如果其中一個人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整個團隊的成效可能會受到影響。因此,每個成員的貢獻都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缺一不可」的概念也可以應用於自我成長和發展上。我們應該尋求各個方面的平衡,並努力發展我們的技能和能力。無論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還是智力、情商,每個方面都是我們整體幸福和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缺一不可」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詞語,提醒我們要重視我們之間的聯繫和依賴。無論是人際關係、工作團隊還是自我成長,每個成員的貢獻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應該尋求平衡,珍惜身邊的人,並努力發展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缺一不可,因為這正是我們實現幸福和成功的關鍵。
五大訴求,缺一不可
該成語出自明代施耐庵《水滸傳》,原句為“林沖道:‘只今番克敵制勝,便見得先生妙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卻’”。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事物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後被用於香港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中,作為運動的核心口號和目標。
五大訴求
最初,香港示威者主要抗議《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並以“反送中”為主要口號。隨著運動的發展,民間人權陣線和示威者提出了五大訴求,包括:
- 完全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
- 撤回對“6月12日”的“暴動”定性
- 釋放被捕者且撤回控罪
- 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追究警隊涉嫌濫用武力的問題
-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辭職下台
在佔領立法會事件後,示威者將第五個訴求改為實現“雙普選”,即立法會和行政長官均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這成為了運動的轉折點,抗議活動也擴大為表達一系列政治和社會不滿的運動,焦點轉向了警察濫權的問題。
成語與古文
成語“缺一不可”意在強調事物的完備性和不可分割性,比喻任何事物在組成上都是缺一不可的。在古文方面,有“我以子為師,子以我為資,猶人之於衣食,缺一不可”的句子,這句話出自宋代蘇軾的《東坡志林·雪堂問潘邠老》,用來強調師資與資歷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與“缺一不可”的成語有異曲同工之妙。
近義詞與反義詞
在語言使用上,“缺一不可”的近義詞有“必不可少”、“不可缺少”等,反義詞則有“可有可無”。這些詞語用來表達事物在某些情況下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延伸閲讀…
辭典檢視[缺一不可: ㄑㄩㄝㄧㄅㄨˋ ㄎㄜˇ]
缺一不可(漢語成語)
結語
五大訴求的提出,標誌著香港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的深層次發展,它不僅是對特定政策的抗議,更是對香港政治體制和社會問題的全面性質疑。示威者透過這些訴求,表達了對政府、警察執法以及民主改革的不滿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