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邊耳朵,耳垂正下方 皮膚裡面漲了一顆像痘痘東西,但是是皮膚裡面,從外面看不到 只有摸時候摸到持續時間:一個月以上補充説:有時有時會變凸 下去是會
聽你描述很像是粉瘤。
若是粉瘤可以考慮開刀切除,可以到皮膚科請醫師確診。
由此可知,全身可能長粉瘤,是後背、耳垂或耳後、臉上、屁股、鼠蹊部、處、腋下,因為衣物或手摩擦和摳抓部位。


建議診,才能評估後確定診斷及治療方式。
粉瘤稱表皮囊腫,是皮膚良性囊腫,症狀是皮下一顆突起物,粉瘤原因可能是磨擦、所致,常長鼠蹊部、腋下,粉瘤會自己嗎?治療粉瘤要手術?粉瘤正式名稱是「表皮囊腫」(英文 Epidermoid Cyst),是皮膚科中見皮膚良性囊腫,表面突起、表面開口有黑色或白色物體,外觀像粉刺。
長粉瘤原因目前還不明確。
志勛皮膚科診主治醫師陳偉迪表示,目前推測可能是因為外傷,如摩擦或穿耳洞,表皮組織掉進皮膚真皮層或皮下組織後形成囊袋,表皮組織產生廢角質代謝物地掉進囊袋中,隨著時間累積,囊袋膨脹成球狀,形成一顆皮膚突起物。
由此可知,全身可能長粉瘤,是後背、耳垂或耳後、臉上、屁股、鼠蹊部、處、腋下,因為衣物或手摩擦和摳抓部位。
長粉瘤有部分原因是基因,體質,例如加德納綜合症(Gardner’s Syndrome),這是一種先天性家族性遺傳疾病,會使人長腸道息肉和粉瘤。
粉瘤大部分時間會有任何症狀或造成,陳偉迪醫師指出,粉瘤醫人,很大部分是旁人看到皮膚有突起物而醫。
粉瘤雖然多數時候會有、症狀,不過有時可能會發炎。
陳偉迪醫師指出,夏天是粉瘤發炎發期,於氣候濕熱、細菌孳生,使得粉瘤受感染而發炎。
陳偉迪醫師指出,發炎紅、腫、熱、症狀,若發炎可能導致蜂窩性組織炎。
粉瘤會自行消失。


延伸閱讀…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資料顯示,只有不到1%機率會演變成癌症。
陳偉迪醫師指出,有研究明確指出癌化機率0.011~0.045%、非常低,不過有零星案例。
因此陳偉迪醫師提醒,粉瘤開口有潰瘍、傷口但無法癒合,或是粉瘤周圍皮膚出現之前沒有變化,應該醫。
粉瘤可以看皮膚科,皮膚科醫師會認是否是皮膚腫瘤,如果確定是粉瘤,醫師會視情況,如果有發炎消炎,如果沒發炎、影響生活活動,則可以觀察,如有影響切除。
粉瘤會自行消失。
延伸閱讀…
陳偉迪醫師表示,粉瘤如果發炎,有可能會變大,如果沒有發炎,會靜靜待原地,會自行消失。
粉瘤來説如果沒有影響生活、沒有發炎,只需要觀察、它和平共存。
如果有反覆發炎、持續變大或影響活動,或大小超過1公分,建議治療和切除。
若粉瘤發炎,會囊腫當中膿液引流出來,然後給予外用或口服抗生素預防感染,有醫師會給予口服類固醇來抑制發炎。
發炎控制住、將膿液引流後,如果摸起來有硬物和腫脹感,會再施打類固醇來消腫。
如果沒有硬物感和腫脹,可以粉瘤周圍局部麻醉、切除囊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