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不孕病患好不容易接受試管嬰兒人工技術懷孕成功,懷孕11週在走路時,下腹部突然陣陣抽痛,並出現2次大出血情形。緊急就醫時,醫師告訴她出血出現在胎盤形成出血處,妊娠囊有變形,胎兒可能留不住,又轉診至醫學中心急診。隔3天再回診,醫師仍告訴她胎兒可能不保,後回到原診所,超音波診斷為羊膜絨毛膜下出血。幸運的是,病患出血點不是在胎盤附著處出血,而是在羊膜絨毛膜間空隙處,屬羊膜絨毛膜下剝離,導致出血集中在羊膜及絨毛膜中間,出血到一定程度,產生自然壓迫止血(圖1)。
一位不孕症患者在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後終於成功受孕,但在懷孕11週時卻突然下腹劇痛並有大出血。她立即就醫,醫生告訴她出血量很大,妊娠囊已經變形,胎兒可能無法保住。患者隨後被轉診至醫學中心急診。三天後回診,醫生仍然表示胎兒情況不樂觀。但在原診所接受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出血並非發生在胎盤附著處,而是在羊膜和絨毛膜之間的空隙,即所謂的羊膜絨毛膜下出血。幸運的是,出血點受到自然壓迫而停止出血。患者立即被給予安胎點滴和藥物,並被囑咐完全卧牀休息,避免提重物。在16週時,患者再次大出血,這次是由於子宮內積血和液體的內部壓力導致絨毛膜破裂所致。目前出血量已經減少,但仍然需要密切觀察,以防流產的風險。懷孕期間的出血可能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包括著牀出血、流產、子宮外孕、前置胎盤、子宮頸病變、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頸息肉等,也包括絨毛膜下出血和早期胎盤剝離。孕期出血往往會讓孕婦感到擔憂,但並非所有出血情況都需要擔心。馨蕙馨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曾翌捷指出,懷孕出血可分為幾種形態,如上廁所後在衞生紙上發現少量血絲,或內褲上出現點狀血跡,這通常屬於少量出血,一般不會有大問題。褐色出血多半是之前體內殘留的血液沒有及時排出,量不多且不伴隨腹痛時,也不必過於緊張。而鮮血和血塊的出現則代表體內正在大量出血,這時需要立即就醫檢查。由於出血伴隨腹痛對妊娠的影響較大,如果出血量多且同時出現腹部陣痛、悶痛、劇痛或類似排尿灼熱疼痛等症狀,必須立即求醫。
當懷孕時,胎盤形成出血是一個常見的情況。胎盤在子宮內壁附近形成,並負責為胎兒提供營養和氧氣。然而,有時會發生胎盤形成出血,這可能對孕婦和胎兒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胎盤形成出血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其中包括胎盤早期剝離、胎盤前置和胎盤剝離。這些情況可能導致胎盤與子宮壁分離,並引起出血。
對於胎盤形成出血的症狀,孕婦可能會出現陰道出血、腹痛、子宮收縮和胎動減少等症狀。在這種情況下,應該立即尋求醫療協助,以確保母嬰的安全。
要證實胎盤形成出血,醫生可能會進行子宮超聲波檢查、內診和血液檢測等檢查。這些檢查有助於確定胎盤的狀況以及出血的嚴重程度。
一旦確診,醫生可能會採取措施來管理胎盤形成出血。可能需要卧牀休息,避免性行為和其他劇烈活動。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需要住院治療以確保母嬰的安全。
如果胎盤形成出血導致過多的血液流失,孕婦可能需要輸血。此外,如果嚴重出血無法控制,可能需要進行緊急剖腹產,以確保胎兒的生命。
胎盤形成出血是一種需要密切關注的情況,但及早診斷和適當管理可以提高母嬰的預後。如果懷孕期間出現異常症狀,應該立即尋求醫療幫助,以確保母嬰的安全和福祉。
記住,這只是一個胎盤形成出血的簡介。如果您或您認識的人正在經歷這種情況,請尋求專業的醫療意見,以確定最適合您情況的處理方式。
延伸閲讀…
懷孕初期出血一定是黃體素不足?專家:還有8種情況要小心!
這12類孕婦都是「胎盤早期剝離」的高風險族羣!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