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殯葬稱生態葬、葬、環保葬或循環再生葬(英語:green burial, ecological burial, eco-burial, natural burial),是當今推廣殯葬觀念,鼓勵人民、環保、節能、簡約和可持續方法,佔用土地資源,革新、有創意和消費方式開創世代殯葬文化。
[1][2][3]
廣義綠色殯葬是指刻意去抑制遺體分解現象,是有意地去遺體加速分解,讓遺體能夠且直接地被回收,它可以是風葬、天葬、海葬、水葬、火葬、土葬、樹葬、沙葬、凍葬或水焚葬形式;狹義綠色殯葬是指火化後,遺骨、骨殖或骨灰埋入土中,其上栽種樹木、花壇、草坪加以紀念、追思和綠化環境,或是直接將骨灰灑喪葬方式。
城市化和工業發展導致環境問題日益,加上土地資源缺乏,出現“死人活人爭地”現象,一些政府開始倡導殯葬業進行改革,引導社會移風,鼓勵人民接受節能、(英語:Cleanliness)、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方式辦理喪事。
[4][5] 此趨勢下,傳統土葬方式開始不合時宜,火葬、拾骨葬方式則得到大力推崇。
[6][7]
1990年代後興起樹葬、海葬、花葬生態葬形式,節約土地資源,減少修墳立碑對石材、木材和其他喪葬用品消耗,有益於生態環境,降低高昂墓地價格普羅大眾壓力,避免辦理喪事而出現攀比風。
傳統殯葬文化強調是保存遺體完整性,刻意去抑制遺體死亡後出現各種變化,通過冰存、防腐或其他科學技術,遺體作短期或保存,防止遺體出現腐敗現象,讓家族成員能安葬遺體之前,有時間可以瞻仰遺容。
這種方式打破中國傳統厚葬觀念,強調人死後迴歸,奉獻自己身體來滋養大地。


[2] 狹義來説,是指死者遺體火化,不修墳墓、不立碑文,不放進納骨塔,以下方式來處理死者骨灰。
[8]
傳統殯葬觀念強調“隆喪厚葬”,喪葬用品添加許多鋪張、氣派和過度裝飾物件,不符合綠色殯葬價值觀念。
輓額和輓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用來哀悼逝者做詞語、辭賦或聯,用以歌頌逝者生平、典範和品德,會於喪禮時懸掛靈堂,具有裝飾性有表彰逝者效用,喪禮結束後依民間習俗焚化。
傳統輓額和輓聯堂空間,往往加以重疊懸掛,無法展示挽辭內容,失去表彰逝者意義,加上大量焚燒會造成空氣污染和資源消耗,故中華民國內政部於2014年開始推廣“電子輓額平台”,既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可以讓喪親家屬翻查受贈輓額內容。
[15][16]
當世首個現代化葬墓園是於1993年建立英國卡萊爾公墓林地墓區(The Woodland Burial),其後這種環保葬法傳到北美、歐陸、澳洲、東亞地,多人選擇這種方式來自己安息之所。
澳洲公墓及火化協會(Australasian Cemeteries & Crematoria Association, ACCA)説,目前南澳、西澳、塔斯馬尼亞、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士有可供葬公墓。
加拿大葬協會(Natural Burial Association, NBA)成立於2005年,其目的是要民眾推廣葬,並協助業者建設葬墓區。
綠色殯葬服務主要集中經濟發達地區,這些地區遺體火化比率,使得生態葬推廣得到迴響;此外,城市當下環境污染、人口稠密、土地和物價高昂現實問題密切相關。
[19]
儘管如此,生態葬形式要死者火化,違背中華傳統習俗中保留全屍做法。
再者,沒有墓碑、不記姓名,不便子孫後代前往祭掃;加上儀式,沒有傳統厚葬,使死者親屬背上“”罪名。
[20] 因此儘管幾年來政府大力倡導,給予政策上補貼,生態葬比重偏低。
[21]
而保留土葬習俗農村地區,提倡生態葬形式是遺體置入棺材直接下葬,或者是使用秸稈壓制棺木;落葬後不用修墳立碑,只在上面栽種樹木、花壇或草坪。
這種方式打破中國傳統厚葬觀念,強調人死後迴歸,奉獻自己身體來滋養大地。
[22]
近年,相關部門各省強制進行“殯葬改革”,引起民間爭議。
[23][24][25]
歐洲,骨灰不可撤在野地、森林或花園,瑞士是歐盟諸國中死亡和墓葬採取鬆標國家,人們可以決定骨灰灑空中、湖泊、森林、冰川或。
這種鬆政策吸引來德國、奧地利周邊國家公民,將骨灰委託瑞士殯儀公司處理。
[26][27][28]
德國法律禁止拋撒骨灰,不準親屬骨灰盒帶走,即使是安置家中不合法;然而,幾年多人有“迴歸”想法,所以很多人只能偷偷地進行,或是委託國外殯儀公司來處理。
[29][30]
日本葬法歷史,散骨(日語:散骨)(將骨灰撒河川、大海或山林)古時是主流做法,淳和天皇(786年-840年)遺言要骨灰撒山中,淨土宗開祖——親鸞(1173年-1262年)後留言,是希望死後屍塊投入水中餵魚。
1948年(昭和23年),日本政府制定《墓地埋葬法(日語:墓地、埋葬に関する法律)》,禁止、遺骨或遺發放在墓地以外地區進行處理,違者可依刑法第190條——“遺骨遺棄罪”辦理,所以“散骨”戰後全面禁止。
1991年10月,送葬倡導會(葬送のをすすめる會)神奈川縣相模灘舉行“第一回葬”活動,引起社會大眾反響,讓“葬”這個名詞首次出現眾人眼前。
法務省葬非公式見解是“做為送葬一項過程,有限度地進行並構成違法”;當時厚生省則表明“埋葬法是墓地和埋葬問題,葬並法律對象之內”。
[38]
澳門特區政府於2015年9月1日開始氹仔沙崗市政墳場推行樹葬服務,民政總署負責監理。
[39][40]
數萬元傳統墓地價格讓普通老百姓望而,而觀唸轉變以及政府推廣宣傳,使多人目光轉向節地生態安葬。
骨灰葬、骨灰撒海、樹葬、草坪葬、花壇葬、骨灰立體存放……北京市殯葬行業正在發生變化,各式各樣生態葬法生命站提供了多樣化選擇。
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全市33家經營性墓地有開設生態葬區或提供生態葬服務。
統計,去年全市節地生態安葬年安葬率達44%,到2020年有望突破50%。
個別陵園推出一些緻葬法吸引了人關注,比如天壽陵園計劃推出一種花壇葬類下沉入地式壁葬,以及八寶山革命公墓融真園內推出景觀石葬、水葬、燈台花壇葬。


延伸閱讀…
眾多新型安葬形式中,最節地環保當屬葬和骨灰撒海,兩種保留骨灰,與融為。
自2016年起本市正式推出葬,當年有479份骨灰放在可降解骨灰罈中,葬形式眠地下。
2017年這個數字達到了765份,同比增長59.7%。
青生命紀念園,1平方米土地可安葬9名逝者骨灰,土地利用率是傳統墓地葬10倍。
目前,太子峪陵園、鳳凰山陵園、天壽陵園多個陵園推出了葬區。
各類生態節地安葬方式中,骨灰撒海推出時間,至今已有24年歷史,共有18906份骨灰送往天津撒入渤海。
市民政局統計數據,有詳細記錄2010年2017年,每年骨灰撒海數量呈遞增趨勢,2010年不到900份增長到了2017年2600餘份。
截至目前,全市預約了2000份骨灰撒海,預計今年全年能完成撒海3000份左右。
節地生態葬方式有保留骨灰,有的使用可降解骨灰罈。
紀念方式上,可以種花,可以種草,有直接是認養一棵樹,有做一個紀念雕塑,所謂花壇葬、草坪葬和樹葬。
這些葬式市場化程度,大多是各陵園自行開發設計,產品售賣情況進行動態調整。
其特點於佔地面積小,且景觀融為。
個別陵園推出一些緻葬法吸引了人關注,比如天壽陵園計劃推出一種花壇葬類下沉入地式壁葬,以及八寶山革命公墓融真園內推出景觀石葬、水葬、燈台花壇葬。
延伸閱讀…
骨灰立體安葬。
青生命紀念園可提供公益性骨灰立體安葬服務,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這裏立體安葬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09年136份到去年167份,每年安放量100份以上,青園骨灰牆全部1350個格位,放置了1300份骨灰。
市民政局發佈統計數據,本市選擇骨灰撒海、花壇葬、樹葬、葬綠色節地生態安葬方式比例走高。
去年全市總體骨灰安葬量有6.3萬份,其中選擇節地生態葬法有2.7萬份,佔到去年總安葬量44%,居全國領先。
出現這一結果,原因是多方面,有出於經濟成本考慮,有思想觀唸轉變,有賴於政策力度加大。
(記者 蔣若靜) 殯葬費用是人們選擇墓地一個關鍵因素。
當下,傳統墓穴到新式生態葬法,從高端到經濟實惠,個性到,老百姓可以自身經濟條件選擇相應安葬方式。
經濟成本考慮,節地生態安葬不僅省錢,能得到額外獎勵。
北青報記者發現,部分墓地內,傳統立碑相比,節地生態葬費用1/30。
懷柔區一家經營性墓地內,傳統立碑外,墓地開闢了草坪葬、樹葬區,草坪葬1平方米大小,價格29800元。
家屬可以選擇保留骨灰樹葬,由陵園負責打理樹木生長,只需19800元。
而傳統立碑價格需35800元,家屬可要求設計大小墓地,每平方米價格3萬到5萬元有,上不封頂。
這樣算下來,選擇價格樹葬,可比傳統立碑節省近一倍費用。
北青報記者致電門頭溝一家陵園,目前陵園內保留骨灰花壇葬,即逝者骨灰裝入可降解骨灰罈安置花壇中,費用只需2000元。
此外,保留骨灰樹葬價格需8000元。
這裏,花壇葬傳統立碑6萬元價格相比,其1/30。
此外,選擇骨灰海葬和葬逝者,能免費享受骨灰撒海、葬全套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順義區早在2015年出台政策,規定採用海葬、深埋、不留骨灰和骨灰深埋不留墳頭符合生態葬安葬形式安葬逝者骨灰,上述基礎上給予每份骨灰5000元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