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陰」是一種古老的中醫穴位,有著祛風熱、利頭項、順胎產等功效。這個穴位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病症,包括頭重、鼻衄、瘛瘲、汗不出等。同時,它也可以用於治療婦科問題,如胎位不正、滯產和胎盤滯留。
淺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常用艾條温灸15~20分鐘,艾炷灸3~5壯。


至陰穴:退熱的神奇穴位
穴位名稱:至陰穴 | 經絡屬性:足太陽膀胱經 |
定位:在足趾,小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 | 功效:祛風熱、利頭項、順胎產。 |
主治:頭重、鼻衄、瘛瘲、汗不出、煩心、項痛、目翳、小便不利、胸脅痛、乾嘔吐、疝氣、死胎、胎衣不下,婦人橫產、癢疾、腳膝腫、足下熱、風寒從足小趾起脈痹上下帶胸脅、痛無常處、遺精。 | 現代應用:胎位不正、滯產、胎盤滯留。 |
操作:淺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常用艾條温灸15~20分鐘,艾炷灸3~5壯。 | 配穴:癢疾之疼多:屋翳、至陰;失精:中極、曲泉、至陰;頭項痛:風池、太陽、至陰。 |
至陰穴因其獨特的位置和屬性,成為中醫針灸中退熱的常用穴位。它位於足小趾的末端,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起始點,也是陰氣最盛的穴位。根據古代醫學文獻《靈樞·本輸》和現代中醫教材《針灸學》,至陰穴被描述為具有良好的清熱退熱功效,是治療熱病的要穴。
在使用方法上,至陰穴可以通過淺刺、點刺出血或艾灸的方式進行刺激。淺刺通常用於0.1~0.2寸的深度,而點刺出血則是在特定情況下採用,例如在治療癢疾引起的疼痛時。艾灸則常用於温灸15~20分鐘,或者用艾炷灸3~5壯。
至陰穴的主治範圍非常廣泛,包括頭痛、鼻塞、目翳、小便不利、胸脅痛、乾嘔吐、疝氣等病症。在現代中醫應用中,至陰穴也被用於治療胎位不正、滯產和胎盤滯留等問題。
總之,至陰穴作為一個能夠有效退熱的穴位,不僅在古代醫學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現代中醫臨牀治療中仍然發揮着重要作用。它的操作簡便,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應用。
至陰是一個深奧的概念,常常被用來描述極度陰暗的環境或情況。它代表著極端的黑暗與無生命的狀態。
在這個世界裡,至陰是一種極具吸引力的力量,但同時也充滿了恐懼和不確定性。至陰是那些被遺忘或被排斥的事物的象徵,它們藏匿在無人問津的角落中。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某些人來説,至陰也代表了潛力和重生的機會。正如黑暗中點燃的一絲光明,至陰所帶來的挑戰也同時孕育了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説到至陰,我們不得不提到它在各種傳説和神話中的角色。它常被描述為一個隱匿在陰影中的存在,尋找著能量和力量的來源。有些故事中,至陰還被形容為能夠掌控生死輪回的力量。
然而,不論如何描述至陰,它總是帶著神秘和未知的色彩。它的存在提醒著我們,世界上並不只有光明,也有著值得我們探索的黑暗深處。
總結來説,至陰是一個引人入勝和難以捉摸的概念。無論是在現實世界還是在神話故事中,我們都不能忽視至陰的存在。它是我們生活中平衡和完整性的一部分,同時也給予我們追求永恆的動力。
深入瞭解至陰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明白它所帶來的挑戰和可能性。只有在面對黑暗的同時,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光明的價值。
延伸閲讀…
至陰穴
至陰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