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的入口處,劉氏宗祠是一座具有劉氏愛塘派與北塘派特色的建築。劉應爵、劉廣玉、劉應瑞與劉振亨等人於1864年創建了這座宗祠,經歷多次修建與擴建,如今已成為一處具有獨特空間視野的景點。宗祠的修葺歷經風雨洗禮,藴含著劉氏宗族勤勉傳承的精神與智慧。這座萬巒劉氏宗祠融匯了劉氏族人的心血與努力,透過堂前花園涼亭和整齊的建築格局將歷史與現代完美融合。
萬巒劉氏宗祠是一座位於台灣高雄市的古老宗祠,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這座宗祠是為了紀念劉家祖先而建造的,並且成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萬巒劉氏宗祠的建築風格獨特,結合了中國傳統建築和福建風格,展現了古老的文化遺產。宗祠的正面有一座雄偉的牌坊,上面刻有「萬巒劉氏宗祠」的字樣,彰顯了宗祠的身份和地位。
進入宗祠的大門,可以看到一個寬敞而精美的天井,四周環繞著建築物的主體。主體建築包括正廳、側廳和後廳,每個廳堂都擁有獨特的特色和裝飾。正廳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內部供奉著劉家祖先的神像和祭品,人們在這裡祈福和祭拜,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側廳是供應宗祠的工作人員使用的地方,他們負責維護和管理宗祠的日常運作。後廳是宗祠的附屬設施,用於舉辦各種儀式和活動。每年的農曆新年和清明節期間,宗祠都會舉辦盛大的祭祀活動,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遊客前來參觀和拜祭。
除了作為信仰和儀式場所外,萬巒劉氏宗祠還承擔著文化傳承和社區發展的重要角色。宗祠內有一個文物展覽區,陳列著劉家祖先的文物和歷史資料,讓人們瞭解劉家的歷史和家族的輝煌。此外,宗祠也舉辦各種文化交流和藝術活動,豐富了當地社區的文化生活。
萬巒劉氏宗祠是高雄市重要的歷史建築,它不僅具有價值的文化遺產,也是人們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場所。宗祠的存在對於保護和傳承台灣的傳統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成為當地社區的驕傲和象徵。
希望您喜歡這篇關於萬巒劉氏宗祠的文章!如果有其他問題或需要進一步的幫助,請隨時告訴我。
劉氏宗祠
這座劉氏宗祠坐落在屏東縣萬巒鄉的五溝村入口,最初是由劉氏愛塘派的劉應爵、劉廣玉和劉應瑞,以及北塘派的劉振亨於1864年(同治三年)共同創建。儘管起初建築已經成形,但由於門外多為吳姓土地,以及對門高橋的阻礙,導致宗祠的建設被延誤和損壞。直到1887年(光緒十三年),劉氏宗祠才購得吳姓土地,並於1894年(光緒二十年)進行重建。然而,由於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和當地動盪不安的局面,重建工作只得暫時停止,僅僅將屋脊升高了五寸。直到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由時任參事的劉成台帶領村民移橋砌岸、修復龍脈,宗祠的周圍環境和視野才得以完成構建。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2月20日,宗祠遭受了嚴重的結構性破壞,後在劉冠光的倡導下,於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9月按照原樣進行了修復。1921年(大正十年),宗祠的堂前花園和涼亭進行了擴建,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完整面貌。
劉氏宗祠位於萬巒鄉五溝水村,是台灣南部地區保存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宗祠之一。在這片佔地2.5公頃的“二堂四橫圍屋式”客家合院建築中,無論是門匾對聯,還是彩繪浮雕,都承載着對族中後代的教誨,鼓勵他們在為人處世和學業上勤奮努力。這些元素充分體現了客家人將教育視為最大投資的傳統,使得置身其中的人們能夠感受到一種濃厚的懷舊氛圍。
劉氏宗祠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乾隆年間的廣東嘉應州鎮平縣招福鄉八輪車户的劉姓族人。這些族人組成祭祀公業,來到台灣的五溝水開墾,並在後世子孫的共同努力下,於1864年(或1869年)開始興建“二堂四橫圍屋式”的客家合院建築。由於經歷了戰亂和動盪歲月,劉氏宗祠的建設歷時45年,直至日治時期的明治41年才得以建成。在大正10年期間,由於農村經濟復甦,劉氏宗祠曾進行過一次重修。
劉氏宗祠的建設風格體現了客家居民對祖先的崇敬和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在佈局上,宗祠的周邊環境經過精心設計,既考慮了風水的講究,也展現了早期客家移民的生活智慧。宗祠前的小河如同一道護城河,既象徵着家族的繁榮昌盛,也寓意着子孫的生生不息。寬敞的外埕(兼作運動場)種植着百年的原鄉金絲竹叢,與不遠處的的大武山和祠後的檳榔樹相映成趣,形成了寧靜優雅的自然景觀。
元素 | 描述 |
---|---|
門匾對聯 | 傳遞家族價值觀和對後代的期許 |
彩繪浮雕 | 展示精湛工藝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
金絲竹叢 | 象徵家族興旺和生態傳承 |
劉氏宗祠不僅是劉氏族人祭祖的場所,也是客家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見證了劉氏家族的遷徙、開墾和繁衍歷史,同時也承載了客家社區的社會生活和集體記憶。宗祠的建築風格和內部裝飾不僅體現了客家文化的獨特性,也是研究台灣歷史和建築藝術的重要素材。
延伸閲讀…
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劉氏宗祠.觀山海房.穎川堂.鐵漢樓.
劉氏宗祠- 景點屏東縣萬巒鄉
劉氏宗祠的存在,不僅僅是家族的象徵,更是客家文化的瑰寶,它記錄了一個家族的遷徙史,也是客家社區共同記憶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