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龍:香港著名填詞人的成長軌跡]
從大學階段任私立中學日校兼職教師,再回到大學以二級榮譽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修中國及西洋文學,卡龍的求學之路峯迴路轉,成就斐然。
高中時期看似平淡無奇,卡龍卻在香港中學會考中奮發向上,取得多個A級等第。這樣的表現延續到高級程度會考,他更是以中國文學科A級的佳績展現出自己的學術功底。


考入英華書院後,卡龍的學業表現依舊不温不火,多取得D或E等。然而,這段求學時光卻意外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與他同住粉嶺的廖長江及廖長城昆仲,日後也成為了他的筆友。
小學時代的卡龍並不出色,甚至可以説是平平無奇。在寶血會培靈學校和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的求學經歷中,他並沒有展露出過人的天賦。直到重讀小學六年級時,他才迎來了轉機。憑藉優異的升中試成績,卡龍考入了英華書院。
卡龍的童年是在崇謙堂村木屋中度過的。父親來自惠州客家漁民家庭,在漆鹹道英兵軍營擔任管房。作為家中長子,卡龍還有一名繼兄和一弟一妹。在村內的崇真堂參與教區活動,是他童年時的難忘回憶。
小學階段,卡龍在崇謙堂村木屋中度過。父親來自惠州客家漁民家庭,在漆鹹道英兵軍營擔任管房。作為家中長子,卡龍還有一名繼兄和一弟一妹。在村內的崇真堂參與教區活動,是他童年時的難忘回憶。
葉漢良:從「香港電影新浪潮」到「新藝城七怪」
葉漢良,香港電影導演、編劇、監製,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新藝城七怪」的成員。
成長與教育
葉漢良出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受法國新浪潮電影影響,對電影產生濃厚興趣。
電影生涯
早期生涯
葉漢良於1968年加入邵氏電影公司,擔任編劇助理。1970年,他與黎大煒合編《五虎將》,正式踏入電影編劇界。
「香港電影新浪潮」
葉漢良參與了「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拍攝了一系列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如《跳灰》、《父子》等。其中,《跳灰》獲得第13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新藝城七怪」
1979年,葉漢良與吳思遠、石天、徐克、施南生、麥嘉、曾志偉共同創立「新藝城影業公司」。「新藝城七怪」製作了一系列商業上成功的電影,如《最佳拍檔》、《英雄本色》等。
編劇與導演
葉漢良不僅是出色的編劇,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導演。他執導的電影包括《夜之歌》、《陰間響馬》、《警察》等。其作品以節奏明快、風格獨特見稱。
監製與製作人
葉漢良亦擔任監製和製作人,參與了多部電影的製作,如《無間道》、《黑社會》等。他善於發現和培養新晉導演,為香港電影產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獲獎與榮譽
葉漢良憑藉其傑出的電影作品,獲得了多項獎項,包括:
獎項 | 作品 |
---|---|
第13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 《跳灰》 |
第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 《夜之歌》 |
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 表彰其對香港電影的傑出貢獻 |
個人風格
葉漢良的電影作品以以下特點著稱:
- 強烈的人文關懷
- 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
- 節奏明快、風格獨特
- 擅長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
影響
葉漢良是香港電影舉足輕重的人物,其作品對後世電影人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提倡的「現實主義」和「本土化」理念,推動了香港電影的發展。
葉漢良被譽為「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先驅、「新藝城七怪」的靈魂人物。其作品以其現實主義風格、人文關懷和獨特風格,在香港電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