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1],俗稱壺蘆[2],是一種源自葫蘆科[3]的爬藤植物[4],其瓜果被稱為「葫蘆」[2]。葫蘆生長於暖和、避風之地[3],幼苗不耐寒[3]。
特徵 | 描述 |
---|---|
外觀 | 攀藤植物,藤蔓可長達 15 公尺,藤上覆有絨毛[3] |
葉片 | 橢圓或心形,互生[3] |
花朵 | 白色,夏秋盛開,雌雄同株[3] |
果實 | 葫蘆狀,大小不等,最大可達 1 公斤[3] |
用途


葫蘆的果實可於未熟時採摘作蔬菜食用[5],全世界的種植地都有食用紀錄[6]。在中國[7],葫蘆可入湯或炒食[6];在日本[7],葫蘆果肉會曬乾食用[6];在中美洲[7],葫蘆籽則添加於飲料中[6]。此外,葫蘆的嫩葉和藤蔓亦可食用[5]。
葫蘆果實質地堅實,成熟後可作為容器[8]。木質化的葫蘆可用於盛裝水、酒等液體[8],剖開後則稱作「瓢」,在中國傳統婚禮上用於盛酒[8]。道教視葫蘆為法器[9],認為它能彙聚靈氣並盛載仙丹[9]。
醫用價值
《神農本草經》記載葫蘆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10],《傷寒論要》則指出葫蘆可治療黃疸[10]。
葫蘆植物:豐富用途與文化象徵
葫蘆植物(學名:Cucurbitaceae)是一種被子植物的科,其果實具有厚實、空心的特點。葫蘆植物種類繁多,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個地區,且具有豐富的用途和文化象徵。
特徵與品種
葫蘆植物的莖和葉通常帶有卷鬚,葉子為互生掌狀複葉。果實形狀和大小多樣,從小型裝飾性的到大型食用性的都有,一般具有厚實而堅硬的外皮。常見的葫蘆植物品種包括:
品 種 | 果實特徵 | 用途 |
---|---|---|
普通葫蘆 | 梨形或卵形,果皮光滑 | 裝飾、容器、樂器 |
苦瓜 | 果皮佈滿瘤狀突起 | 食用、藥用 |
黃瓜 | 細長棒狀,果皮光滑 | 食用、醃製 |
西葫蘆 | 短粗柱狀,果皮光滑 | 食用、炒菜 |
絲瓜 | 長捲筒狀,果皮佈滿短柔毛 | 食用、洗滌用具 |
歷史與文化意義
葫蘆植物自古以來就被人類利用。在中國,葫蘆約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被種植,並被用於盛水、盛糧等日常生活用途。在道教文化中,葫蘆被視為儲藏靈丹妙藥的容器,象徵著長壽和福氣。
在許多文化中,葫蘆植物也與音樂相關。例如,在非洲,葫蘆被製成樂器,如卡林巴琴和葫蘆瑟。
用途與應用
葫蘆植物的用途十分廣泛,包括:
食用:黃瓜、西葫蘆、絲瓜等葫蘆植物果實富含營養價值,可供食用。
藥用:苦瓜具有退熱、清熱解毒的功效,常被用於藥用。
裝飾:普通葫蘆因其美觀的外形,常被用於裝飾或製成工藝品。
容器:傳統上,葫蘆被用於盛水、盛糧等,具有保鮮和儲存的功能。
樂器:葫蘆因其空心特質,可用於製作樂器,如卡林巴琴和葫蘆瑟。
其他:葫蘆還可用於製作洗滌用具(如絲瓜絡)、浮力裝置(如救生圈)、煙鬥等。
結語
葫蘆植物因其豐富的品種、獨特的外形和實用的價值,在人類歷史和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食用到藥用,從裝飾到樂器,葫蘆植物不僅提供了營養和實用價值,也成為許多文化中的象徵和藝術品。
延伸閲讀…
葫蘆
葫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