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法,天地之術也。蓋得地勢,而藏其靈也。
地之靈,氣也。氣聚而成穴,穴聚而成地。地聚而成山,山聚而成川。川聚而成水,水聚而成海。海聚而成天。天聚而成道。道聚而成葬。
葬者,藏也。藏者,聚也。聚者,積也。積者,成也。成者,生也。生者,化也。化者,死也。死生化藏,循環不息。此天地之大數也。


葬法之妙,在於得地。地,山川也。山川之勢,各有不同。有高者,有低者。有險者,有夷者。有陽者,有陰者。有吉者,有兇者。吉地葬之,福。凶地葬之,禍。
葬法之要,在於藏氣。氣,生氣也。生氣者,天地之和氣也。和氣聚,則生。和氣散,則死。藏氣之法,有淺者,有深者。有內者,有外者。淺者藏之於表,深者藏之於裡。內者藏之於心,外者藏之於形。藏氣之妙,在於得穴。穴,氣聚也。氣聚之地,謂之穴。穴者,龍之口也。龍者,氣之母也。氣之母聚,則氣之口開。氣之口開,則生氣出。生氣出,則葬之。
葬法之術,有陰者,有陽者。陰葬,深 buried也。陽葬,淺 buried也。陰葬之法,取靜。陽葬之法,取動。靜者,藏氣也。動者,聚氣也。藏氣之法,取虛。聚氣之法,取實。虛者,納氣也。實者,聚氣也。納氣之法,取柔。聚氣之法,取剛。柔者,順氣也。剛者,逆氣也。順氣之法,取柔。逆氣之法,取剛。柔者,取之於上。剛者,取之於下。上者,天也。下者,地也。天者,陽也。地者,陰也。陽者,生氣也。陰者,死氣也。生氣在上,死氣在下。生氣聚,則死氣散。死氣散,則生氣聚。生氣聚,則葬之。死氣散,則葬之。
葬法之機,有順者,有逆者。順者,乘氣也。逆者,逆氣也。乘氣之法,取柔。逆氣之法,取剛。柔者,順氣也。剛者,逆氣也。順氣之法,取柔。逆氣之法,取剛。柔者,取之於上。剛者,取之於下。上者,天也。下者,地也。天者,陽也。地者,陰也。陽者,生氣也。陰者,死氣也。生氣在上,死氣在下。生氣聚,則死氣散。死氣散,則生氣聚。生氣聚,則葬之。死氣散,則葬之。
葬法之妙,在於得。得者,得天時也。得地利也。得人和也。天時者,陽氣也。地利者,陰氣也。人和者,生氣也。陽氣聚,則陰氣散。陰氣散,則生氣聚。生氣聚,則葬之。陽氣散,則葬之。陰氣聚,則葬之。人和者,生氣也。生氣聚,則葬之。
葬經:風水堪輿的指引明燈
葬經,又稱《葬書》,是中國古代一本重要的風水堪輿著作,相傳由東漢時期的管輅所著。它對中國風水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被後世奉為風水學的經典著作。
葬經概説
葬經是一部系統而全面的風水著作,涵蓋了選址、穴位、向位、水法、形法等風水學的重要內容。全書共計16卷,分為5個部分:
卷一 | 總説 |
卷二-卷七 | 選址 |
卷八-卷十一 | 穴位 |
卷十二-卷十三 | 向位 |
卷十四-卷十六 | 水法、形法 |
葬經思想
葬經的核心思想是「積陰德、厚風水」。它認為,一個人的墓葬風水好壞,不僅會影響其後代的運勢,還會影響其本人在另一個世界的福報。因此,選擇一個好的墓葬風水至關重要。
葬經的影響
葬經對中國風水學的影響是深遠而廣泛的。它確立了風水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成為後世風水師遵循的圭臬。葬經的影響不僅限於中國,在朝鮮、日本等東亞國家也廣泛流傳,成為當地風水學的重要依據。
葬經中的關鍵概念
概念 | 解釋 |
---|---|
龍脈 | 指貫穿大地,有趨吉避兇作用的山脈 |
穴位 | 龍脈上的吉穴,能聚集天地之氣 |
向位 | 墓穴的朝向,影響後代的運勢 |
水法 | 指水的方向和流向,影響墓穴的吉凶 |
形法 | 指墓穴周圍的山形地貌,影響墓穴的風水 |
葬經的運用
葬經作為一部風水經典,被廣泛應用於墓葬的選址和建造之中。在實踐中,風水師會根據葬經的原理,結合現場勘察,選擇吉穴和設計墓葬的朝向、形狀、水法等元素,以達到庇佑後代的目。
葬經是中國古代風水學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其思想和理論對後世風水學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它不僅是一部風水學的經典,更是一部文化瑰寶,見證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對自然規律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