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潔生墳墓,是一個讓民進黨眼中只有別人壺的例子。民進黨總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忽略自己頭上熱火朝天的壺。解決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萬裏老家違建爭議之際,他們指責國民黨的四位「佔地王」(家族)─廖先翔、羅明才、顏寬恆和馬文君。這四個立委候選人的違建案子各不相同,有些正在進行中,例如馬文君的「農舍莊園」正面臨南投縣政府的罰款和可能的拆除命運;有些則是過去完成式,例如顏寬恆家族的沙鹿「莊園」,違建部份已經拆除,所謂的「豪宅」也已經賣掉。除非民進黨提及,否則沒有多少人關注這些房屋的狀況。
在台灣政壇,有一種特殊的政治技巧,名為「哪壺不開提哪壺」,這句話用來形容民進黨的行為簡直恰到好處。他們總是能精準地找到對手最尷尬的問題,而且似乎對自己的問題視而不見。當賴清德總統候選人因為老家違建爭議而陷入困境時,民進黨迅速將焦點轉移到所謂的「國民黨四大佔地王(家族)」,其中包括廖先翔、羅明才、顏寬恆和馬文君。然而,仔細分析這些案例,我們會發現每個個案都有其獨特之處,有的正在進行中,比如馬文君的「農舍莊園」,正遭到南投縣政府的罰款,若不改善,可能面臨拆除的命運。有的已經成為過去式,如顏寬恆家族的沙鹿「莊園」,違建部分已經拆除,房舍已經轉手,成為一則「選舉喟嘆」,如果不是民進黨舊事重提,這些都已成為歷史。對於廖先翔家族的案件,新北市政府表示拆除工作尚未完全清潔,因此開罰六萬元。而羅明才的父親羅福助當年的盜採國有地砂石案,至今仍然是台灣司法史上的污點。這些案例都有其複雜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狀況,而民進黨的指控往往缺乏全面性和客觀性。此外,就賴清德本人的違建問題而言,他最初否認存在違建,但事實證明是「既存違建」。他還提到已經繳納了相關税金,但實際上,該建築物並未在房屋税的税籍中登記。國土署雖然為其緩頰,稱需要通案清查礦區土地,但賴清德家族的「老宅」實際上是在原工寮旁邊新建的,並不屬於舊的礦區管理辦法下的「既存違建」。這棟建築物,既未在賴清德的財產申報中列出,也未繳納相關税金,與其描述的「自小長大的老家」並不相符。總的來説,民進黨在處理違建問題上的選擇性視野和雙重標準,以及對歷史案例的選擇性重提,都暴露了其在政治操作上的策略性和不誠實。這種做法並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會引起更多質疑和反感。對於台灣政治生態和社會信任的建設來説,這種做法並不是一個正面的示範。
蔡潔生墳墓


蔡潔生墳墓是台灣南投縣埔里鎮的一個知名古蹟。這座墳墓坐落於一個寧靜的山腳下,被茂密的樹木和綠草所環繞。它是台灣古代墓葬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許多遊客和歷史愛好者常造訪的地方。
蔡潔生墳墓的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相傳,蔡潔生是一位有影響力的地方人物,他在當地擁有大片土地並擔任重要職位。他深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因此在他去世後,族人和朋友們決定為他興建一座宏偉的墳墓,作為對他貢獻的感謝和紀念。
進入墳墓的大門,你會立刻感受到一種肅穆和莊重的氛圍。墳墓的設計結合了傳統古蹟的元素和當地民俗文化的特色。四周是石牆和花園,花園內種植著各種花草樹木,為墓地增添了一抹自然的美麗。
墳墓主體建築由石材構成,高大而宏偉。它的設計精美而細膩,刻劃了蔡潔生生前的事跡和他對社區所做的貢獻。在墓地的中央,有一座石碑,上面刻有蔡潔生的姓名和生平事蹟。這個區域通常是參觀者最感興趣的地方之一。
不僅如此,墳墓內部還有一個小型的祭祀廳,供應者們來祭拜和致敬。人們可以在這裡燃點香燭,祈禱蔡潔生的靈魂能夠安息。祭祀廳內還陳列著一些有關蔡潔生的文物和照片,使遊客可以更深入地瞭解這位仁人志士所帶給這個地區的影響。
蔡潔生墳墓不僅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也被當地居民視為一個重要的精神家園。他們經常在特殊節日或紀念日前來這裡,向蔡潔生表達敬意並祈求保佑。墳墓所在的地區也成了一個受歡迎的旅遊景點,吸引著許多遊客和文化愛好者。
總結來説,蔡潔生墳墓是台灣南投縣埔里鎮的一個重要古蹟,代表著台灣古代墓葬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僅是遊客探索歷史和文化的好去處,也是當地居民紀念和祭奠先賢的場所。如果你對台灣的歷史和文化有興趣,蔡潔生墳墓絕對是一個不可錯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