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氏故居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是中國近代史政治人物、軍事領、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蔣經國出生地。
[1]故居建築包括蔣氏故居豐鎬房、蔣中正出生地玉泰鹽鋪、蔣經國1937年蘇聯歸國後妻子蔣方良居住地小洋房、張學良將軍軟禁地文昌閣和中國旅行社舊址、蔣中正創辦武嶺中學、蔣中正母親王採玉墓和蔣中正下野時居住妙高台建築組成。
[2]
1949年5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溪口。
之前5月6日,毛澤東指示駐溪口解放軍21軍61師蔣氏故居進行保護。
[3]文化大革命期間,部分建築遭到人毀壞。
[4]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79年,經廖承志提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撥款修復蔣氏故居和家族墓。
[3]20世紀90年代以來,蔣方智怡、蔣孝嚴蔣氏後人多次前往溪口拜謁祖陵。
[3]
1996年11月,蔣氏故居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豐鎬房佔地4,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50平方米。
1937年蔣經國蘇聯留學回來居住於此,直至1939年到贛州任國民黨行署專員,蔣介石其子請了兩位老師,嚴教,解除其馬列主義武裝,同時其妻蔣方良教國文。


豐鎬房原有蔣氏祖傳房屋六間。
1948年修《武嶺蔣氏家譜》第三冊記載:「清光緒十四年,公[指蔣介石]二歲,肅庵公玉泰遷居報本堂之西廂房」。
遷居原因是蔣肅庵(蔣中正父)經商處玉泰鹽鋪火焚毀。
蔣肅庵死後,蔣介石兄弟分家,蔣介卿得後玉泰鹽鋪,蔣介石、蔣瑞青得豐鎬房。
蔣瑞青即亡,豐鎬房歸蔣介石獨有。
1928年,蔣介石擴建故居,遷走25户鄰舍,發展成佔地4,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50平方米現有規模。
擴建時,蔣氏一位鄰居周順房提出安置,後來蔣宅讓出一間房,但搬走[6]。
玉泰鹽鋪是蔣介石出生地,位於溪口中街章牆弄口,蔣介石祖父斯千、父親肇聰此經營糧、鹽、酒、雜。
蔣氏宗譜記載,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九月十五日蔣介石出生於此屋樓上。
蔣介卿寧波江海關監督卸職後子女此居住。
1919年(民國八年)前後,蔣介卿外出謀事,鹽鋪一度歇業。
1921年(民國十年)遭火毀。
1948年蔣介石出資。
1949年5月政府接管。
1984年,國務院撥款重修、外開放。
建於1930年,系蔣經國別墅,座落在溪口潭墩山東麓,原名「涵齋」,稱「剡溪小築」,兩層樓房,前後有天井。
前臨剡溪,後倚武山。
平頂,有通道樂亭、文昌閣相通。
小洋房於當時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稱為「洋灰」,故此房叫「小洋房」,澳洲籍顧問端納先生所建。
1937年蔣經國蘇聯留學回來居住於此,直至1939年到贛州任國民黨行署專員,蔣介石其子請了兩位老師,嚴教,解除其馬列主義武裝,同時其妻蔣方良教國文。
蔣經國住讀時。
樓上東面一間卧室,西面一間書房,中間客廳,屋頂平台,樓下伴讀徐道鄰、高理文住宿。
屋內有一石碑攜刻着蔣經國手書「以血洗血」四字,表示他日本侵略者痛恨及母復仇決心。
文昌閣位於武山南端處,別名「奎閣」。
原建於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1924年,蔣介石廣東回鄉掃墓,見其楹棟傾斜,於是請他哥哥蔣介卿召集民工,第二年造成兩層樓房,建築面積500平方米。
完工日,蔣介石名「樂亭」,作《樂亭記》描述其勝。
但溪口人稱「文昌閣」,文昌閣改建後,成為蔣介石私人別墅和藏書樓。
1927年蔣宋聯姻後,蔣常攜宋美齡來此住。
1939年12月12日,6架侵華日機轟炸溪口,文昌閣夷平地,後直至蔣介石離開大陸,是一片廢墟。
1987年,政府撥款。
1911年辛亥革命後,溪口鎮出現了興教辦學熱,各宗族單元出資方式,興辦了於以往私塾模式新型學校,有蔣姓辦武山廟武山小學,繼之有周姓辦溪西廟溪西小學和毛姓辦毛家祠堂西河小學。
武嶺中學前身蔣介石先生創辦並命名「武嶺學校」,始建於1927年。
武嶺學校設置幼兒園到高中畢業、從普通中學部到農職業部、林場到農場到工廠,組織機構齊全,人稱「黃埔」。
1932年起,蔣介石先生親任校長,另設校務長管理事務,後成立宋美齡、蔣經國、蔣緯國、陳佈雷、陳立夫、陳果夫12人組成校董會,宋為董事長。
1948年1月,其所屬普通中學部定名為「武嶺中學」。
蔣氏故居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是中國近代史政治人物、軍事領、前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蔣經國出生地。
[1]故居建築包括蔣氏故居豐鎬房、蔣中正出生地玉泰鹽鋪、蔣經國1937年蘇聯歸國後妻子蔣方良居住地小洋房、張學良將軍軟禁地文昌閣和中國旅行社舊址、蔣中正創辦武嶺中學、蔣中正母親王採玉墓和蔣中正下野時居住妙高台建築組成。
[2]
1949年5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溪口。
1948年蔣介石出資。


延伸閱讀…
[3]文化大革命期間,部分建築遭到人毀壞。
[4]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79年,經廖承志提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撥款修復蔣氏故居和家族墓。
[3]20世紀90年代以來,蔣方智怡、蔣孝嚴蔣氏後人多次前往溪口拜謁祖陵。
[3]
1996年11月,蔣氏故居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豐鎬房佔地4,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50平方米。
其中大門、素居、報本堂、獨立小樓系原有,為清代建築,其餘是蔣中正1929年擴建。
豐鎬房原有蔣氏祖傳房屋六間。
1948年修《武嶺蔣氏家譜》第三冊記載:“清光緒十四年,公[指蔣介石]二歲,肅庵公玉泰遷居報本堂之西廂房”。
遷居原因是蔣肅庵(蔣中正父)經商處玉泰鹽鋪火焚燬。
蔣肅庵死後,蔣介石兄弟分家,蔣介卿得後玉泰鹽鋪,蔣介石、蔣瑞青得豐鎬房。
蔣瑞青即亡,豐鎬房歸蔣介石獨有。
1928年,蔣介石擴建故居,遷走25户鄰舍,發展成佔地4,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50平方米現有規模。
擴建時,蔣氏一位鄰居周順房提出安置,後來蔣宅讓出一間房,但搬走[6]。
玉泰鹽鋪是蔣介石出生地,位於溪口中街章牆弄口,蔣介石祖父斯千、父親肇聰此經營糧、鹽、酒、雜。
蔣氏宗譜記載,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九月十五日蔣介石出生於此屋樓上。
蔣介卿寧波江海關監督卸職後子女此居住。
1919年(民國八年)前後,蔣介卿外出謀事,鹽鋪一度歇業。
1921年(民國十年)遭火毀。
1948年蔣介石出資。
延伸閱讀…
1949年5月政府接管。
1984年,國務院撥款重修、外開放。
建於1930年,系蔣經國別墅,座落在溪口潭墩山東麓,原名“涵齋”,稱“剡溪小築”,兩層樓房,前後有天井。
前臨剡溪,後倚武山。
平頂,有通道樂亭、文昌閣相通。
小洋房於當時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稱為“洋灰”,故此房叫“小洋房”,澳洲籍顧問端納先生所建。
1937年蔣經國蘇聯留學回來居住於此,直至1939年到贛州任國民黨行署專員,蔣介石其子請了兩位老師,嚴教,解除其馬列主義武裝,同時其妻蔣方良教國文。
蔣經國住讀時。
樓上東面一間卧室,西面一間書房,中間客廳,屋頂平台,樓下伴讀徐道鄰、高理文住宿。
屋內有一石碑攜刻着蔣經國手書“以血洗血”四字,表示他日本侵略者痛恨及母復仇決心。
文昌閣位於武山南端處,別名“奎閣”。
原建於清代雍正九年(1731年),1924年,蔣介石廣東回鄉掃墓,見其楹棟傾斜,於是請他哥哥蔣介卿召集民工,第二年造成兩層樓房,建築面積500平方米。
完工日,蔣介石名“樂亭”,作《樂亭記》描述其勝。
但溪口人稱“文昌閣”,文昌閣改建後,成為蔣介石私人別墅和藏書樓。
1927年蔣宋聯姻後,蔣常攜宋美齡來此住。
1939年12月12日,6架侵華日機轟炸溪口,文昌閣夷平地,後直至蔣介石離開大陸,是一片廢墟。
1987年,政府撥款。
1911年辛亥革命後,溪口鎮出現了興教辦學熱,各宗族單元出資方式,興辦了於以往私塾模式新型學校,有蔣姓辦武山廟武山小學,繼之有周姓辦溪西廟溪西小學和毛姓辦毛家祠堂西河小學。
武嶺中學前身蔣介石先生創辦並命名“武嶺學校”,始建於1927年。
武嶺學校設置幼兒園到高中畢業、從普通中學部到農職業部、林場到農場到工廠,組織機構齊全,人稱“黃埔”。
1932年起,蔣介石先生親任校長,另設校務長管理事務,後成立宋美齡、蔣經國、蔣緯國、陳佈雷、陳立夫、陳果夫12人組成校董會,宋為董事長。
1948年1月,其所屬普通中學部定名為“武嶺中學”。
蔣氏故居位於浙江省奉化市溪口,蔣介石、蔣經國故居。
包括豐鎬房、玉泰鹽鋪、小洋房建築。
豐鎬房佔地4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50平方米。
主要建築有大門、報本堂、素居、獨立小樓。
玉泰鹽鋪是蔣介石祖父、父親開設鹽鋪,蔣介石即出生這裏,現存建築系1946年所建。
小洋房為西式兩層樓房,臨剡溪、倚武山,1930年建,蔣經國留蘇回奉,偕妻方良、子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