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谷穴:手陽明大腸經的要穴
簡介
合谷穴,亦稱「虎口」,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間,橈側中點處。名稱由「合攏」與「山谷」而來,描述了其位置於骨骼間的凹陷處。
取穴
取穴簡便,以一手法拇指指節橫紋置於對側拇指、食指間的指蹼邊緣,拇指尖下即為合谷穴。


功效
合谷穴具有疏散風邪、通竅開關、宣泄肺氣、調和腸胃、引產通經的功效。被譽為「上肢萬能穴」,在臨牀常用於緩解疼痛。
應用
由於合谷穴酸脹感明顯,按壓可有效緩解頭面、腹部疼痛。臨牀上常與其他穴位配合使用:
- 頭面痛: 配伍太陽穴、率谷穴。
- 牙痛: 配伍地倉穴、頰車穴。
- 咽喉痛: 少商穴點刺放血。
經絡關係
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經脈循行經過大腸,故具有止腹痛的功效。臨牀常用合谷穴配太沖穴,通利氣血,止痛效果顯著。
特色 | 功效 | 常用配穴 |
---|---|---|
酸脹感明顯 | 緩解頭面痛、腹痛 | 太陽穴、率谷穴、地倉穴、頰車穴、少商穴 |
循行大腸 | 止腹痛 | 太沖穴 |
注意事項
按壓合谷穴時應注意,力道不宜過度,以免造成疼痛。
虎口:險峻關隘下的歷史風雲
虎口,一個險峻的關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其得名緣由,一説為其地形如虎口,兩側崖壁陡峭,中央隘口狹窄;另一説則認為古代有猛虎棲息於此,常襲擊過往旅人,故名為「虎口」。
歷史上,虎口曾是無數戰爭的焦點。
虎口之戰與秦國統一
戰國時期,秦軍在「虎口之戰」中擊退了趙軍,為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年份 | 戰役 | 戰果 |
---|---|---|
公元前257年 | 虎口之戰 | 秦軍大勝趙軍 |
虎口關與漢匈大戰
漢代,虎口成為漢朝抵禦匈奴的屏障。
-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霍去病率軍出征,奪取虎口關,擊敗匈奴。
- 公元前89年:霍光再次率軍奪取虎口關,徹底解決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
虎口鎮與宋金之爭
宋金戰爭期間,虎口位於雙方交界,成為戰略要地。
時間 | 事件 |
---|---|
1133年 | 金軍佔領虎口鎮 |
1142年 | 宋軍收復虎口鎮 |
1161年 | 金軍再次奪取虎口鎮 |
虎口塞與明清邊防
明清時期,虎口成為抵禦漠北遊牧民族的重要關隘,設「雁門關虎口塞」。
- 萬曆年間:增築虎口塞,加強對長城的防禦。
- 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擴建虎口塞,成為北方重鎮。
虎口現況與旅遊景點
今日,虎口已成為國家級風景旅遊區,主要旅遊景點包括:
- 虎口長城:建於明永樂年間,全長3公里,現為明代長城重要的組成部分。
- 虎口塞遺址:萬曆年間增築的軍事要塞,保留著城門、敵樓等歷史遺蹟。
- 虎口峽谷:兩山夾峙,峽谷幽深,是登山探險愛好者的天堂。
虎口,一個見證了無數歷史風雲的險要隘口,如今已成為遊客尋幽探秘的重要旅遊景點。
延伸閲讀…
虎口(穴位)
虎口是止痛穴道?按壓就可告別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