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點水,水蠆的幼蟲也稱為水蠆,是環境指標生物之一。 找到水蠆和蜉蝣幼蟲,代表水質未受污染;若僅找到水蠆,則水質輕度污染;找不到水蠆,則表明水質中度或重度受到污染。然而,如今大部分平地河川或湖泊已受到中度或重度污染,因此蜻蜓已鮮見。
在章老師的童年時代,溪流清澈,到處可見最不耐污染的蜉蝣幼蟲。 孩子們稱之為「水蟲」,並將其用作魚餌。夏季白天,蜻蜓和豆娘在居住的附近出沒,夜晚蜉蝣則帶著雙尾飛來紗窗前,有時甚至會進入家中。這些昆蟲常見如此,並不稀奇。蜉蝣幼蟲在水中生活約一年,成為成蟲後僅能存活數小時至數天。這就是所謂的「朝生暮死」。
蜻蜓點水,是一個成語,形容人物或事物只是稍稍觸及一下,便縱身遠去的情景。


蜻蜓點水,見識過這樣的景象嗎?蜻蜓身軀輕盈,飛行迅捷,宛如瞬間掠過水面,只覓得一點水花濺起,然後飛遠了,留下水面在無聲地慢慢恢復平靜。
蜻蜓點水這個成語所隱喻的意義,在生活中也有所體現。有些人,只是匆匆而過,雖然留下了一些痕跡,卻無法深入瞭解;有些事物,只是短暫出現,讓人捕捉到一絲風采,隨即消逝。
然而,蜻蜓點水並不代表輕薄、膚淺。當蜻蜓點水的人和事打破了表面的平靜,無論是在知識、技能還是感情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人形容蜻蜓點水為”灑墨點翠”,即傳統中國繪畫技法,用極少量的油墨、水墨或顔料,點綴在紙上或繪畫品上,夠以烘托出畫中一個重點或焦點,營建出物體質感和空間感。
蜻蜓點水的精神,也能引發人類對於事物的思考和探索。它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智慧。它訴説著一種不斷探索和尋找真相的精神,鼓勵人們以開放的態度去面對世界,去發現其中的奧秘和趣味。
蜻蜓點水可以是一種虛幻的變化,也可以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實踐,它的背後有著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它不同於喧囂世界的繁華,而更多地是一種悠閑自得和與自然共存的境界。
蜻蜓所帶給人的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心靈上的寄託。蜻蜓身軀纖細,它可以承受微風的輕薄,也能應對風雨的洗滌。它教會了我們需要輕盈的心態來面對人生的起伏,不論是遇到風雨,還是陽光明媚,都能以平和的心情去面對。
蜻蜓點水的精神,是一種自由和無拘無束的表達方式。它提醒人們,在世界的浩瀚中應保持一顆單純的心,縱然只是稍稍觸及一下,也能激起美麗的篇章。
蜻蜓與豆娘:生態角色的變遷與區分
在過去,蜻蜓和豆娘這些昆蟲是常見的景象,尤其是在水質清澈的溪流附近。然而,由於環境污染的加劇,這些昆蟲已經變得罕見。蜻蜓的幼蟲——水蠆,和蜉蝣的幼蟲,被認為是水質是否遭受污染的指標生物。如果這些幼蟲存在,説明水質尚未受到污染;如果只發現水蠆,表示水質輕度污染;而如果找不到這些幼蟲,則意味著水質污染程度可能達到中度或重度。
蜉蝣的幼蟲在水中生活約一年,羽化為成蟲後,其壽命僅有幾小時到幾天。成語「朝生暮死」正是形容蜉蝣短暫的生命。雖然從整體來看,蜉蝣的壽命在昆蟲中並不算短,但人們對其生命週期的瞭解多源自古人對其生活習性的觀察。
蜻蜓點水的誤解與真相
古時候,人們不明白蜻蜓在水面上輕點尾部的用意,因此創造了「蜻蜓點水」這一成語,用來比喻做事不深入或膚淺。但實際上,蜻蜓點水的行為是為了產卵。蜻蜓的幼蟲——水蠆,在水裡生活1到2年,成熟後會爬出水面,並在此過程中羽化成蜻蜓。蜻蜓和豆娘在產卵方式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將卵產在水生植物上,另一類在飛行時將卵產在水裡。古人所描述的蜻蜓點水,形容的就是後者。
蜻蜓與豆娘的區分
蜻蛉目下的蜻蜓和豆娘在形態和習性上非常相似,但仍有細微的差別。蜻蜓體型較粗壯,兩個複眼之間的距離較近,停棲時翅膀會平展。而豆娘則體型較為纖細,頭部呈啞鈴狀,左右兩側是明顯的複眼,停棲時翅膀會上下疊合。兩者的幼蟲——水蠆,都以捕捉孑孓、小魚、蝌蚪或其他水生昆蟲為食,屬於肉食性昆蟲。而成蟲後,蜻蜓和豆娘也依然會捕食其他昆蟲,包括較大型的蒼蠅、蜜蜂、蝴蝶、蛾、蟬等。豆娘則以捕食較小的蚊、蠅和農作物害蟲,如蚜蟲、介殼蟲、木蝨、飛蝨等為主。
在生物分類學家眼中,蜻蜓和豆娘是同一目的昆蟲,但大眾和部分生物學家可能對此並不熟悉。人們對生物分類學家的刻板印象通常是進行形態解剖比較以鑑定物種、描述新物種,或者進行標本採集和遺傳物質分析。然而,這些只是生物分類學研究的一部分。
蜻蜓
|
豆娘
|
水蠆
|
蜻蜓的點水行為原來是為了產卵,而非古人所認為的做事不深入。
蜉蝣雖然生命短暫,但其幼蟲期和成蟲期的總長度在昆蟲中並不算短。
蜻蜓和豆娘的區分在於體型、複眼距離和產卵方式。
延伸閲讀…
所有蜻蜓都會點水產卵嗎?蜻蜓和豆娘怎麼分?
雙白蜻蜓雌蟲以蜻蜓點水的方式產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