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巽勸降劉琮,獻計曹丕禪讓登基
- 人物簡介:
人物 | 名字 | 字 | 籍貫 | 主要經歷 |
---|---|---|---|---|
1 | 傅巽 | 公悌 | 雍州北地泥陽 | 東曹掾、荊州牧劉表賓客、曹魏散騎常侍、侍中、尚書 |
2 | 劉琮 | 未知 | 未知 | 劉表之子,荊州牧 |
3 | 劉備 | 備 | 玄德 | 漢室後裔,荊州義軍領袖 |
4 | 曹操 | 操 | 孟德 | 曹魏建立者 |
5 | 曹丕 | 丕 | 子桓 | 曹魏首位皇帝 |
事件紀要:
- 劉表病逝後,劉琮繼任荊州牧。此時曹操大軍南下,荊州面臨主戰主降的抉擇。
- 傅巽進言劉琮投降,指出抵抗朝廷、孤立無援、兵力懸殊的劣勢。
- 劉琮被説服,舉州向曹操請降。
- 曹操稱帝後,傅巽與荀攸等大臣請求曹丕接受獻帝的禪讓。
- 曹丕繼承大統,升傅巽為尚書。
- 傅巽曾提醒曹丕針對曹植的暗諷言論,避免蘇則的誤解和謝罪之舉。
徵兆與教訓:


- 居勢定勢,逆順有理:逆勢而行、強弱懸殊,往往難以逆轉。
- 借勢求存,宜見機變:審時度勢,在無法抗衡強勢時,應適時變通。
- 以正示諫,直言不諱:正言勸諫,即使逆耳,也要直陳己見。
- 心存機敏,察言觀色:留心他人言語舉止,避免誤會和不必要的舉動。
對後世的影響:
傅巽的勸降之舉,促成了荊州和平易主,避免了一場兵禍。其獻計曹丕接受禪讓,促成了曹魏的建立,影響了中國後世的政治格局。
要巽: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虛與謙讓精神
要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意指謙虛恭敬、善待他人。它強調通過自我剋制和禮讓,來維護人際關係的和諧,營造積極的社會氛圍。
歷史淵源
要巽的思想起源於古代儒家文化。孔子認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尚之風,必偃。」這句話表明,君子擁有謙虛的品德,就像風一樣能讓草木順從;而小人缺乏謙讓精神,就像草只會被風吹倒。
內涵與特質
要巽的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特質 | 含義 |
---|---|
謙恭 | 對他人表現出恭敬和謙卑的態度 |
謙讓 | 主動讓步,不與他人爭執或競爭 |
虛懷若谷 | 胸襟寬廣,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和批評 |
禮賢下士 | 尊重和善待德才兼備的人,不分階級 |
和衷共濟 | 團結一致,共同合作,促進社會和諧 |
具體表現
要巽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具體表現為:
- 以禮相待,尊重長輩和他人
- 聆聽他人的意見,虛心接受批評
- 與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
- 不爭名奪利,淡泊明志
- 寬恕他人,化解矛盾
益處與意義
要巽精神對於個人和社會都有著重要的益處:
- 培養品格:要巽的人謙虛平和,德行高尚,備受他人尊敬。
- 促進和諧:謙讓和恭敬的態度可以化解矛盾,營造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
- 創造良性氛圍:要巽的精神可以感染和帶動他人,形成一個充滿善意和尊重的人文環境。
- 提高社會凝聚力:當個體之間相互謙讓和合作時,可以增強社會凝聚力,促進社會共同進步。
結語
要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寶貴的思想精髓。它倡導謙虛、謙讓和尊重他人,在人際關係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弘揚要巽精神,有助於營造和諧友愛的社會氛圍,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共同繁榮。
延伸閲讀…
要巽の人気イラストやマンガ
巽要-嗶哩嗶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