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非藥能醫俗】詩書非藥能醫俗,點亮人生的智慧之光

【詩書非藥能醫俗】詩書非藥能醫俗,點亮人生的智慧之光

「詩書非藥能醫俗,」這句古訓為我們揭示了一個珍貴的真理。道德教育雖然不像藥物能夠直接醫治庸俗,但確實具有培養人才的力量。

在中國歷史上,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一直存在。「耕讀傳家」成為普通百姓的家訓,書齋也成為不可或缺的結構單元。文人學士的書齋中常見有富有創意和趣味的對聯,稱為「書齋聯」。這些對聯不僅展現了他們對學問的追求,也顯示了他們的獨特品味。

詩書非藥能醫俗 Play


對於這些文人學士來説,學習不僅是為了追求官位和封爵,更是為了救國救民或者追求隱居的心靈寄託。他們的書齋聯語中所藴含的意義,可從中窺見他們的追求和獨特的人生觀。

例如南宋大詩人陸遊的書齋聯就寫道:「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這表達了陸遊熱愛學習的態度,他一生致力於書卷,書齋成為他過流逝時光的一扇窗口。

詩書非藥能醫俗

《詩》《書》非藥治庸俗,道德無根育人才

改寫後文章

透過學習《詩經》與《尚書》,雖不能直接治癒人的世俗之氣,卻能豐富心靈;道德雖不是與生俱來,卻能透過教育培養出有品德的人才。中國自古以來便重視文學與教育,許多家庭以耕讀傳家為傳統。因此,書齋成為了宅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代文人學者的書齋內常懸掛對聯,這些對聯獨具匠心,趣味橫生,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讀書的崇高追求和孤獨清雅的情操。他們讀書究竟為了什麼?有人為了求取功名,有人為了救國救民,也有人將它當作消遣,這一切都能從他們的書��齋聯語中窺見一二。

南宋大詩人陸遊的書齋

南宋大詩人陸遊的書齋對聯是:「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據史料記載,陸遊自幼酷愛閲讀,手不釋卷。有人問他讀書為何?他回答:「一身報國有萬死!」他晚年被罷官,回到故鄉,即使年過七、八十,仍堅持閲讀《資治通鑑》,每天閲讀超過兩萬字,可見他的壯志不因年齡而減,即使死了也可稱得上是英雄豪傑。陸遊是一位讀書不倦、至死不渝愛國的偉大人物,他讀書的目的在於救國救民。與陸遊志向相似的金聲,字正希,是明朝末年的進士。金聲在貧困中寫下了自題齋聯:「窮已徹骨,尚有一分生涯,餓死不如讀死;學未愜心,正須百般磨鍊,文通即是運通。」這幅對聯深刻而悲憤,不幸的是,他在與清兵的戰鬥中英勇就義,未能實現他「文通」即「運通」的夢想。

清朝「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

清朝「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以賣畫為生,他的書齋對聯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鄭板橋安貧樂道,不願與世俗為伍,可謂「難得糊塗」的自娛。書齋被比喻為知識分子腦力勞動的特殊場所,古往今來,文人雅士們對自己的書齋都懷有深厚的感情,書齋對聯往往構思巧妙,風格獨特,品讀之下,意味深長。

清代進士彭元瑞的書齋

清代進士彭元瑞的書齋對聯是:「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聯語中的「杏花八月桂」暗指鄉試與會試的時節。由於他的勤奮和學問上的鑽研,最終考中,官至吏部尚書,可謂夢想成真,應驗了「苦心人,天不負」的古語。

清代蔣士銓的書齋

清代蔣士銓的書齋對聯是:「至樂莫過讀書,至要莫於教子;寡智乃能心靜,寡營乃可養生。」這幅對聯通俗易懂,內含深意,將讀書和育兒視為人生中最快樂和最重要的事情,值得我們細細體味。

詩書非藥能醫俗,這句古話告訴我們,文學藝術對於人們心靈的療癒和激發創意具有重要的作用。詩書提供了一個無窮的想像空間,能夠帶領我們逃離繁忙的現實,尋找內心的寧靜和平衡。

詩是文字的精煉形式,藉著押韻和節奏,詩能夠喚起我們最深層的情感。詩詞之美,使人不斷追尋著更深層次的意義,而非僅僅停留在表面。詩可以表達愛情、自然、社會等主題,進而引發我們的思考,尋找生活的真諦。

書則是知識的寶庫,它們以文字為媒介,將作者的智慧與經驗傳達給我們。藉著閲讀書籍,我們能夠瞭解不同的文化、歷史和人物,開拓我們的視野。書籍能夠啟發我們的創造力,培養我們的智力和情商。它們能夠帶給我們知識、價值觀和教育,對我們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書籍是思想的寶藏,它們能夠啟迪我們的思考,擴大我們的視野。

詩書的治療力量

詩書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其美學價值,更在於其治療力量。曾有人説過,“詩歌是一種真實感情的真誠傳達,它拯救了我們的心靈。”當我們感到壓力和疲憊時,選擇閲讀詩和書籍,能夠幫助我們紓解壓力,獲得放鬆和愉悦。詩書能夠為我們提供情感上的寄託,使我們感到安慰和鼓舞。

此外,詩書還能夠啟發我們的創造力。詩歌的押韻和節奏激發了我們內心的想像力,讓我們能夠創造出美麗而獨特的作品。書籍中的故事和角色也能夠激發我們的創作靈感,讓我們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