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郡陽縣(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季漢)丞相[2]:2902,是蜀漢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及權臣,發明木牛流馬,諸葛連弩。
他後世認為是智慧和忠義典範。
劉備麾下核心幕僚,後劉禪初年蜀漢實際上領導人。
諸葛亮年自比管仲、樂毅,人稱「卧龍」[2]:2902。
。
劉備三顧茅廬始見之,劉備畫荊益、聯合孫權、抗拒曹操策,輔佐劉備取荊州,定益州,曹魏、孫吳鼎足而三[2]:2902。
草廬及後蜀漢基本國策。
諸葛亮使江東,魯肅説服孫權,成就赤壁戰。
關羽攻打襄樊,威震華夏;後曹操孫權暗地勾結,孫權偷襲荊州並關羽斬首,孫劉反目,諸葛亮調整國策。
曹丕代漢,劉備稱帝於成都,諸葛亮丞相[2]:2902。
劉備伐吳戰敗,命諸葛亮留守成都。
劉備死,諸葛亮輔助後主劉禪,丞相封武鄉侯,兼領益州牧[2]:2902。
諸葛亮整官制,修法度,志復中原[2]:2902。
諸葛亮改善經濟,休養生息,打壓益州豪族,南中叛亂,控制南中。
北伐,魏相攻戰[2]:2902。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卒於五丈原軍中,年五十四,諡忠武[2]:2902。
《三國志·蜀志》有傳[2]:2902。
後世景仰諸葛亮才能品格,常尊其武侯、諸葛武侯。
後民間説、戲曲謂其通曉陰陽,料事如神[2]:2902。
「鞠躬盡瘁、死而後」,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忠臣與智者。
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所刻畫者,流傳眾口,著稱[2]:2902。
毛宗崗評《三國演義》諸葛亮稱為「三」中「智絕」。
[3]
葛氏原住在琅琊諸縣,後遷到琅琊陽,陽都有葛氏,時人稱諸縣葛氏諸葛,因之諸葛為姓[4]:1232。
黎東方《説三國》稱,諸葛亮祖是商代葛國國君,封邑今河南省東部[5]:2。
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漢末泰山郡丞[6]:911。
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諸葛亮生於琅琊陽[5]:3。
母親章氏去世,父娶[5]:3。
中平五年(188年),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5]:3-4。
一家生活叔父諸葛玄來照料[7]:911。
袁術諸葛玄是世交,他請諸葛玄擔任豫章郡太守[5]:4。
興平元年(194年),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及其弟諸葛均以及他們兩個姐姐上任[5]:4。
」[18]:2094《三國志·蜀書·龐統法傳第七》中記載,諸葛亮稱:「主公公安,北畏曹公,東憚孫權逼,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


後諸葛謹帶著繼母到江東避難,後來出仕於孫權帳下[5]:4。
後漢朝選朱皓代諸葛玄職位[5]:4。
諸葛玄素荊州牧劉表有,往依附[5]:4。
諸葛玄許配諸葛亮大姐予中廬蒯祺,許配諸葛亮二姐予龐德公兒子山民[5]:5-6。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死,當時諸葛亮歲十七歲[5]:6。
諸葛亮躬耕隴畝,《梁父吟》;身長八尺(184公分,漢時一尺23.1公分),每自己比作於管仲、樂毅,當時人不同意;惟有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與諸葛亮,謂相信他[8]:911。
諸葛亮當時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結交[6]:911。
三國志註《襄陽記》記載曰:黃承彥開列,沔南名士,謂諸葛亮:「聞君擇婦;身有女,黃頭黑色,而堪相配。
(聽聞你挑選妻子;我有一醜女兒,頭髮、皮膚,但華堪相配於你。
)」;諸葛亮答應,即迎;時人以為笑,鄉裏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得阿承醜女。
(不要像諸葛亮那樣選老婆,娶了黃承彥女兒。
)」[6]:929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既破袁紹,南進擊劉備;劉備派遣麋竺、孫乾劉表相聞,劉表郊外迎接,以上賓之禮相待,增益其兵馬,使屯兵新野[6]:876。
劉備司馬徽請教世事。
司馬徽説:「我這儒生是俗士人,怎麼會懂時勢事務?知道時勢事務人是英俊豪傑。
這地方,有卧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兩人。
」[9]:913徐庶見劉備,劉備器重,徐庶對劉備説:「諸葛孔明,是卧龍,劉將軍希望見到嗎?」;劉備答:「你他一起過來吧。
」;徐庶説:「諸葛亮這個人你需要去見他,不能其他人去做,還委屈將軍您坐車去拜訪他。
」[10]:912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劉備拜訪諸葛亮,三次見到(史稱「三顧茅廬」);劉備屏退人説:「現在漢室衰敗,奸臣掌權,使當今聖上蒙受。
我不自量德行與能力,想要這天下伸張大義,可是我智術,到今天一無所成。
然而我志向沒消退,先生可以出謀畫策嗎?」[11]:912
諸葛亮劉備陳述三分天下計,分析:此時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不可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可以為援而不可圖;詳述荊州用武之國、戰略要地,而其主劉表不能守,此是上天賜予劉備;益州是漢高祖成就帝業地,其主劉璋闇弱;建議劉備等待時局有變,荊州、益州進攻中原[12]:912-913,此談話即後世稱《草廬》文章。
後來劉備諸葛亮親近,引起結拜兄弟關羽、張飛人心有,劉備此解釋説:「我得到孔明,像魚得到水,希望眾人這件事上做無謂議論。
」;關羽、張飛於是做罷[13]:913。
不過《魏略》和《九州春秋》説法,是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後劉備錄,記載《三國志》和《出師表》三顧草廬版本有所不同[14]:913-914。
何宇度《益部談資》稱劉備荊州擴軍,諸葛亮籌措軍需[15]:239。
劉表妻子蔡氏想劉琮取代劉琦[5]:45,多次蔡瑁、張允人劉表面前説劉琦話。
劉琦每找諸葛亮請教安之術,諸葛亮拒絕,謀畫;劉琦便邀請諸葛亮遊觀自家後園,樓,飲宴之間,上屋抽梯,迫使諸葛亮授以對策;諸葛亮答劉琦:「君見申生內而危,在外而安乎?(您看到春秋時期申生留在國內而遇危險,但外地而得安全嗎?)」;劉琦恍然大悟,決意離開襄陽;適值黃祖過身,劉琦得出,任江夏太守[6]:914。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卒[6]:914。
劉琮蒯越、傅巽人勸説下,後選擇投降,瞞着劉備曹操遞降書[5]:46。
劉琮聞曹操來征伐,遣使請降[6]:914。
劉備屯樊,不知曹操卒,宛城乃聞,離去[6]:877。
劉備過襄陽,諸葛亮勸説劉備攻打劉琮,可有荊州[6]:877。
劉備説:「吾不忍。
(我不忍心啊。
)」[6]:877劉備乃駐馬高呼劉琮,劉琮懼怕不能起[6]:877。
後來到劉表墓前祭奠,拜辭而去。
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劉備[6]:877。
劉備走到當陽時,人數達10餘萬,一天走10幾裏,另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於江陵會合[6]:877。
曹軍五千騎於當陽長坂坡追上劉備一行。
魯肅建議孫權劉備聯合抗曹,受命到荊州[5]:51-52。
魯肅相見,劉備諸葛亮稱要先投奔太守吳巨[5]:53。
諸葛亮主動請纓出使孫權求救[16]:915。
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孫權兩個選擇:「若能吳、眾中原抗衡,不如與之絕(如果江東人力、物力能北方曹操相抗衡,那一點他一刀兩斷[5]:55)」,另一個選擇是:「若不能當,按兵束甲,北面而事?(如果辦不到,那盔甲收存起來,士兵解除戒備,曹操投降[5]:55)」孫權反問諸葛亮那劉備什麼去投降曹操,諸葛亮説劉備有志向,他自己會曹操投降[17]:152。
孫權聲言不向曹操投降,擔心劉備新敗,能抗此敵嗎[6]:915?諸葛亮分析,説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兩萬人,加上劉琦招集江夏郡戰士不下一萬人[6]:915。
説曹軍來疲弊,追擊劉備時,「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此所謂『弩末,勢不能穿魯縞者』,故兵法忌,曰『必蹶上軍』。
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民附曹者,逼兵勢耳,非心服」[6]:915。
後,他説孫權如果能派遣統領數萬雄兵,劉備同心協力,破曹軍[6]:915。
孫權決定抵抗曹操,而不是投降[5]:56。
諸葛亮去京口途徑秣陵時稱:「鍾山龍盤,石頭虎踞,乃帝王宅」,後來孫權接受諸葛亮建議遷秣陵,改稱建業[5]:62。
曹操率領水陸大軍20多萬,號稱80萬[5]:61。
十一月初冬[5]:66,曹操赤壁戰敗[5]:67。
赤壁戰後,孫權、劉備和曹操瓜分荊州[5]:79。
曹仁留守江陵,周瑜派甘寧西取夷陵,曹仁包圍甘寧,呂蒙建議周瑜分兵援甘寧,留凌統守江陵城外,建安十四年年底曹仁撤軍襄陽,周瑜為南郡太守[5]:81。
孫權控制江夏[5]:82。
劉備地油江口,更名公安[5]:82。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荊州南部四郡盡為劉備佔領[17]:170。
建安十四年(209年)冬季,劉琦死,羣下推劉備荊州牧,劉備州治所放在公安城[5]:787。
劉備遂收江南,諸葛亮軍師中郎,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其租賦,供軍實[6]:915-916。
裴松之註引《零陵先賢傳》説:「亮時住臨烝。
」[6]:916,「此縣居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中,調其賦税,要地。
」[17]:195《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獻帝建安十三年》胡三省注中解釋軍師中郎一職時説:「軍師,軍號。
曹操初置軍師祭酒,而備置軍師中郎,一時軍事創置官名。
然軍師祭酒止決軍謀,中郎有兵柄。
亮後進軍師將軍。
」[18]:2094《三國志·蜀書·龐統法傳第七》中記載,諸葛亮稱:「主公公安,北畏曹公,東憚孫權逼,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
(當初主公荊州時,北邊畏懼曹操,東邊受孫權擠壓,內部怕孫夫人平生變故,內外交困。
[5]:119)」[5]:89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迎劉備,使入蜀助攻張魯;諸葛亮關羽鎮守荊州[6]:916。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劉璋決裂。
劉備自葭萌攻劉璋,諸葛亮張飛、趙雲率眾泝江,分兵郡縣,劉備共圍成都[6]:916。
劉備圍攻雒城有一年,張任守城,其部下流矢射殺[5]:103。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張飛、趙雲溯流入巴東[5]:104。
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劉備攻克雒城[5]:105。
諸葛亮分遣趙雲從外水定江陽、犍為;張飛定巴西、德陽,劉備、黃忠圍成都[5]:105。
成都平,諸葛亮軍師將軍,署左軍府事[6]:916。
關羽聽聞馬超歸降,以往並非舊人,關羽寫信諸葛亮,問馬超才能誰可相比;諸葛亮知關羽護前,乃回答稱:「馬超文武兼備,氣概過於常人,可謂一世之豪傑,黥布、彭越之流,張飛提並論,但是不及美髯公你超逸羣。
」[6]:940劉備派簡雍進入成都勸説劉璋投降,劉璋決意開城投降,簡雍「輿而載,出城歸命」;劉備成為益州主,領益州牧[5]:105-106。
據《華陽國志》記載,諸葛亮、關羽、張飛和法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錦一萬匹[5]:107。
諸葛亮軍師中郎升任軍師將軍,署左軍府事[5]:106。
劉備擴充地盤,諸葛亮留守後方,保障前線糧草兵力[5]:116。
建安二十年(215年)初,曹操攻打張魯,佔領漢中郡[5]:125。
曹操兩位主簿司馬懿和劉曄勸曹操得到漢中後即入川打劉備[5]:125。
諸葛亮防備曹操出屯江陽[19]。
此時孫權派人討索荊州,劉備正率兵從益州到公安,孫軍對峙,準備奪回孫權奪走長沙、零陵、桂陽三郡[5]:112-113。
將軍黃權劉備説:「若失漢中,三巴,此為割蜀股臂。
(如果漢中曹操佔領,三巴受到直接威脅,猶割蜀臂膀。
[5]:126)」劉備懼失益州,遣使求和於孫權,孫權令諸葛瑾報命,分荊州,湘水界:江夏、長沙、桂陽三郡以東屬孫權;南郡、零陵和武陵以西歸劉備[5]:114。
後曹操班師回許昌,夏侯淵主將,張郃副,杜襲主持漢中行政[5]:125。
從建安二十二年十一月起,劉備打漢中[5]:127。
劉備使諸葛亮坐鎮成都,領法率十萬大軍北上,攻佔陽平關[5]:128。
張郃駐軍守廣石,劉備未能攻克,「急書發益州兵」[5]:128。
諸葛亮徵詢從事楊洪意見,楊洪説:「漢中益州咽喉,存亡機會,若無漢中無蜀矣,此家門之禍。
方今事,男子戰,女子運,發兵!(漢中是益州咽喉,關係到蜀中存亡,如失去漢中,蜀危險了,這家門禍福大事,此時,男子應當參加戰鬥,女子可擔運糧任,發兵是沒有疑問。
[5]:128)」因法正在漢中,諸葛亮升楊洪代法蜀郡太守[5]:128。
建安二十三年九月,曹操到長安[5]:129。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定軍山下扎營,命黃忠山後埋伏[5]:128。
夏侯淵率主力攻打劉備,黃忠居高衝下,「忠推鋒,勸率士卒,金鼓振天,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6]:948。
曹操長安率兵褒斜谷漢中,劉備説:「曹公雖來,無能,我有漢川矣。
(曹操雖親率兵,無能力,我能拿下漢中。
[5]:129)」夏五月,曹操引兵撤出漢中,漢中歸劉備所有。
諸葛亮後出駱谷,派兵戍守興勢山,設置烽火樓,防備曹操[20][21]。
秋七月,馬超、龐羲、射援、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法、李嚴120人聯名上表劉備漢中王[5]:132。
十月,吳國呂蒙攻打關羽。
關羽敗走麥城呂蒙手下捕殺[5]:143。
劉封失掉漢中東面三郡逃回成都時,諸葛亮擔心劉備薨逝後,後主劉禪會駕馭劉封。
劉備劉封發兵援救關羽,孟達和使其投敵,命劉封自裁,劉封死[5]:146。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篡漢自立[5]:146。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蜀中傳言漢獻帝被害,漢中王劉備發喪制服,追諡獻帝孝愍皇帝[5]:148。
羣臣勸劉備登基帝,劉備答應,諸葛亮耿純遊説劉秀登基故事勸劉備,劉備決定接受羣臣擁立而稱帝[5]:148。
劉備稱帝後,諸葛亮丞相[5]:148。
諸葛亮錄尚書事,假節。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東徵孫吳,意圖奪回荊州和關羽報仇。
劉備大敗,撤退永安[5]:153。
諸葛亮嘆可惜法逝去,認為法正若,能制止劉備東徵,即使劉備東徵,若有法跟隨,戰局如此[22]。
孫權劉備請和,派大夫鄭泉見劉備;劉備派大夫宗瑋答聘,派費禕回訪吳國[5]:177。
章武三年(223年)二月,諸葛亮接到劉備詔書,帶著劉永、劉理成都來到永安。
劉備病重,劉禪託付諸葛亮,「命丞相亮輔助太子,尚書令李嚴副」[5]:158。
四月下旬,劉備諸葛亮説:「君十倍曹丕,能安國,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你才能是曹丕十倍,能夠安定國家,成就大事。
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輔助他;如果他有才幹,你可以自取其位。
)」[6]:918諸葛亮涕泣説:「臣敢股肱之力,效忠貞節,繼之以死!(臣自己所有力量,報效忠貞氣節,繼續為止!)」劉備要劉禪和其他兒子「與丞相事,事之如父」。
[6]:918[23]
延至四月,劉備駕崩,孫權派立信都尉馮熙到白帝城吊喪[5]:177。
劉禪繼位,封諸葛亮武鄉侯[24],領益州牧,開府治事,政事不論大小,「鹹決於亮」[5]:164。
南中蠻王、鬧事,諸葛亮擱一邊,「糧穀軍要」,積極發展農業生產:盡可能減輕農民負擔及興修水利[5]:174。
諸葛亮分設司金中郎和鹽府校尉,管理冶鐵和煮鹽[5]:175。
諸葛亮鼓勵種桑養蠶,繅絲織錦,製作蜀錦:「今民貧國,決敵資,惟仰錦耳。
」[5]:176
諸葛亮派廣漢太守、使臣鄧芝前往吳國[25]:15。
孫權斷曹魏來,派張温回訪蜀漢[25]:19。
與此同時曹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羣、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寫信諸葛亮,勸其舉國稱藩,但遭到諸葛亮拒絕[26]。
諸葛亮在政治上有突出成績,《隆中對》提出了劉備政權長期戰略外交規劃之外,早期劉備足食足兵。


延伸閱讀…
建興二年(224年)春,「農殖穀,閉關息民」[25]:70。
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大軍南征,臨行前曾徵求馬謖意見,馬謖提出「攻心上」[25]:53。
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60人。
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27]討伐雍闓、和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建議,攻心主,打敗雍闓軍,打敗孟獲,秋天所有亂事。
孟獲投降,諸葛亮揮軍東進,李恢、馬忠會師於昆明滇池[25]:136。
此次出戰開發南中,增強蜀漢國力;二是北伐曹魏[25]:154。
此後蜀漢山地作戰能力因為南中山地兵注入而變得。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臨出發前,劉禪上《出師表》[6]:919。
遂行,屯兵於沔陽[6]:920。
諸葛亮任張裔丞相府長史[25]:53;參軍蔣琬一起處理國事,張裔去世後,蔣琬代替其職[25]:64。
諸葛亮率軍北上,漢水北面陽平、石馬紮下營,屯兵於漢中[25]:183。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揚聲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疑軍,箕谷,曹真舉眾軍相拒[6]:922。
諸葛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兵陣列,賞罰而號令分明,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叛魏響應諸葛亮,關中震動[6]:922。
魏明帝西鎮壓長安,命令張郃兵拒諸葛亮,諸葛亮使馬謖督諸軍前鋒,張郃戰於街亭[6]:922。
馬謖違反諸葛亮調度,不合舉動,大部張郃攻破[6]:922。
諸葛亮拔西縣1,000餘家,兵漢中,戮殺馬謖謝罪於眾[6]:922。
本有投降意曹魏祁山守因此沒有投降。
於是諸葛亮右軍,行丞相事,總統政事如前[6]:922。
同年冬十二月,諸葛亮一次統兵北伐,出散關,直逼陳倉[25]:205。
諸葛亮知道王雙追來,預先設伏,其斬殺[25]:207。
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派陳式進攻武都郡、陰平郡[25]:207-208。
攻取二郡之功復丞相。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派司馬懿西城、張郃子午道、曹真斜谷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率軍西征,命李嚴率軍2萬赴漢中[25]:44-45。
魏軍戰鬥而撤軍。
建興九年(231年)春,諸葛亮組織第四次北伐[25]:229。
諸葛亮派魏延、高翔、吳班猛攻魏軍,取得大勝,「獲甲首三千級,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25]:234。
六月,諸葛亮漢中撤退,司馬懿讓張郃軍追擊,張郃中箭身亡[25]:235-236。
諸葛亮北伐,屯駐祈山,李嚴督運糧草,運糧繼,派部下去見諸葛亮,轉達己見要求撤軍;諸葛亮撤軍回來後,李嚴試圖搪塞卸責,「欲以解己否辯之責,愆」,諸葛亮訊問李嚴使其認罪,廢為平民,流放於梓潼郡[25]:45。
諸葛亮大臣聯名尚書公函(《公文上尚書》)要求懲處李嚴[28]。
第四次北伐退兵後,諸葛亮漢中黃沙休整軍隊,訓練士兵,宣導農耕,屯糧備戰;他在建興十一年(233年),斜谷口修建糧倉,運大批糧食屯儲[25]:237。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兵北伐[25]:237。
諸葛亮集中漢中10萬大軍全部出動,木牛流馬,運糧,同時相約東吳東西並舉[25]:237。
五月,東吳出兵,七月退兵[25]:240。
諸葛亮渭南地區分兵屯田[25]:240。
諸葛亮多次司馬懿發出戰書,其中一次派人送女裝,試著去司馬懿[29]。
司馬懿寫奏章魏明帝請戰,明帝下令出戰,並派衞尉辛毗持符節制止魏軍[25]:241。
姜維諸葛亮説:「辛佐治仗節而到,賊復出矣。
」諸葛亮説:「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
軍,君命有所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諸葛亮派人司馬懿軍中,司馬懿漢使詢問諸葛亮寢食和管理政事,不過問軍旅事。
諸葛亮使者對司馬懿説:「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親攬焉;啖食三升。
」司馬懿説:「亮死矣。
」其後,兩軍對峙一百多天。
期間,司馬懿穿着戎裝,派人查探諸葛亮軍情,得知諸葛亮乘坐素色乘輿,頭戴葛巾,毛扇指麾三軍,軍隊服諸葛亮指令。
[30]
農曆八月,諸葛亮病倒[6]:925。
劉禪派尚書僕射李福到前線去探望,回到成都時,諸葛亮五丈原前線病逝,虛歲五十四歲[25]:242-244。
《漢晉春秋》稱:楊儀整軍而,百姓奔告司馬懿,司馬懿得知蜀漢撤退,率兵來追;姜維令楊儀反旗鳴鼓,若司馬懿者,司馬懿乃退兵[6]:927。
於是楊儀結陣而去,入斜谷然後發喪[6]:927。
司馬懿退,百姓諺語:「死諸葛走生仲達。
」[6]:927或以告訴司馬懿,司馬懿説:「吾能料生,不便料死。
(我能預料他活著時想做什麼,不能預料他死。
)」[6]:927
後人
浙江蘭溪諸葛八卦村居民,自稱是諸葛亮孫諸葛京後人[36]。
楊玲認為蘭溪《諸葛氏宗譜》中陳果夫序言記載諸葛爽諸葛京後裔不知從何而來,264年諸葛京人遷徙河東884年諸葛爽參與鎮壓黃巢起義失敗長達600多年,一百多年傳一代,解釋;陳果夫序言記載「諸葛亮治蜀諸葛利遷,700年,傳15代」,楊玲認為47年傳一代,晚婚或繁衍有疑;諸葛爽是青州博昌人,與琅邪諸葛氏沾,無法證明是諸葛亮後裔。
這樣記載,無法做到陳果夫説「證正史、別史及地方誌」,諸葛亮始祖譜牒可信度可大打折扣[37]。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出的政治家發明家。
袁準稱譽為集忠、義、智、勇於一身,三國演義起中華文化圈內時間代表智慧化身。
同屬漢字文化圈漢語日語裡,諸葛亮是智謀同義詞(日本戰國時代竹中重治稱為「今孔明」)。
因為諸葛亮同時具備出的才能與高尚品格,後人諸葛亮評價,「鞠躬盡瘁、死而後」成為無數仁人志士座右銘。
諸葛亮,備受後世推崇。
劉備託孤後,諸葛亮後主劉禪盡心盡力,凡事親力,憂國忘家,於《出師表》中表明心跡,直至後自己食少事,病死軍中。
割據政權中,諸葛亮總攬朝政十餘年,既不斂財,不營謀或名位,興復漢室任。
另一位託孤重臣李嚴曾寫信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是諸葛亮拒絕,表示不能漢室收復中原不算。
諸葛亮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餘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是自給,自己沒有一點多餘財產。
,諸葛亮直至死時是如此,臨死前,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足夠,自己則穿著服裝,要其他配葬物。
諸葛亮死後30年,他長子諸葛瞻和孫諸葛尚一起蜀漢保衞戰中戰死沙場。
諸葛亮在政治上有突出成績,《隆中對》提出了劉備政權長期戰略外交規劃之外,早期劉備足食足兵。
延伸閱讀…
等到他開始獨掌蜀漢軍政大權後,則以法為,到後來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及五懼訓誡各臣,而朝外民風,賞罰分明,突出法制作用,中國古代。
他鼓勵其他朝臣集思態度進諫。
他敢於接受問責、承認錯誤,第一次北伐時,因為誤用他馬謖而失敗,他後來上表自責,貶降官,及馬謖進行處分。
《三國志》作者陳壽父親因為馬謖兵敗,坐,髡(剃髮),但是他諸葛亮評價是「盡忠益時者雖仇賞,犯法怠慢者雖罰」。
諸葛亮注重基礎設施建設,裴松之注引袁準「亮治官府、次舍、橋梁、道路」,這是蜀漢之所以魏作戰能保持經濟發展原因之一。
同時代乃至後時代人諸葛亮治國能力有着評價,陳壽稱為「識治良才,管、蕭之亞匹。
」「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耳,雖甘棠詠召公,鄭人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袁準評價「亮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路無醉人。
」諸葛亮在世時,蜀漢雖然國力,然而正面戰場處於上風,且戰爭負荷情況下國內經濟得到了發展,這可以體現出諸葛亮傑出的治國能力。
諸葛亮雖然未能克復中原,但是其軍事上有着出色成就。
戰略而言,隆中成為蜀漢集團戰略決策,且漢中戰後。
隆中對作出之時,劉備是劉表客,時期其他戰略分析(如榻上策)劉備看作一方諸侯。
隆中後,劉備開始攻城略地,建立基業,建立蜀漢。
戰績而言,蜀漢儘管未能奪得隴西地區,然而弱國對抗強國情況下,奪得武都、陰平二郡,正面戰場擊敗曹魏軍隊,並射殺魏車騎將軍張郃。
蜀漢軍隊軍紀,陳壽記載「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蜀漢北伐大量消耗了魏國國力,《晉書》有「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
」「每大軍徵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説法。
司馬懿蜀漢戰爭中掌握實權,導致了平陵變。
同時代東吳張儼評論為:「若此人不亡,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涼、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勢,已決矣。
」認為如果諸葛亮不是病去世,達成其北伐目標。
軍事理論而言,諸葛亮改善了八陣,推演兵法,軍事理論有貢獻。
司馬懿諸葛亮去世後觀察蜀漢營寨稱讚其天下奇才,司馬昭滅蜀後,令其近侍陳勰學習其「圍陣用兵倚伏法,甲乙校標幟制」,直至唐代領李靖十分推崇。
晉書南北朝諸史有多處關於八陣記載,充分説瞭八陣後世領影響。
諸葛亮技術發明上有表現,如改良連弩,製造木牛流馬。
陳壽稱讚「亮性於巧思,損益弩,木牛流馬,出」。
諸葛亮文學藝術領域有表現。
《出師表》是千古名篇,《文心雕龍》稱讚「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
陸遊有「出師一表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之句,蘇軾評價「盡,直而不肆」。
諸葛亮擅長書法繪畫,宋徽宗時編宣和書譜有「漢晉宋,草書得名者多,流傳於今者,蜀得諸葛亮。
今御府所藏草書《涉帖》。
」之句。
現今傳世涉帖,傳為王羲之臨摹諸葛亮原貼而得。
南朝梁陶弘景《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丑,採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並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
」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
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大篆書。
」「先主章武二年,於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鑄一鼎於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鑄一鼎於劍山口,名劍山鼎。
並小篆書,武侯跡。
」「章武三年義作二鼎,一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
』;一梁王,文曰:『吉祥,宜公王。
』並古隸書,三尺,武侯跡。
」北宋時周所著《古今法書苑》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武侯篆隸八分,。
」唐朝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於畫。
」張彥遠其《論畫》一書中,説:「今分三古,以漢、魏三國上古,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範、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
」《華陽國志》記載:「南中,其徵巫鬼,詛盟,投石結草,官詛盟要。
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
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
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象,賜夷,夷甚。
」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代表人物。
死後葬漢中市勉縣定軍山腳下。
[1]看人物生平諸葛亮早年隱居南陽,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戰打敗曹軍。
後隨劉備奪得漢中並任命蜀漢丞相,主持朝政。
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並改造連弩,著有《出師表》《誡子書》。
234年病逝於五丈原,追封忠武侯。
看主要成就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封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追封他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
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於建興十二年(234年)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忠武侯,故後世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代表人物。
朝代,且説三國時期吧1郭嘉: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戰略眼光和入骨三分察人目力。
因為其大局觀出色,於作戰目標選擇和作戰時期把握上經常有精闢獨到建議。
2.陳宮:曹操謀刺董卓未遂,到處畫圖捉拿。
他逃到中牟縣,縣令陳宮手下人抓住。
陳宮認為他是一條漢子,棄官和他一塊逃走。
哪知中途曹操,錯殺了好人呂伯奢一家,而且還發表了千古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陳宮覺得此人乃“狼心徒”,於是棄曹而去。
周折,後選擇了呂布。
3.賈詡:賈詡,三國時魏國大臣。
字文和,武威女姑臧(今甘肅武威)人。
善用計謀,郭汜帳中任謀士,後成為張繡謀士。
張繡曾宛城他計策打敗了曹操,張繡兵敗後他歸降曹操。
4.司馬懿:司馬懿,生於公元一七九年,死於公元二五一年,三國時魏國大。
字仲達,河內温(今河南省温縣)人。
熟悉兵法,多智謀,善於玩弄權術。
出師諸葛亮鬥兵法。
5.田豐:袁紹謀士很多,腦子要算田豐。
料事如神。
6.諸葛亮:優點和缺點。
諸葛亮,生於公元一八一年,死於公元二三四年。
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天下奇才。
字孔明,琅琊郡(今山東省沂南)人,號“卧龍 ”先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代。
7.陸遜:陸遜,生於公元一八三年,死於公元二五四年,吳國儒將。
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熟知兵法,胸有城府,有雄才大略,人稱江南奇才。
9.龐統:龐統,生於公元一七九年,死於公元二一四年,劉備謀士。
字士元,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
外號“鳳雛”先生,諸葛亮。
10.徐庶:徐庶,字元,潁州(今河南許昌)人。
天下奇才,早年諸葛亮,龐統同為好友。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卧龍(作伏龍),漢族,琅琊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
在世時封武鄉侯,諡曰忠武侯;後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追封他武興王。
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
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
諸葛亮後世受到尊崇,成都有武侯祠,詩人杜甫有讚揚諸葛亮《蜀相》名篇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