鍊金,乃指將物質分解、重組,使其原有形態得以改變。
雖現代科學證明可行,但其思想推動現代化學發展帶來影響。
現今通波仔手術,透過引入心導管,張開球囊,撐開支架,並支架留於血管堵塞位置,來扭轉血管沉積物而變狀態。
分解重組,能重塑血管,改變其狀態,像另一形式鍊金?心臟科專科謝德新醫生指:「處理急性心肌梗塞,時間競賽。
時間完成手術,救活病人機會。
」各種情況,不能拖泥帶水,練就了他鋼鐵所動意志。
他「初心」為能量,「手術刀」作鍊成陣,為他人心千錘百鍊,協助病患病根,解病困。
東區醫院工作時,謝醫生試過病患家屬責罵。


謝醫生希望能學習到知識應用工作上,而醫生工作性質讓他心生嚮:「因為醫生不論面好人人,只有一個目標,要病人醫好,所以我認為醫生是一個崇高職業。
」成為醫生後,謝醫生選擇接受心臟科專科培訓:「內科醫生像偵探,要抽絲剝繭瞭解病人發生何事;外科醫生工作直接,透過手術病人醫病。
而心臟科感覺蛋,同時滿足我兩個願望,既要用心分析病情要動手解除病患。
」成註冊醫生第一年,父親心臟病發,送到醫院進行通波仔手術。
眼看主診醫生心導管繞來繞去問題拆解,令他堅定想加入心臟科決心。
回想醫經歷,謝醫生順利。
如願考入香港大學醫學院,1993年畢業,並於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簡稱東區醫院)實習。
完成實習後正式加入,其後順利進入夢寐以求心臟科受訓,結果於東區醫院一待十幾年。
謝醫生直言,2009是一年。
他當年到新加坡出席亞洲心血管介入會議(AsiaPCR),並於會議中分享了一宗複雜手術個案,怎料獲得年青組別最佳介入治療獎(Best of Young Interventionalists)。
同年於美國心血管介入治療年會(Transcatheter 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上取得最佳案例獎(Best case award)。
此,他認為:「運氣固然,但個人需努力,否則機會放在面前,屬於你。
」一路走來看似順景,道受過打擊?這個可能。
東區醫院工作時,謝醫生試過病患家屬責罵。
某次為病人完成心臟手術後,其後病情出現復發,家屬於是他罵:「請你們下次找你們醫院醫生幫我爸爸做手術!不過聽説你們醫生到私家診所工作了。
」這樣冷嘲熱諷有時確實傷人,病情復發原因眾多,將全部責任歸咎醫生,只能「硬食」。
政府醫院面對困難挑戰,身在其中他有此看法:「今時今日,我若説醫管局濟,這句説話其等同責罵自己。
試問有哪位私家醫生不是醫管局下政府醫院出身?不過病人要接受一個事實,醫管局人手,手術輪候時間,而手術有機會交由新手醫生去學習處理。
當病人質疑時,我會他們説:『我十多年前入行是這樣,你們不用擔心。
』新手醫生總有機會經歷這些過程,才能成為十年後一位經驗醫生。
」謝醫生想過自己後來會到私家醫院工作,直到2010年聖保碌醫院計劃設立心臟科中心,他機緣巧合加入,離開待了十多年東區醫院。
「醫院捨不得,但到地方工作是一個陳代謝,需要有人離開,才能有人頂上。
」病人得悉謝醫生離開後表示捨,指醫生離開,他認同這個講法。
「公立醫院工作確實有很多侷限。
這有兩個問題。
第一,當公立醫院時,醫生怎可能為每位病人分配到足夠時間?第二,病人公立醫院求診時,每次遇到醫生,如沒有溝通,處理上可能存在困難。
」去年家人患病而舊地重遊,並重遇同事,他感謝及欣賞公立醫院一班同僚,制度環境工作造成限制下,卻保有一顆熱心。
但人家這麼想,你能怪他嗎?那麼是否多做多錯,做錯,做?我們只能盡醫生應盡責任去做。


延伸閱讀…
就算病人有任何會找你,即使下班了,責任上推説空理會。
因此政府醫院下班下班,病人有事會找當值同事,但私家醫院截然不同,可以説是各有各忙。
」有得固然有失,這令他聯想到九州別府地獄温泉:「到九州別府市觀光時,見過8個地獄區,正如你工作開心時,感覺身處別府,此處開心,轉去另一個地方可能只是灶地獄轉到血池地獄。
這個世界一個地方,但每個地方有處,是個package,如何選擇視乎自己想要什麼。
」現今公共醫療體系面人手問題,服務臻完善,醫療事故有發生。
公營醫療機構背負壓力,傳媒此有鞭撻。
謝醫生認為,傳媒筆既能載舟亦能覆舟。
報章有次報導某醫院出現三宗醫療事故,其中一位涉事者是他公立醫院工作戰友,他坦言到那刻開心及唏噓。
「夠『淨』繼續留在政府醫院,不然可能轉出去私家。
」事件發生後一星期,謝醫生人召回醫院進行一宗心臟手術,病人家屬是否應該進行手術表示質疑。
「我覺得,傳媒怎樣寫,病人會怎樣看。
其實政府醫院醫生半夜三更到醫院做手術是沒有報酬,燃燒自己。
那麼什麼要繼續做?唯一原因想救人而已。
但人家這麼想,你能怪他嗎?那麼是否多做多錯,做錯,做?我們只能盡醫生應盡責任去做。
延伸閱讀…
」謝醫生指,傳媒影響力。
幾年前某公立醫院換心團隊發生一宗醫療事故。
「那次發生醫療事故醫生團隊,背負壓力。
有時人為錯誤可能是系統錯誤。
」「他們團隊幫過很多人。
你如此辛苦工作,卻只因一件事而打擊到萬劫復,是一件事。
那次傳媒有手下留情。
」傳媒有揭露責任,應保持客觀公正。
其筆可以是利刃,可以是盾牌,端看當中分寸如何拿捏,而醫者傳媒能各盡其職,是非自有公論。
當年於謝醫生父親入院進行通波仔手術,以致他想加入心臟科。
不知是否那時受到影響,如今他擅長、最滿足,是病人進行通波仔手術。
全球首宗橈動脈通波仔手術1993年出現,至今已有23年歷史,而謝醫生進行此類手術已有13年之久。
他認為這項手術病人得益,併發症,但有少部分病人手術結果如理想,中面挑戰可能面病人死亡。
其中一宗手術讓他印象:「十年前的復活節某日,一位63歲男病人心臟病發,從家中到醫院期間進行急救。
送到急症室時,他血壓跌六十幾,心跳只剩三十幾,瞳孔出現放大跡象,即表示腦部有機會受損害,可能進行多搶救會死亡,要決定『救是不救?』是一個兩選擇。
」「當時一位同事突然説:『63歲…我爸爸是63歲。
』因為這一句話,有些事變得,若想像這位病人是你親人,你會怎麼做?那一刻決定:『救吧!』於是他家人坦白,他機會在手術途中死去,即使救到心臟,可能成為植物人。
後他們決定一試,後那位病人地能夠出院。
」「開心十年後,我政府醫院碰上一位私家醫生,他問我是否記得十多年前有這樣一位病人,我説記得,那位是他教友,計劃後其他教友一起旅行,而他感謝我。
」醫生參與 FindDocTV 訪問及製作乃屬義務性質,我們歡迎所有醫生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