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説四十二章經》──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
(一)
佛言:「財色於人,人捨,譬如刀刃,一餐美,小兒舐,有割舌患。
」
本章重點説財色過患。
如果一個人財色放不下,做任何事業可能會出毛病,道業無法成就。
研究學問人,假使執著色,成天學校裡面談情説愛,甚者演變成三角戀愛,一不小心會出人命。
財是如此,學校目的是學習,不要貪財。
貪財、愛色,不但修行不能成就,學業成就。
作事業是如此,人以為作事業要追求財色,若是貪財愛色,上當,事業成就。
於世間人來説,財與色是生活必需品;佛法,財和色是成就道業障礙。
所以佛告訴大眾,貪財愛色,會招來苦果、苦報。
人認為財色能帶來滿足,什麼這裡説會招來苦果呢?凡夫眾生心,一想到男女事,念念,妄想、,心不下來;久而久之,晚上睡不著覺,這不是嗎?財是如此,貪多了會上。
儒家説,財和色要適得其中,這是屬於人道思想,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禮。
」色禮來作標準、禮來規範,於世間人來講,沒有過患。
財是一種福報,不要貪著。
什麼是貪呢?貪,不是什麼不要,而是以內應得物,可以得;以外,不要。
這樣得來財,自己福報;除此之外,貪。
社會上有很多盜、,綁票、勒索,撕票,是財,到後弄到身敗名裂,連命沒有了。
貪財愛色會招來苦果,現在是,未來是。
能夠財、色看破,知道佛法性。
佛陀時代,有一天佛弟子們託缽遊化,看到道路旁水溝裡有麻袋黃金。
佛阿説:「這是毒蛇,看到了嗎?」阿回答:「看到了,世尊。
確是毒蛇!」
過了,有一個路人,看到水溝裡有幾袋黃金,心想:「這下是發財了,這是天賜啊!」黃金運回去後,買田地、買房產,請工人大興土木。
鄰居、親戚朋友知道了,覺得奇怪,本來人,現在買這麼多土地,是發財了,他借錢。
這個發財人慳貪,不借。
親戚朋友惱羞成怒,去告他一狀,説這個人以前是一個光蛋,知道哪裡偷了錢財,買了很多土地,正在大興土木,請官兵來抓人。
衙門收到這個密報,派人來搜索,搜出很多蓋有皇室火印金條,皇庫財寶遭竊,路上掉了幾袋金條,這些黃金。
官府這個人抓起來,送到王宮去。
皇帝一看,人贓俱獲,錢財全部沒收,人砍頭處決。
由此可知,黃金是毒蛇。
所以,不是自己以內財物,不能要,否則招來苦果。
佛法告訴我們持守「盜戒」,這個道理。
佛言:「財色於人,人捨。
」「佛」,是釋迦牟尼佛。
佛是果位上聖者,、覺他、覺滿,達到境界,三覺,是出世間聖者,福足、慧足,是一切智慧聖人。
「財色於人」,「財」財貨,包括動產、不動產、金銀珠寶、土地房屋。
「色」男女之間愛、色愛。
「財色於人」,財色每一個人關係,我們要財與色分寸拿捏得,看得開,貪財、愛色。
對出家眾來説,要離男女之間愛、色愛,道業才能成就;於在家居士,夫妻關係之外,與其他人發生男女關係,稱為「」,所以佛制「淫戒」,戒除貪色習氣。
「人捨」,「捨」放不下,「捨」放下。
什麼要捨呢?捨起,因為而痛苦、。
所以,只要能夠捨,能破除我們慳貪;沒有了慳貪,放下了執著,心化了。
過去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時候,修一個「捨」字,佈施。
所有金銀財寶,乃至於王位、妻兒,統統可以捨掉。
捨是要放下,並要送人家,只要能夠放下,屬於捨。
話説:「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捨,是佛法説的佈施,可以分為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有捨、中捨、捨三個層次。
能夠捨,一切業障會捨得乾乾。
古德雲:「捨如火燭前,中捨如火燭旁,捨如火燭後。
」捨,所有一切統統捨得光光,能捨這念心了不可得,佈施對象也了不可得,捨財物了不可得,能俱,這捨。
捨具有智慧、光明,發菩提心人,才能夠做到。
什麼是中捨?一方面修善斷惡,二方面施恩不望報,三方面修戒、修定、修慧,修福德、修智慧,這是屬於修。
捨,世間人所求:「菩薩呀!您保佑我房子能賣掉,我發心菩薩裝金身,捐點錢供養三寶!」這捨,好像佛菩薩作生意、作買賣,有取有捨,這因為心裡放不下,所以説「捨如火燭後」。
「譬如刀刃,一餐美,小兒舐,有割舌患。
」假使於財色看不破、放不下,心生貪著,會產生苦果。
佛陀舉了一個譬喻:「譬如刀刃」,「蜜糖」,譬喻財色。
刀有刀口、刀背,「刃」刀口,刀口是。
譬如刀口上抹了一層蜜糖,這一點點蜜糖,吃吃,所以「一餐美」。
「小兒舐,有割舌患」,小孩子並知道這個刀刃這麼,去舔了這個蜜糖,舌頭會受傷,連命沒有了。
既然如此,什麼要舔呢?因為他無知無識,小孩子瞭解事情利害關係,告訴他這個是刀口、那個是刀背,他聽懂,知道貪著刀刃上蜜糖。
即使蜜糖只有一點點,一餐美,既不能充飢,不能飽肚皮,可是還是要去吃這個蜜糖。
吃了,馬上舌頭割傷了。
報紙上刊載,很多人只為了貪幾千塊錢,觸犯法律、要去坐牢。
這幾千塊是微不足道,但他是要貪,人總是愛佔小便宜,原因於貪心。
貪色是如此,明明知道貪色會失去名聲,要貪。
什麼呢?男女慾愛、色愛像一把火,看到對方容貌、音聲、苗條身材,心中馬上起了愛著,一念,一起,產生淫慾火,身心;如果知道節制,淫慾火燒昏了頭,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定力。
(二)
過去,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所謂「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仙人只有五種神通,沒有漏盡。
漏盡,見思二惑斷掉了、漏盡了,所以仙人漏盡。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佛言:「財色於人,人捨,譬如刀刃,一餐美,小兒舐,有割舌患。
」
本章重點説財色過患。
如果一個人財色放不下,做任何事業可能會出毛病,道業無法成就。
研究學問人,假使執著色,成天學校裡面談情説愛,甚者演變成三角戀愛,一不小心會出人命。
財是如此,學校目的是學習,不要貪財。
貪財、愛色,不但修行不能成就,學業成就。
作事業是如此,人以為作事業要追求財色,若是貪財愛色,上當,事業成就。
於世間人來説,財與色是生活必需品;佛法,財和色是成就道業障礙。
所以佛告訴大眾,貪財愛色,會招來苦果、苦報。
人認為財色能帶來滿足,什麼這裡説會招來苦果呢?凡夫眾生心,一想到男女事,念念,妄想、,心不下來;久而久之,晚上睡不著覺,這不是嗎?財是如此,貪多了會上。
儒家説,財和色要適得其中,這是屬於人道思想,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禮。
」色禮來作標準、禮來規範,於世間人來講,沒有過患。
財是一種福報,不要貪著。
什麼是貪呢?貪,不是什麼不要,而是以內應得物,可以得;以外,不要。
這樣得來財,自己福報;除此之外,貪。
社會上有很多盜、,綁票、勒索,撕票,是財,到後弄到身敗名裂,連命沒有了。
貪財愛色會招來苦果,現在是,未來是。
能夠財、色看破,知道佛法性。
佛陀時代,有一天佛弟子們託缽遊化,看到道路旁水溝裡有麻袋黃金。
佛阿説:「這是毒蛇,看到了嗎?」阿回答:「看到了,世尊。
確是毒蛇!」
過了,有一個路人,看到水溝裡有幾袋黃金,心想:「這下是發財了,這是天賜啊!」黃金運回去後,買田地、買房產,請工人大興土木。
鄰居、親戚朋友知道了,覺得奇怪,本來人,現在買這麼多土地,是發財了,他借錢。
這個發財人慳貪,不借。
親戚朋友惱羞成怒,去告他一狀,説這個人以前是一個光蛋,知道哪裡偷了錢財,買了很多土地,正在大興土木,請官兵來抓人。
衙門收到這個密報,派人來搜索,搜出很多蓋有皇室火印金條,皇庫財寶遭竊,路上掉了幾袋金條,這些黃金。
官府這個人抓起來,送到王宮去。
皇帝一看,人贓俱獲,錢財全部沒收,人砍頭處決。
由此可知,黃金是毒蛇。
所以,不是自己以內財物,不能要,否則招來苦果。
佛法告訴我們持守「盜戒」,這個道理。
佛言:「財色於人,人捨。
」「佛」,是釋迦牟尼佛。
佛是果位上聖者,、覺他、覺滿,達到境界,三覺,是出世間聖者,福足、慧足,是一切智慧聖人。
「財色於人」,「財」財貨,包括動產、不動產、金銀珠寶、土地房屋。
「色」男女之間愛、色愛。
「財色於人」,財色每一個人關係,我們要財與色分寸拿捏得,看得開,貪財、愛色。
對出家眾來説,要離男女之間愛、色愛,道業才能成就;於在家居士,夫妻關係之外,與其他人發生男女關係,稱為「」,所以佛制「淫戒」,戒除貪色習氣。
「人捨」,「捨」放不下,「捨」放下。
什麼要捨呢?捨起,因為而痛苦、。
所以,只要能夠捨,能破除我們慳貪;沒有了慳貪,放下了執著,心化了。
過去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時候,修一個「捨」字,佈施。
所有金銀財寶,乃至於王位、妻兒,統統可以捨掉。
捨是要放下,並要送人家,只要能夠放下,屬於捨。
話説:「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捨,是佛法説的佈施,可以分為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有捨、中捨、捨三個層次。
能夠捨,一切業障會捨得乾乾。
古德雲:「捨如火燭前,中捨如火燭旁,捨如火燭後。
」捨,所有一切統統捨得光光,能捨這念心了不可得,佈施對象也了不可得,捨財物了不可得,能俱,這捨。
捨具有智慧、光明,發菩提心人,才能夠做到。
什麼是中捨?一方面修善斷惡,二方面施恩不望報,三方面修戒、修定、修慧,修福德、修智慧,這是屬於修。
捨,世間人所求:「菩薩呀!您保佑我房子能賣掉,我發心菩薩裝金身,捐點錢供養三寶!」這捨,好像佛菩薩作生意、作買賣,有取有捨,這因為心裡放不下,所以説「捨如火燭後」。
「譬如刀刃,一餐美,小兒舐,有割舌患。
」假使於財色看不破、放不下,心生貪著,會產生苦果。
佛陀舉了一個譬喻:「譬如刀刃」,「蜜糖」,譬喻財色。
刀有刀口、刀背,「刃」刀口,刀口是。
譬如刀口上抹了一層蜜糖,這一點點蜜糖,吃吃,所以「一餐美」。
「小兒舐,有割舌患」,小孩子並知道這個刀刃這麼,去舔了這個蜜糖,舌頭會受傷,連命沒有了。
既然如此,什麼要舔呢?因為他無知無識,小孩子瞭解事情利害關係,告訴他這個是刀口、那個是刀背,他聽懂,知道貪著刀刃上蜜糖。
即使蜜糖只有一點點,一餐美,既不能充飢,不能飽肚皮,可是還是要去吃這個蜜糖。
吃了,馬上舌頭割傷了。
報紙上刊載,很多人只為了貪幾千塊錢,觸犯法律、要去坐牢。
這幾千塊是微不足道,但他是要貪,人總是愛佔小便宜,原因於貪心。
貪色是如此,明明知道貪色會失去名聲,要貪。
什麼呢?男女慾愛、色愛像一把火,看到對方容貌、音聲、苗條身材,心中馬上起了愛著,一念,一起,產生淫慾火,身心;如果知道節制,淫慾火燒昏了頭,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定力。
(二)
過去,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所謂「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仙人只有五種神通,沒有漏盡。
漏盡,見思二惑斷掉了、漏盡了,所以仙人漏盡。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社會上有很多盜、,綁票、勒索,撕票,是財,到後弄到身敗名裂,連命沒有了。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本章重點説財色過患。
如果一個人財色放不下,做任何事業可能會出毛病,道業無法成就。
研究學問人,假使執著色,成天學校裡面談情説愛,甚者演變成三角戀愛,一不小心會出人命。
財是如此,學校目的是學習,不要貪財。
貪財、愛色,不但修行不能成就,學業成就。
作事業是如此,人以為作事業要追求財色,若是貪財愛色,上當,事業成就。
於世間人來説,財與色是生活必需品;佛法,財和色是成就道業障礙。
所以佛告訴大眾,貪財愛色,會招來苦果、苦報。
人認為財色能帶來滿足,什麼這裡説會招來苦果呢?凡夫眾生心,一想到男女事,念念,妄想、,心不下來;久而久之,晚上睡不著覺,這不是嗎?財是如此,貪多了會上。
儒家説,財和色要適得其中,這是屬於人道思想,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禮。
」色禮來作標準、禮來規範,於世間人來講,沒有過患。
財是一種福報,不要貪著。
什麼是貪呢?貪,不是什麼不要,而是以內應得物,可以得;以外,不要。
這樣得來財,自己福報;除此之外,貪。
社會上有很多盜、,綁票、勒索,撕票,是財,到後弄到身敗名裂,連命沒有了。
貪財愛色會招來苦果,現在是,未來是。
能夠財、色看破,知道佛法性。
佛陀時代,有一天佛弟子們託缽遊化,看到道路旁水溝裡有麻袋黃金。
佛阿説:「這是毒蛇,看到了嗎?」阿回答:「看到了,世尊。
確是毒蛇!」
過了,有一個路人,看到水溝裡有幾袋黃金,心想:「這下是發財了,這是天賜啊!」黃金運回去後,買田地、買房產,請工人大興土木。
鄰居、親戚朋友知道了,覺得奇怪,本來人,現在買這麼多土地,是發財了,他借錢。
這個發財人慳貪,不借。
親戚朋友惱羞成怒,去告他一狀,説這個人以前是一個光蛋,知道哪裡偷了錢財,買了很多土地,正在大興土木,請官兵來抓人。
衙門收到這個密報,派人來搜索,搜出很多蓋有皇室火印金條,皇庫財寶遭竊,路上掉了幾袋金條,這些黃金。
官府這個人抓起來,送到王宮去。
皇帝一看,人贓俱獲,錢財全部沒收,人砍頭處決。
由此可知,黃金是毒蛇。
所以,不是自己以內財物,不能要,否則招來苦果。
佛法告訴我們持守「盜戒」,這個道理。
佛言:「財色於人,人捨。
」「佛」,是釋迦牟尼佛。
佛是果位上聖者,、覺他、覺滿,達到境界,三覺,是出世間聖者,福足、慧足,是一切智慧聖人。
「財色於人」,「財」財貨,包括動產、不動產、金銀珠寶、土地房屋。
「色」男女之間愛、色愛。
「財色於人」,財色每一個人關係,我們要財與色分寸拿捏得,看得開,貪財、愛色。
對出家眾來説,要離男女之間愛、色愛,道業才能成就;於在家居士,夫妻關係之外,與其他人發生男女關係,稱為「」,所以佛制「淫戒」,戒除貪色習氣。
「人捨」,「捨」放不下,「捨」放下。
什麼要捨呢?捨起,因為而痛苦、。
所以,只要能夠捨,能破除我們慳貪;沒有了慳貪,放下了執著,心化了。
過去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時候,修一個「捨」字,佈施。
所有金銀財寶,乃至於王位、妻兒,統統可以捨掉。
捨是要放下,並要送人家,只要能夠放下,屬於捨。
話説:「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捨,是佛法説的佈施,可以分為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有捨、中捨、捨三個層次。
能夠捨,一切業障會捨得乾乾。
古德雲:「捨如火燭前,中捨如火燭旁,捨如火燭後。
」捨,所有一切統統捨得光光,能捨這念心了不可得,佈施對象也了不可得,捨財物了不可得,能俱,這捨。
捨具有智慧、光明,發菩提心人,才能夠做到。
什麼是中捨?一方面修善斷惡,二方面施恩不望報,三方面修戒、修定、修慧,修福德、修智慧,這是屬於修。
捨,世間人所求:「菩薩呀!您保佑我房子能賣掉,我發心菩薩裝金身,捐點錢供養三寶!」這捨,好像佛菩薩作生意、作買賣,有取有捨,這因為心裡放不下,所以説「捨如火燭後」。
「譬如刀刃,一餐美,小兒舐,有割舌患。
」假使於財色看不破、放不下,心生貪著,會產生苦果。
佛陀舉了一個譬喻:「譬如刀刃」,「蜜糖」,譬喻財色。
刀有刀口、刀背,「刃」刀口,刀口是。
譬如刀口上抹了一層蜜糖,這一點點蜜糖,吃吃,所以「一餐美」。
「小兒舐,有割舌患」,小孩子並知道這個刀刃這麼,去舔了這個蜜糖,舌頭會受傷,連命沒有了。
既然如此,什麼要舔呢?因為他無知無識,小孩子瞭解事情利害關係,告訴他這個是刀口、那個是刀背,他聽懂,知道貪著刀刃上蜜糖。
即使蜜糖只有一點點,一餐美,既不能充飢,不能飽肚皮,可是還是要去吃這個蜜糖。
吃了,馬上舌頭割傷了。
報紙上刊載,很多人只為了貪幾千塊錢,觸犯法律、要去坐牢。
這幾千塊是微不足道,但他是要貪,人總是愛佔小便宜,原因於貪心。
貪色是如此,明明知道貪色會失去名聲,要貪。
什麼呢?男女慾愛、色愛像一把火,看到對方容貌、音聲、苗條身材,心中馬上起了愛著,一念,一起,產生淫慾火,身心;如果知道節制,淫慾火燒昏了頭,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定力。
(二)
過去,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所謂「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仙人只有五種神通,沒有漏盡。
漏盡,見思二惑斷掉了、漏盡了,所以仙人漏盡。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作事業是如此,人以為作事業要追求財色,若是貪財愛色,上當,事業成就。
於世間人來説,財與色是生活必需品;佛法,財和色是成就道業障礙。
所以佛告訴大眾,貪財愛色,會招來苦果、苦報。
人認為財色能帶來滿足,什麼這裡説會招來苦果呢?凡夫眾生心,一想到男女事,念念,妄想、,心不下來;久而久之,晚上睡不著覺,這不是嗎?財是如此,貪多了會上。
儒家説,財和色要適得其中,這是屬於人道思想,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禮。
」色禮來作標準、禮來規範,於世間人來講,沒有過患。
財是一種福報,不要貪著。
什麼是貪呢?貪,不是什麼不要,而是以內應得物,可以得;以外,不要。
這樣得來財,自己福報;除此之外,貪。
社會上有很多盜、,綁票、勒索,撕票,是財,到後弄到身敗名裂,連命沒有了。
貪財愛色會招來苦果,現在是,未來是。
能夠財、色看破,知道佛法性。
佛陀時代,有一天佛弟子們託缽遊化,看到道路旁水溝裡有麻袋黃金。
佛阿説:「這是毒蛇,看到了嗎?」阿回答:「看到了,世尊。
確是毒蛇!」
過了,有一個路人,看到水溝裡有幾袋黃金,心想:「這下是發財了,這是天賜啊!」黃金運回去後,買田地、買房產,請工人大興土木。
鄰居、親戚朋友知道了,覺得奇怪,本來人,現在買這麼多土地,是發財了,他借錢。
這個發財人慳貪,不借。
親戚朋友惱羞成怒,去告他一狀,説這個人以前是一個光蛋,知道哪裡偷了錢財,買了很多土地,正在大興土木,請官兵來抓人。
衙門收到這個密報,派人來搜索,搜出很多蓋有皇室火印金條,皇庫財寶遭竊,路上掉了幾袋金條,這些黃金。
官府這個人抓起來,送到王宮去。
皇帝一看,人贓俱獲,錢財全部沒收,人砍頭處決。
由此可知,黃金是毒蛇。
所以,不是自己以內財物,不能要,否則招來苦果。
佛法告訴我們持守「盜戒」,這個道理。
佛言:「財色於人,人捨。
」「佛」,是釋迦牟尼佛。
佛是果位上聖者,、覺他、覺滿,達到境界,三覺,是出世間聖者,福足、慧足,是一切智慧聖人。
「財色於人」,「財」財貨,包括動產、不動產、金銀珠寶、土地房屋。
「色」男女之間愛、色愛。
「財色於人」,財色每一個人關係,我們要財與色分寸拿捏得,看得開,貪財、愛色。
對出家眾來説,要離男女之間愛、色愛,道業才能成就;於在家居士,夫妻關係之外,與其他人發生男女關係,稱為「」,所以佛制「淫戒」,戒除貪色習氣。
「人捨」,「捨」放不下,「捨」放下。
什麼要捨呢?捨起,因為而痛苦、。
所以,只要能夠捨,能破除我們慳貪;沒有了慳貪,放下了執著,心化了。
過去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時候,修一個「捨」字,佈施。
所有金銀財寶,乃至於王位、妻兒,統統可以捨掉。
捨是要放下,並要送人家,只要能夠放下,屬於捨。
話説:「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捨,是佛法説的佈施,可以分為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有捨、中捨、捨三個層次。
能夠捨,一切業障會捨得乾乾。
古德雲:「捨如火燭前,中捨如火燭旁,捨如火燭後。
」捨,所有一切統統捨得光光,能捨這念心了不可得,佈施對象也了不可得,捨財物了不可得,能俱,這捨。
捨具有智慧、光明,發菩提心人,才能夠做到。
什麼是中捨?一方面修善斷惡,二方面施恩不望報,三方面修戒、修定、修慧,修福德、修智慧,這是屬於修。
捨,世間人所求:「菩薩呀!您保佑我房子能賣掉,我發心菩薩裝金身,捐點錢供養三寶!」這捨,好像佛菩薩作生意、作買賣,有取有捨,這因為心裡放不下,所以説「捨如火燭後」。
「譬如刀刃,一餐美,小兒舐,有割舌患。
」假使於財色看不破、放不下,心生貪著,會產生苦果。
佛陀舉了一個譬喻:「譬如刀刃」,「蜜糖」,譬喻財色。
刀有刀口、刀背,「刃」刀口,刀口是。
譬如刀口上抹了一層蜜糖,這一點點蜜糖,吃吃,所以「一餐美」。
「小兒舐,有割舌患」,小孩子並知道這個刀刃這麼,去舔了這個蜜糖,舌頭會受傷,連命沒有了。
既然如此,什麼要舔呢?因為他無知無識,小孩子瞭解事情利害關係,告訴他這個是刀口、那個是刀背,他聽懂,知道貪著刀刃上蜜糖。
即使蜜糖只有一點點,一餐美,既不能充飢,不能飽肚皮,可是還是要去吃這個蜜糖。
吃了,馬上舌頭割傷了。
報紙上刊載,很多人只為了貪幾千塊錢,觸犯法律、要去坐牢。
這幾千塊是微不足道,但他是要貪,人總是愛佔小便宜,原因於貪心。
貪色是如此,明明知道貪色會失去名聲,要貪。
什麼呢?男女慾愛、色愛像一把火,看到對方容貌、音聲、苗條身材,心中馬上起了愛著,一念,一起,產生淫慾火,身心;如果知道節制,淫慾火燒昏了頭,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定力。
(二)
過去,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所謂「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仙人只有五種神通,沒有漏盡。
漏盡,見思二惑斷掉了、漏盡了,所以仙人漏盡。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人認為財色能帶來滿足,什麼這裡説會招來苦果呢?凡夫眾生心,一想到男女事,念念,妄想、,心不下來;久而久之,晚上睡不著覺,這不是嗎?財是如此,貪多了會上。
儒家説,財和色要適得其中,這是屬於人道思想,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禮。
」色禮來作標準、禮來規範,於世間人來講,沒有過患。
財是一種福報,不要貪著。
什麼是貪呢?貪,不是什麼不要,而是以內應得物,可以得;以外,不要。
這樣得來財,自己福報;除此之外,貪。
社會上有很多盜、,綁票、勒索,撕票,是財,到後弄到身敗名裂,連命沒有了。
貪財愛色會招來苦果,現在是,未來是。
能夠財、色看破,知道佛法性。
佛陀時代,有一天佛弟子們託缽遊化,看到道路旁水溝裡有麻袋黃金。
佛阿説:「這是毒蛇,看到了嗎?」阿回答:「看到了,世尊。
確是毒蛇!」
過了,有一個路人,看到水溝裡有幾袋黃金,心想:「這下是發財了,這是天賜啊!」黃金運回去後,買田地、買房產,請工人大興土木。
鄰居、親戚朋友知道了,覺得奇怪,本來人,現在買這麼多土地,是發財了,他借錢。
這個發財人慳貪,不借。
親戚朋友惱羞成怒,去告他一狀,説這個人以前是一個光蛋,知道哪裡偷了錢財,買了很多土地,正在大興土木,請官兵來抓人。
衙門收到這個密報,派人來搜索,搜出很多蓋有皇室火印金條,皇庫財寶遭竊,路上掉了幾袋金條,這些黃金。
官府這個人抓起來,送到王宮去。
皇帝一看,人贓俱獲,錢財全部沒收,人砍頭處決。
由此可知,黃金是毒蛇。
所以,不是自己以內財物,不能要,否則招來苦果。
佛法告訴我們持守「盜戒」,這個道理。
佛言:「財色於人,人捨。
」「佛」,是釋迦牟尼佛。
佛是果位上聖者,、覺他、覺滿,達到境界,三覺,是出世間聖者,福足、慧足,是一切智慧聖人。
「財色於人」,「財」財貨,包括動產、不動產、金銀珠寶、土地房屋。
「色」男女之間愛、色愛。
「財色於人」,財色每一個人關係,我們要財與色分寸拿捏得,看得開,貪財、愛色。
對出家眾來説,要離男女之間愛、色愛,道業才能成就;於在家居士,夫妻關係之外,與其他人發生男女關係,稱為「」,所以佛制「淫戒」,戒除貪色習氣。
「人捨」,「捨」放不下,「捨」放下。
什麼要捨呢?捨起,因為而痛苦、。
所以,只要能夠捨,能破除我們慳貪;沒有了慳貪,放下了執著,心化了。
過去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時候,修一個「捨」字,佈施。
所有金銀財寶,乃至於王位、妻兒,統統可以捨掉。
捨是要放下,並要送人家,只要能夠放下,屬於捨。
話説:「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捨,是佛法説的佈施,可以分為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有捨、中捨、捨三個層次。
能夠捨,一切業障會捨得乾乾。
古德雲:「捨如火燭前,中捨如火燭旁,捨如火燭後。
」捨,所有一切統統捨得光光,能捨這念心了不可得,佈施對象也了不可得,捨財物了不可得,能俱,這捨。
捨具有智慧、光明,發菩提心人,才能夠做到。
什麼是中捨?一方面修善斷惡,二方面施恩不望報,三方面修戒、修定、修慧,修福德、修智慧,這是屬於修。
捨,世間人所求:「菩薩呀!您保佑我房子能賣掉,我發心菩薩裝金身,捐點錢供養三寶!」這捨,好像佛菩薩作生意、作買賣,有取有捨,這因為心裡放不下,所以説「捨如火燭後」。
「譬如刀刃,一餐美,小兒舐,有割舌患。
」假使於財色看不破、放不下,心生貪著,會產生苦果。
佛陀舉了一個譬喻:「譬如刀刃」,「蜜糖」,譬喻財色。
刀有刀口、刀背,「刃」刀口,刀口是。
譬如刀口上抹了一層蜜糖,這一點點蜜糖,吃吃,所以「一餐美」。
「小兒舐,有割舌患」,小孩子並知道這個刀刃這麼,去舔了這個蜜糖,舌頭會受傷,連命沒有了。
既然如此,什麼要舔呢?因為他無知無識,小孩子瞭解事情利害關係,告訴他這個是刀口、那個是刀背,他聽懂,知道貪著刀刃上蜜糖。
即使蜜糖只有一點點,一餐美,既不能充飢,不能飽肚皮,可是還是要去吃這個蜜糖。
吃了,馬上舌頭割傷了。
報紙上刊載,很多人只為了貪幾千塊錢,觸犯法律、要去坐牢。
這幾千塊是微不足道,但他是要貪,人總是愛佔小便宜,原因於貪心。
貪色是如此,明明知道貪色會失去名聲,要貪。
什麼呢?男女慾愛、色愛像一把火,看到對方容貌、音聲、苗條身材,心中馬上起了愛著,一念,一起,產生淫慾火,身心;如果知道節制,淫慾火燒昏了頭,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定力。
(二)
過去,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所謂「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仙人只有五種神通,沒有漏盡。
漏盡,見思二惑斷掉了、漏盡了,所以仙人漏盡。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財是一種福報,不要貪著。
什麼是貪呢?貪,不是什麼不要,而是以內應得物,可以得;以外,不要。
這樣得來財,自己福報;除此之外,貪。
社會上有很多盜、,綁票、勒索,撕票,是財,到後弄到身敗名裂,連命沒有了。
貪財愛色會招來苦果,現在是,未來是。
能夠財、色看破,知道佛法性。
佛陀時代,有一天佛弟子們託缽遊化,看到道路旁水溝裡有麻袋黃金。
佛阿説:「這是毒蛇,看到了嗎?」阿回答:「看到了,世尊。
確是毒蛇!」
過了,有一個路人,看到水溝裡有幾袋黃金,心想:「這下是發財了,這是天賜啊!」黃金運回去後,買田地、買房產,請工人大興土木。
鄰居、親戚朋友知道了,覺得奇怪,本來人,現在買這麼多土地,是發財了,他借錢。
這個發財人慳貪,不借。
親戚朋友惱羞成怒,去告他一狀,説這個人以前是一個光蛋,知道哪裡偷了錢財,買了很多土地,正在大興土木,請官兵來抓人。
衙門收到這個密報,派人來搜索,搜出很多蓋有皇室火印金條,皇庫財寶遭竊,路上掉了幾袋金條,這些黃金。
官府這個人抓起來,送到王宮去。
皇帝一看,人贓俱獲,錢財全部沒收,人砍頭處決。
由此可知,黃金是毒蛇。
所以,不是自己以內財物,不能要,否則招來苦果。
佛法告訴我們持守「盜戒」,這個道理。
佛言:「財色於人,人捨。
」「佛」,是釋迦牟尼佛。
佛是果位上聖者,、覺他、覺滿,達到境界,三覺,是出世間聖者,福足、慧足,是一切智慧聖人。
「財色於人」,「財」財貨,包括動產、不動產、金銀珠寶、土地房屋。
「色」男女之間愛、色愛。
「財色於人」,財色每一個人關係,我們要財與色分寸拿捏得,看得開,貪財、愛色。
對出家眾來説,要離男女之間愛、色愛,道業才能成就;於在家居士,夫妻關係之外,與其他人發生男女關係,稱為「」,所以佛制「淫戒」,戒除貪色習氣。
「人捨」,「捨」放不下,「捨」放下。
什麼要捨呢?捨起,因為而痛苦、。
所以,只要能夠捨,能破除我們慳貪;沒有了慳貪,放下了執著,心化了。
過去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時候,修一個「捨」字,佈施。
所有金銀財寶,乃至於王位、妻兒,統統可以捨掉。
捨是要放下,並要送人家,只要能夠放下,屬於捨。
話説:「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捨,是佛法説的佈施,可以分為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有捨、中捨、捨三個層次。
能夠捨,一切業障會捨得乾乾。
古德雲:「捨如火燭前,中捨如火燭旁,捨如火燭後。
」捨,所有一切統統捨得光光,能捨這念心了不可得,佈施對象也了不可得,捨財物了不可得,能俱,這捨。
捨具有智慧、光明,發菩提心人,才能夠做到。
什麼是中捨?一方面修善斷惡,二方面施恩不望報,三方面修戒、修定、修慧,修福德、修智慧,這是屬於修。
捨,世間人所求:「菩薩呀!您保佑我房子能賣掉,我發心菩薩裝金身,捐點錢供養三寶!」這捨,好像佛菩薩作生意、作買賣,有取有捨,這因為心裡放不下,所以説「捨如火燭後」。
「譬如刀刃,一餐美,小兒舐,有割舌患。
」假使於財色看不破、放不下,心生貪著,會產生苦果。
佛陀舉了一個譬喻:「譬如刀刃」,「蜜糖」,譬喻財色。
刀有刀口、刀背,「刃」刀口,刀口是。
譬如刀口上抹了一層蜜糖,這一點點蜜糖,吃吃,所以「一餐美」。
「小兒舐,有割舌患」,小孩子並知道這個刀刃這麼,去舔了這個蜜糖,舌頭會受傷,連命沒有了。
既然如此,什麼要舔呢?因為他無知無識,小孩子瞭解事情利害關係,告訴他這個是刀口、那個是刀背,他聽懂,知道貪著刀刃上蜜糖。
即使蜜糖只有一點點,一餐美,既不能充飢,不能飽肚皮,可是還是要去吃這個蜜糖。
吃了,馬上舌頭割傷了。
報紙上刊載,很多人只為了貪幾千塊錢,觸犯法律、要去坐牢。
這幾千塊是微不足道,但他是要貪,人總是愛佔小便宜,原因於貪心。
貪色是如此,明明知道貪色會失去名聲,要貪。
什麼呢?男女慾愛、色愛像一把火,看到對方容貌、音聲、苗條身材,心中馬上起了愛著,一念,一起,產生淫慾火,身心;如果知道節制,淫慾火燒昏了頭,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定力。
(二)
過去,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所謂「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仙人只有五種神通,沒有漏盡。
漏盡,見思二惑斷掉了、漏盡了,所以仙人漏盡。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佛陀時代,有一天佛弟子們託缽遊化,看到道路旁水溝裡有麻袋黃金。
佛阿説:「這是毒蛇,看到了嗎?」阿回答:「看到了,世尊。
確是毒蛇!」
過了,有一個路人,看到水溝裡有幾袋黃金,心想:「這下是發財了,這是天賜啊!」黃金運回去後,買田地、買房產,請工人大興土木。
鄰居、親戚朋友知道了,覺得奇怪,本來人,現在買這麼多土地,是發財了,他借錢。
這個發財人慳貪,不借。
親戚朋友惱羞成怒,去告他一狀,説這個人以前是一個光蛋,知道哪裡偷了錢財,買了很多土地,正在大興土木,請官兵來抓人。
衙門收到這個密報,派人來搜索,搜出很多蓋有皇室火印金條,皇庫財寶遭竊,路上掉了幾袋金條,這些黃金。
官府這個人抓起來,送到王宮去。
皇帝一看,人贓俱獲,錢財全部沒收,人砍頭處決。
由此可知,黃金是毒蛇。
所以,不是自己以內財物,不能要,否則招來苦果。
佛法告訴我們持守「盜戒」,這個道理。
佛言:「財色於人,人捨。
」「佛」,是釋迦牟尼佛。
佛是果位上聖者,、覺他、覺滿,達到境界,三覺,是出世間聖者,福足、慧足,是一切智慧聖人。
「財色於人」,「財」財貨,包括動產、不動產、金銀珠寶、土地房屋。
「色」男女之間愛、色愛。
「財色於人」,財色每一個人關係,我們要財與色分寸拿捏得,看得開,貪財、愛色。
對出家眾來説,要離男女之間愛、色愛,道業才能成就;於在家居士,夫妻關係之外,與其他人發生男女關係,稱為「」,所以佛制「淫戒」,戒除貪色習氣。
「人捨」,「捨」放不下,「捨」放下。
什麼要捨呢?捨起,因為而痛苦、。
所以,只要能夠捨,能破除我們慳貪;沒有了慳貪,放下了執著,心化了。
過去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時候,修一個「捨」字,佈施。
所有金銀財寶,乃至於王位、妻兒,統統可以捨掉。
捨是要放下,並要送人家,只要能夠放下,屬於捨。
話説:「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捨,是佛法説的佈施,可以分為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有捨、中捨、捨三個層次。
能夠捨,一切業障會捨得乾乾。
古德雲:「捨如火燭前,中捨如火燭旁,捨如火燭後。
」捨,所有一切統統捨得光光,能捨這念心了不可得,佈施對象也了不可得,捨財物了不可得,能俱,這捨。
捨具有智慧、光明,發菩提心人,才能夠做到。
什麼是中捨?一方面修善斷惡,二方面施恩不望報,三方面修戒、修定、修慧,修福德、修智慧,這是屬於修。
捨,世間人所求:「菩薩呀!您保佑我房子能賣掉,我發心菩薩裝金身,捐點錢供養三寶!」這捨,好像佛菩薩作生意、作買賣,有取有捨,這因為心裡放不下,所以説「捨如火燭後」。
「譬如刀刃,一餐美,小兒舐,有割舌患。
」假使於財色看不破、放不下,心生貪著,會產生苦果。
佛陀舉了一個譬喻:「譬如刀刃」,「蜜糖」,譬喻財色。
刀有刀口、刀背,「刃」刀口,刀口是。
譬如刀口上抹了一層蜜糖,這一點點蜜糖,吃吃,所以「一餐美」。
「小兒舐,有割舌患」,小孩子並知道這個刀刃這麼,去舔了這個蜜糖,舌頭會受傷,連命沒有了。
既然如此,什麼要舔呢?因為他無知無識,小孩子瞭解事情利害關係,告訴他這個是刀口、那個是刀背,他聽懂,知道貪著刀刃上蜜糖。
即使蜜糖只有一點點,一餐美,既不能充飢,不能飽肚皮,可是還是要去吃這個蜜糖。
吃了,馬上舌頭割傷了。
報紙上刊載,很多人只為了貪幾千塊錢,觸犯法律、要去坐牢。
這幾千塊是微不足道,但他是要貪,人總是愛佔小便宜,原因於貪心。
貪色是如此,明明知道貪色會失去名聲,要貪。
什麼呢?男女慾愛、色愛像一把火,看到對方容貌、音聲、苗條身材,心中馬上起了愛著,一念,一起,產生淫慾火,身心;如果知道節制,淫慾火燒昏了頭,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定力。
(二)
過去,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所謂「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仙人只有五種神通,沒有漏盡。
漏盡,見思二惑斷掉了、漏盡了,所以仙人漏盡。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過了,有一個路人,看到水溝裡有幾袋黃金,心想:「這下是發財了,這是天賜啊!」黃金運回去後,買田地、買房產,請工人大興土木。
鄰居、親戚朋友知道了,覺得奇怪,本來人,現在買這麼多土地,是發財了,他借錢。
這個發財人慳貪,不借。
親戚朋友惱羞成怒,去告他一狀,説這個人以前是一個光蛋,知道哪裡偷了錢財,買了很多土地,正在大興土木,請官兵來抓人。
衙門收到這個密報,派人來搜索,搜出很多蓋有皇室火印金條,皇庫財寶遭竊,路上掉了幾袋金條,這些黃金。
官府這個人抓起來,送到王宮去。
皇帝一看,人贓俱獲,錢財全部沒收,人砍頭處決。
由此可知,黃金是毒蛇。
所以,不是自己以內財物,不能要,否則招來苦果。
佛法告訴我們持守「盜戒」,這個道理。
佛言:「財色於人,人捨。
」「佛」,是釋迦牟尼佛。
佛是果位上聖者,、覺他、覺滿,達到境界,三覺,是出世間聖者,福足、慧足,是一切智慧聖人。
「財色於人」,「財」財貨,包括動產、不動產、金銀珠寶、土地房屋。
「色」男女之間愛、色愛。
「財色於人」,財色每一個人關係,我們要財與色分寸拿捏得,看得開,貪財、愛色。
對出家眾來説,要離男女之間愛、色愛,道業才能成就;於在家居士,夫妻關係之外,與其他人發生男女關係,稱為「」,所以佛制「淫戒」,戒除貪色習氣。
「人捨」,「捨」放不下,「捨」放下。
什麼要捨呢?捨起,因為而痛苦、。
所以,只要能夠捨,能破除我們慳貪;沒有了慳貪,放下了執著,心化了。
過去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時候,修一個「捨」字,佈施。
所有金銀財寶,乃至於王位、妻兒,統統可以捨掉。
捨是要放下,並要送人家,只要能夠放下,屬於捨。
話説:「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捨,是佛法説的佈施,可以分為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有捨、中捨、捨三個層次。
能夠捨,一切業障會捨得乾乾。
古德雲:「捨如火燭前,中捨如火燭旁,捨如火燭後。
」捨,所有一切統統捨得光光,能捨這念心了不可得,佈施對象也了不可得,捨財物了不可得,能俱,這捨。
捨具有智慧、光明,發菩提心人,才能夠做到。
什麼是中捨?一方面修善斷惡,二方面施恩不望報,三方面修戒、修定、修慧,修福德、修智慧,這是屬於修。
捨,世間人所求:「菩薩呀!您保佑我房子能賣掉,我發心菩薩裝金身,捐點錢供養三寶!」這捨,好像佛菩薩作生意、作買賣,有取有捨,這因為心裡放不下,所以説「捨如火燭後」。
「譬如刀刃,一餐美,小兒舐,有割舌患。
」假使於財色看不破、放不下,心生貪著,會產生苦果。
佛陀舉了一個譬喻:「譬如刀刃」,「蜜糖」,譬喻財色。
刀有刀口、刀背,「刃」刀口,刀口是。
譬如刀口上抹了一層蜜糖,這一點點蜜糖,吃吃,所以「一餐美」。
「小兒舐,有割舌患」,小孩子並知道這個刀刃這麼,去舔了這個蜜糖,舌頭會受傷,連命沒有了。
既然如此,什麼要舔呢?因為他無知無識,小孩子瞭解事情利害關係,告訴他這個是刀口、那個是刀背,他聽懂,知道貪著刀刃上蜜糖。
即使蜜糖只有一點點,一餐美,既不能充飢,不能飽肚皮,可是還是要去吃這個蜜糖。
吃了,馬上舌頭割傷了。
報紙上刊載,很多人只為了貪幾千塊錢,觸犯法律、要去坐牢。
這幾千塊是微不足道,但他是要貪,人總是愛佔小便宜,原因於貪心。
貪色是如此,明明知道貪色會失去名聲,要貪。
什麼呢?男女慾愛、色愛像一把火,看到對方容貌、音聲、苗條身材,心中馬上起了愛著,一念,一起,產生淫慾火,身心;如果知道節制,淫慾火燒昏了頭,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定力。
(二)
過去,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所謂「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仙人只有五種神通,沒有漏盡。
漏盡,見思二惑斷掉了、漏盡了,所以仙人漏盡。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衙門收到這個密報,派人來搜索,搜出很多蓋有皇室火印金條,皇庫財寶遭竊,路上掉了幾袋金條,這些黃金。
官府這個人抓起來,送到王宮去。
皇帝一看,人贓俱獲,錢財全部沒收,人砍頭處決。
由此可知,黃金是毒蛇。
所以,不是自己以內財物,不能要,否則招來苦果。
佛法告訴我們持守「盜戒」,這個道理。
佛言:「財色於人,人捨。
」「佛」,是釋迦牟尼佛。
佛是果位上聖者,、覺他、覺滿,達到境界,三覺,是出世間聖者,福足、慧足,是一切智慧聖人。
「財色於人」,「財」財貨,包括動產、不動產、金銀珠寶、土地房屋。
「色」男女之間愛、色愛。
「財色於人」,財色每一個人關係,我們要財與色分寸拿捏得,看得開,貪財、愛色。
對出家眾來説,要離男女之間愛、色愛,道業才能成就;於在家居士,夫妻關係之外,與其他人發生男女關係,稱為「」,所以佛制「淫戒」,戒除貪色習氣。
「人捨」,「捨」放不下,「捨」放下。
什麼要捨呢?捨起,因為而痛苦、。
所以,只要能夠捨,能破除我們慳貪;沒有了慳貪,放下了執著,心化了。
過去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時候,修一個「捨」字,佈施。
所有金銀財寶,乃至於王位、妻兒,統統可以捨掉。
捨是要放下,並要送人家,只要能夠放下,屬於捨。
話説:「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捨,是佛法説的佈施,可以分為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有捨、中捨、捨三個層次。
能夠捨,一切業障會捨得乾乾。
古德雲:「捨如火燭前,中捨如火燭旁,捨如火燭後。
」捨,所有一切統統捨得光光,能捨這念心了不可得,佈施對象也了不可得,捨財物了不可得,能俱,這捨。
捨具有智慧、光明,發菩提心人,才能夠做到。
什麼是中捨?一方面修善斷惡,二方面施恩不望報,三方面修戒、修定、修慧,修福德、修智慧,這是屬於修。
捨,世間人所求:「菩薩呀!您保佑我房子能賣掉,我發心菩薩裝金身,捐點錢供養三寶!」這捨,好像佛菩薩作生意、作買賣,有取有捨,這因為心裡放不下,所以説「捨如火燭後」。
「譬如刀刃,一餐美,小兒舐,有割舌患。
」假使於財色看不破、放不下,心生貪著,會產生苦果。
佛陀舉了一個譬喻:「譬如刀刃」,「蜜糖」,譬喻財色。
刀有刀口、刀背,「刃」刀口,刀口是。
譬如刀口上抹了一層蜜糖,這一點點蜜糖,吃吃,所以「一餐美」。
「小兒舐,有割舌患」,小孩子並知道這個刀刃這麼,去舔了這個蜜糖,舌頭會受傷,連命沒有了。
既然如此,什麼要舔呢?因為他無知無識,小孩子瞭解事情利害關係,告訴他這個是刀口、那個是刀背,他聽懂,知道貪著刀刃上蜜糖。
即使蜜糖只有一點點,一餐美,既不能充飢,不能飽肚皮,可是還是要去吃這個蜜糖。
吃了,馬上舌頭割傷了。
報紙上刊載,很多人只為了貪幾千塊錢,觸犯法律、要去坐牢。
這幾千塊是微不足道,但他是要貪,人總是愛佔小便宜,原因於貪心。
貪色是如此,明明知道貪色會失去名聲,要貪。
什麼呢?男女慾愛、色愛像一把火,看到對方容貌、音聲、苗條身材,心中馬上起了愛著,一念,一起,產生淫慾火,身心;如果知道節制,淫慾火燒昏了頭,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定力。
(二)
過去,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所謂「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仙人只有五種神通,沒有漏盡。
漏盡,見思二惑斷掉了、漏盡了,所以仙人漏盡。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延伸閱讀…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佛言:「財色於人,人捨。
」「佛」,是釋迦牟尼佛。
佛是果位上聖者,、覺他、覺滿,達到境界,三覺,是出世間聖者,福足、慧足,是一切智慧聖人。
「財色於人」,「財」財貨,包括動產、不動產、金銀珠寶、土地房屋。
「色」男女之間愛、色愛。
「財色於人」,財色每一個人關係,我們要財與色分寸拿捏得,看得開,貪財、愛色。
對出家眾來説,要離男女之間愛、色愛,道業才能成就;於在家居士,夫妻關係之外,與其他人發生男女關係,稱為「」,所以佛制「淫戒」,戒除貪色習氣。
「人捨」,「捨」放不下,「捨」放下。
什麼要捨呢?捨起,因為而痛苦、。
所以,只要能夠捨,能破除我們慳貪;沒有了慳貪,放下了執著,心化了。
過去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時候,修一個「捨」字,佈施。
所有金銀財寶,乃至於王位、妻兒,統統可以捨掉。
捨是要放下,並要送人家,只要能夠放下,屬於捨。
話説:「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捨,是佛法説的佈施,可以分為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有捨、中捨、捨三個層次。
能夠捨,一切業障會捨得乾乾。
古德雲:「捨如火燭前,中捨如火燭旁,捨如火燭後。
」捨,所有一切統統捨得光光,能捨這念心了不可得,佈施對象也了不可得,捨財物了不可得,能俱,這捨。
捨具有智慧、光明,發菩提心人,才能夠做到。
什麼是中捨?一方面修善斷惡,二方面施恩不望報,三方面修戒、修定、修慧,修福德、修智慧,這是屬於修。
捨,世間人所求:「菩薩呀!您保佑我房子能賣掉,我發心菩薩裝金身,捐點錢供養三寶!」這捨,好像佛菩薩作生意、作買賣,有取有捨,這因為心裡放不下,所以説「捨如火燭後」。
「譬如刀刃,一餐美,小兒舐,有割舌患。
」假使於財色看不破、放不下,心生貪著,會產生苦果。
佛陀舉了一個譬喻:「譬如刀刃」,「蜜糖」,譬喻財色。
刀有刀口、刀背,「刃」刀口,刀口是。
譬如刀口上抹了一層蜜糖,這一點點蜜糖,吃吃,所以「一餐美」。
「小兒舐,有割舌患」,小孩子並知道這個刀刃這麼,去舔了這個蜜糖,舌頭會受傷,連命沒有了。
既然如此,什麼要舔呢?因為他無知無識,小孩子瞭解事情利害關係,告訴他這個是刀口、那個是刀背,他聽懂,知道貪著刀刃上蜜糖。
即使蜜糖只有一點點,一餐美,既不能充飢,不能飽肚皮,可是還是要去吃這個蜜糖。
吃了,馬上舌頭割傷了。
報紙上刊載,很多人只為了貪幾千塊錢,觸犯法律、要去坐牢。
這幾千塊是微不足道,但他是要貪,人總是愛佔小便宜,原因於貪心。
貪色是如此,明明知道貪色會失去名聲,要貪。
什麼呢?男女慾愛、色愛像一把火,看到對方容貌、音聲、苗條身材,心中馬上起了愛著,一念,一起,產生淫慾火,身心;如果知道節制,淫慾火燒昏了頭,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定力。
(二)
過去,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所謂「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仙人只有五種神通,沒有漏盡。
漏盡,見思二惑斷掉了、漏盡了,所以仙人漏盡。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財色於人」,「財」財貨,包括動產、不動產、金銀珠寶、土地房屋。
「色」男女之間愛、色愛。
「財色於人」,財色每一個人關係,我們要財與色分寸拿捏得,看得開,貪財、愛色。
對出家眾來説,要離男女之間愛、色愛,道業才能成就;於在家居士,夫妻關係之外,與其他人發生男女關係,稱為「」,所以佛制「淫戒」,戒除貪色習氣。
「人捨」,「捨」放不下,「捨」放下。
什麼要捨呢?捨起,因為而痛苦、。
所以,只要能夠捨,能破除我們慳貪;沒有了慳貪,放下了執著,心化了。
過去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時候,修一個「捨」字,佈施。
所有金銀財寶,乃至於王位、妻兒,統統可以捨掉。
捨是要放下,並要送人家,只要能夠放下,屬於捨。
話説:「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捨,是佛法説的佈施,可以分為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有捨、中捨、捨三個層次。
能夠捨,一切業障會捨得乾乾。
古德雲:「捨如火燭前,中捨如火燭旁,捨如火燭後。
」捨,所有一切統統捨得光光,能捨這念心了不可得,佈施對象也了不可得,捨財物了不可得,能俱,這捨。
捨具有智慧、光明,發菩提心人,才能夠做到。
什麼是中捨?一方面修善斷惡,二方面施恩不望報,三方面修戒、修定、修慧,修福德、修智慧,這是屬於修。
捨,世間人所求:「菩薩呀!您保佑我房子能賣掉,我發心菩薩裝金身,捐點錢供養三寶!」這捨,好像佛菩薩作生意、作買賣,有取有捨,這因為心裡放不下,所以説「捨如火燭後」。
「譬如刀刃,一餐美,小兒舐,有割舌患。
」假使於財色看不破、放不下,心生貪著,會產生苦果。
佛陀舉了一個譬喻:「譬如刀刃」,「蜜糖」,譬喻財色。
刀有刀口、刀背,「刃」刀口,刀口是。
譬如刀口上抹了一層蜜糖,這一點點蜜糖,吃吃,所以「一餐美」。
「小兒舐,有割舌患」,小孩子並知道這個刀刃這麼,去舔了這個蜜糖,舌頭會受傷,連命沒有了。
既然如此,什麼要舔呢?因為他無知無識,小孩子瞭解事情利害關係,告訴他這個是刀口、那個是刀背,他聽懂,知道貪著刀刃上蜜糖。
即使蜜糖只有一點點,一餐美,既不能充飢,不能飽肚皮,可是還是要去吃這個蜜糖。
吃了,馬上舌頭割傷了。
報紙上刊載,很多人只為了貪幾千塊錢,觸犯法律、要去坐牢。
這幾千塊是微不足道,但他是要貪,人總是愛佔小便宜,原因於貪心。
貪色是如此,明明知道貪色會失去名聲,要貪。
什麼呢?男女慾愛、色愛像一把火,看到對方容貌、音聲、苗條身材,心中馬上起了愛著,一念,一起,產生淫慾火,身心;如果知道節制,淫慾火燒昏了頭,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定力。
(二)
過去,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所謂「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仙人只有五種神通,沒有漏盡。
漏盡,見思二惑斷掉了、漏盡了,所以仙人漏盡。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人捨」,「捨」放不下,「捨」放下。
什麼要捨呢?捨起,因為而痛苦、。
所以,只要能夠捨,能破除我們慳貪;沒有了慳貪,放下了執著,心化了。
過去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時候,修一個「捨」字,佈施。
所有金銀財寶,乃至於王位、妻兒,統統可以捨掉。
捨是要放下,並要送人家,只要能夠放下,屬於捨。
話説:「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捨,是佛法説的佈施,可以分為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有捨、中捨、捨三個層次。
能夠捨,一切業障會捨得乾乾。
古德雲:「捨如火燭前,中捨如火燭旁,捨如火燭後。
」捨,所有一切統統捨得光光,能捨這念心了不可得,佈施對象也了不可得,捨財物了不可得,能俱,這捨。
捨具有智慧、光明,發菩提心人,才能夠做到。
什麼是中捨?一方面修善斷惡,二方面施恩不望報,三方面修戒、修定、修慧,修福德、修智慧,這是屬於修。
捨,世間人所求:「菩薩呀!您保佑我房子能賣掉,我發心菩薩裝金身,捐點錢供養三寶!」這捨,好像佛菩薩作生意、作買賣,有取有捨,這因為心裡放不下,所以説「捨如火燭後」。
「譬如刀刃,一餐美,小兒舐,有割舌患。
」假使於財色看不破、放不下,心生貪著,會產生苦果。
佛陀舉了一個譬喻:「譬如刀刃」,「蜜糖」,譬喻財色。
刀有刀口、刀背,「刃」刀口,刀口是。
譬如刀口上抹了一層蜜糖,這一點點蜜糖,吃吃,所以「一餐美」。
「小兒舐,有割舌患」,小孩子並知道這個刀刃這麼,去舔了這個蜜糖,舌頭會受傷,連命沒有了。
既然如此,什麼要舔呢?因為他無知無識,小孩子瞭解事情利害關係,告訴他這個是刀口、那個是刀背,他聽懂,知道貪著刀刃上蜜糖。
即使蜜糖只有一點點,一餐美,既不能充飢,不能飽肚皮,可是還是要去吃這個蜜糖。
吃了,馬上舌頭割傷了。
報紙上刊載,很多人只為了貪幾千塊錢,觸犯法律、要去坐牢。
這幾千塊是微不足道,但他是要貪,人總是愛佔小便宜,原因於貪心。
貪色是如此,明明知道貪色會失去名聲,要貪。
什麼呢?男女慾愛、色愛像一把火,看到對方容貌、音聲、苗條身材,心中馬上起了愛著,一念,一起,產生淫慾火,身心;如果知道節制,淫慾火燒昏了頭,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定力。
(二)
過去,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所謂「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仙人只有五種神通,沒有漏盡。
漏盡,見思二惑斷掉了、漏盡了,所以仙人漏盡。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過去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時候,修一個「捨」字,佈施。
所有金銀財寶,乃至於王位、妻兒,統統可以捨掉。
捨是要放下,並要送人家,只要能夠放下,屬於捨。
話説:「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
」捨,是佛法説的佈施,可以分為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有捨、中捨、捨三個層次。
能夠捨,一切業障會捨得乾乾。
古德雲:「捨如火燭前,中捨如火燭旁,捨如火燭後。
」捨,所有一切統統捨得光光,能捨這念心了不可得,佈施對象也了不可得,捨財物了不可得,能俱,這捨。
捨具有智慧、光明,發菩提心人,才能夠做到。
什麼是中捨?一方面修善斷惡,二方面施恩不望報,三方面修戒、修定、修慧,修福德、修智慧,這是屬於修。
捨,世間人所求:「菩薩呀!您保佑我房子能賣掉,我發心菩薩裝金身,捐點錢供養三寶!」這捨,好像佛菩薩作生意、作買賣,有取有捨,這因為心裡放不下,所以説「捨如火燭後」。
「譬如刀刃,一餐美,小兒舐,有割舌患。
」假使於財色看不破、放不下,心生貪著,會產生苦果。
佛陀舉了一個譬喻:「譬如刀刃」,「蜜糖」,譬喻財色。
刀有刀口、刀背,「刃」刀口,刀口是。
譬如刀口上抹了一層蜜糖,這一點點蜜糖,吃吃,所以「一餐美」。
「小兒舐,有割舌患」,小孩子並知道這個刀刃這麼,去舔了這個蜜糖,舌頭會受傷,連命沒有了。
既然如此,什麼要舔呢?因為他無知無識,小孩子瞭解事情利害關係,告訴他這個是刀口、那個是刀背,他聽懂,知道貪著刀刃上蜜糖。
即使蜜糖只有一點點,一餐美,既不能充飢,不能飽肚皮,可是還是要去吃這個蜜糖。
吃了,馬上舌頭割傷了。
報紙上刊載,很多人只為了貪幾千塊錢,觸犯法律、要去坐牢。
這幾千塊是微不足道,但他是要貪,人總是愛佔小便宜,原因於貪心。
貪色是如此,明明知道貪色會失去名聲,要貪。
什麼呢?男女慾愛、色愛像一把火,看到對方容貌、音聲、苗條身材,心中馬上起了愛著,一念,一起,產生淫慾火,身心;如果知道節制,淫慾火燒昏了頭,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定力。
(二)
過去,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所謂「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仙人只有五種神通,沒有漏盡。
漏盡,見思二惑斷掉了、漏盡了,所以仙人漏盡。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古德雲:「捨如火燭前,中捨如火燭旁,捨如火燭後。
」捨,所有一切統統捨得光光,能捨這念心了不可得,佈施對象也了不可得,捨財物了不可得,能俱,這捨。
捨具有智慧、光明,發菩提心人,才能夠做到。
什麼是中捨?一方面修善斷惡,二方面施恩不望報,三方面修戒、修定、修慧,修福德、修智慧,這是屬於修。
捨,世間人所求:「菩薩呀!您保佑我房子能賣掉,我發心菩薩裝金身,捐點錢供養三寶!」這捨,好像佛菩薩作生意、作買賣,有取有捨,這因為心裡放不下,所以説「捨如火燭後」。
「譬如刀刃,一餐美,小兒舐,有割舌患。
」假使於財色看不破、放不下,心生貪著,會產生苦果。
佛陀舉了一個譬喻:「譬如刀刃」,「蜜糖」,譬喻財色。
刀有刀口、刀背,「刃」刀口,刀口是。
譬如刀口上抹了一層蜜糖,這一點點蜜糖,吃吃,所以「一餐美」。
「小兒舐,有割舌患」,小孩子並知道這個刀刃這麼,去舔了這個蜜糖,舌頭會受傷,連命沒有了。
既然如此,什麼要舔呢?因為他無知無識,小孩子瞭解事情利害關係,告訴他這個是刀口、那個是刀背,他聽懂,知道貪著刀刃上蜜糖。
即使蜜糖只有一點點,一餐美,既不能充飢,不能飽肚皮,可是還是要去吃這個蜜糖。
吃了,馬上舌頭割傷了。
報紙上刊載,很多人只為了貪幾千塊錢,觸犯法律、要去坐牢。
這幾千塊是微不足道,但他是要貪,人總是愛佔小便宜,原因於貪心。
貪色是如此,明明知道貪色會失去名聲,要貪。
什麼呢?男女慾愛、色愛像一把火,看到對方容貌、音聲、苗條身材,心中馬上起了愛著,一念,一起,產生淫慾火,身心;如果知道節制,淫慾火燒昏了頭,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定力。
(二)
過去,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所謂「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仙人只有五種神通,沒有漏盡。
漏盡,見思二惑斷掉了、漏盡了,所以仙人漏盡。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延伸閱讀…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什麼是中捨?一方面修善斷惡,二方面施恩不望報,三方面修戒、修定、修慧,修福德、修智慧,這是屬於修。
捨,世間人所求:「菩薩呀!您保佑我房子能賣掉,我發心菩薩裝金身,捐點錢供養三寶!」這捨,好像佛菩薩作生意、作買賣,有取有捨,這因為心裡放不下,所以説「捨如火燭後」。
「譬如刀刃,一餐美,小兒舐,有割舌患。
」假使於財色看不破、放不下,心生貪著,會產生苦果。
佛陀舉了一個譬喻:「譬如刀刃」,「蜜糖」,譬喻財色。
刀有刀口、刀背,「刃」刀口,刀口是。
譬如刀口上抹了一層蜜糖,這一點點蜜糖,吃吃,所以「一餐美」。
「小兒舐,有割舌患」,小孩子並知道這個刀刃這麼,去舔了這個蜜糖,舌頭會受傷,連命沒有了。
既然如此,什麼要舔呢?因為他無知無識,小孩子瞭解事情利害關係,告訴他這個是刀口、那個是刀背,他聽懂,知道貪著刀刃上蜜糖。
即使蜜糖只有一點點,一餐美,既不能充飢,不能飽肚皮,可是還是要去吃這個蜜糖。
吃了,馬上舌頭割傷了。
報紙上刊載,很多人只為了貪幾千塊錢,觸犯法律、要去坐牢。
這幾千塊是微不足道,但他是要貪,人總是愛佔小便宜,原因於貪心。
貪色是如此,明明知道貪色會失去名聲,要貪。
什麼呢?男女慾愛、色愛像一把火,看到對方容貌、音聲、苗條身材,心中馬上起了愛著,一念,一起,產生淫慾火,身心;如果知道節制,淫慾火燒昏了頭,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定力。
(二)
過去,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所謂「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仙人只有五種神通,沒有漏盡。
漏盡,見思二惑斷掉了、漏盡了,所以仙人漏盡。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譬如刀刃,一餐美,小兒舐,有割舌患。
」假使於財色看不破、放不下,心生貪著,會產生苦果。
佛陀舉了一個譬喻:「譬如刀刃」,「蜜糖」,譬喻財色。
刀有刀口、刀背,「刃」刀口,刀口是。
譬如刀口上抹了一層蜜糖,這一點點蜜糖,吃吃,所以「一餐美」。
「小兒舐,有割舌患」,小孩子並知道這個刀刃這麼,去舔了這個蜜糖,舌頭會受傷,連命沒有了。
既然如此,什麼要舔呢?因為他無知無識,小孩子瞭解事情利害關係,告訴他這個是刀口、那個是刀背,他聽懂,知道貪著刀刃上蜜糖。
即使蜜糖只有一點點,一餐美,既不能充飢,不能飽肚皮,可是還是要去吃這個蜜糖。
吃了,馬上舌頭割傷了。
報紙上刊載,很多人只為了貪幾千塊錢,觸犯法律、要去坐牢。
這幾千塊是微不足道,但他是要貪,人總是愛佔小便宜,原因於貪心。
貪色是如此,明明知道貪色會失去名聲,要貪。
什麼呢?男女慾愛、色愛像一把火,看到對方容貌、音聲、苗條身材,心中馬上起了愛著,一念,一起,產生淫慾火,身心;如果知道節制,淫慾火燒昏了頭,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定力。
(二)
過去,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所謂「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仙人只有五種神通,沒有漏盡。
漏盡,見思二惑斷掉了、漏盡了,所以仙人漏盡。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小兒舐,有割舌患」,小孩子並知道這個刀刃這麼,去舔了這個蜜糖,舌頭會受傷,連命沒有了。
既然如此,什麼要舔呢?因為他無知無識,小孩子瞭解事情利害關係,告訴他這個是刀口、那個是刀背,他聽懂,知道貪著刀刃上蜜糖。
即使蜜糖只有一點點,一餐美,既不能充飢,不能飽肚皮,可是還是要去吃這個蜜糖。
吃了,馬上舌頭割傷了。
報紙上刊載,很多人只為了貪幾千塊錢,觸犯法律、要去坐牢。
這幾千塊是微不足道,但他是要貪,人總是愛佔小便宜,原因於貪心。
貪色是如此,明明知道貪色會失去名聲,要貪。
什麼呢?男女慾愛、色愛像一把火,看到對方容貌、音聲、苗條身材,心中馬上起了愛著,一念,一起,產生淫慾火,身心;如果知道節制,淫慾火燒昏了頭,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定力。
(二)
過去,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所謂「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仙人只有五種神通,沒有漏盡。
漏盡,見思二惑斷掉了、漏盡了,所以仙人漏盡。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報紙上刊載,很多人只為了貪幾千塊錢,觸犯法律、要去坐牢。
這幾千塊是微不足道,但他是要貪,人總是愛佔小便宜,原因於貪心。
貪色是如此,明明知道貪色會失去名聲,要貪。
什麼呢?男女慾愛、色愛像一把火,看到對方容貌、音聲、苗條身材,心中馬上起了愛著,一念,一起,產生淫慾火,身心;如果知道節制,淫慾火燒昏了頭,失去了理智、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定力。
(二)
過去,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所謂「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仙人只有五種神通,沒有漏盡。
漏盡,見思二惑斷掉了、漏盡了,所以仙人漏盡。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過去,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修四禪八定,定力啟發五種神通。
所謂「五通仙人,六通羅漢」,仙人只有五種神通,沒有漏盡。
漏盡,見思二惑斷掉了、漏盡了,所以仙人漏盡。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鬱頭藍弗仙人有五種神通,其中之一是,可以天上飛,當時印度人尊敬他,供養他。
皇妃知道他證到仙人果位,請他到宮中應供,所以仙人山上飛下來,到皇宮裡面受皇帝和皇妃供養。
有一天,皇妃頂禮仙人時候,手觸摸仙人腳。
仙人皇妃一摸,心中,定散掉了。
神通是禪定產生,定力一散,飛起來了。
只要起一念,馬上退失了禪定。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所以,修行學佛,第一要持戒,男女之間要有分寸,要保持距離,儒家説:「男女授受不親。
」避免男女之間有行為,所以要保持距離、保持正念。
舉例來説,女眾幫男眾倒水,將茶杯放在桌上,不要遞給方;男眾看到女眾,要反觀,兩眼內視,不要攀緣外境。
假使沒辦法避免,保持正念,心當中不能產生愛、色愛,時時定慧,這樣沒有過失。
眾生心是中,有時自己產生了愛著而自知,反而覺得奇怪:「什麼我會愛她呀?可能我們前世有緣。
」其奇怪,完全是自己妄想。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鬱頭藍弗仙人因為產生了染心,一下子失去了神通,覺得懊惱、後悔。
回到山上,打坐修定。
但這時坐下來,心不了了,聽到麻雀叫,覺得心煩意亂,覺得這個麻雀討厭,於是離開山林,想找一個沒有麻雀地方打坐。
仙人恆河邊上找了一塊石頭,準備打坐。
一坐下來,聽到河裡魚跳來跳去聲音,還是討厭。
仙人發了一個願:「來有機會,我要這些雀鳥和魚殺絕!」這個惡願植入八識田中了。
後來,仙人山谷裡打坐,證到四禪八定,生到想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
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一過,定散掉了,業障現前,又要受輪迴,仙人投生飛天狐。
因為過去有神通,有餘報,所以牠會飛;因為過去發了願,要將魚和雀鳥殺絕,所以投生飛天狐後,專門吃雀鳥和抓魚。
只是一念之差,有這種惡果。
如果貪財、貪色,執著捨,果報。
所以佛説:「一餐美」,貪這麼一點點處,不但一點處沒有,帶來禍害。
一個人一天吃三餐,吃多了反而弄身體;即使住七寶宮殿,晚上睡覺是只有一個榻榻米大小牀,這個道理想,有什麼值得呢?看破了以後,才能捨、才能放得下。
放得下,會因為貪著刀口上一點點蜜糖而喪身失命。
出家比丘要看破,要捨去自己執著。
戒律規定「三衣瓦缽」,出家眾隨身之物,只有三衣和瓦缽、佛像、錫杖、香爐,有一些法器,除此之外,其他不要。
印度是熱帶氣候,三衣足夠了;中國,三衣不足以抵抗天氣,所以因地制宜,隨著時節因緣,中國出家眾不只三衣,是不要貪著。
佛法有大乘、有小乘。
從小乘佛法觀點,貪財、貪色毛病,是我們執著和習慣,現捨求真,要捨離。
譬如有人病得,要隔離一段時間;像戒煙、戒毒一樣。
錢財產生了,中了財毒;色產生了,中了色毒。
所以,想要治好心當中病,財色捨掉、佈施掉,等到有了功夫、有了智慧,於財貪愛了,能掌握、善用錢財,錢財運用地方,做善事、作功德、辦道場、印經書。
小乘戒要破相、破執著,大乘戒則是運用色、聲、香、味、觸、法來作種種佛事。
例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眾生看到佛陀莊嚴,馬上起了心,這個色相不是事。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説法音聲流利,能奉行。
有些人聽到出家僧眾梵唄,、很,就化。
一件事情,於觀唸轉變,世間法變成了佛法,這是屬於大乘境界。
想要學習大乘,瞭解,過去中了財色毒,現在應該要放下、要看破、要捨離。
這一章目的,告訴我們要捨。
身、心俱捨,是這念心不要貪著。
如果起了貪財愛色心,會招來苦果。
歷史上貪財愛色而傾家蕩產、亡國例子,不勝枚舉。
晉朝石崇,可敵國,家裡和王宮比起來不相上下。
石崇有一天河邊遇到一個老人。
老人告訴他:「我現在請你幫一個忙,如果你能夠救我,我讓你發財。
」石崇説:「問題,只要我幫得上忙,救您性命。
」
老人説:「我不是人類,而是龍王。
我現在老了,龍王想登位,要奪我命。
明天,你前面大河中,會看到一條小魚追一條大魚,這條大魚我。
所以,如果你能小魚射死,我能保住一條命。
事成後,我讓你發財。
」
第二天,石崇看到一條大魚小魚追逐,石崇小魚射死了。
老龍現身告訴他:「龍宮裡有很多寶物,你要什麼有什麼。
」這麼,石崇發大財了,龍宮裡珍寶當中,是珊瑚。
歷史上記載,石崇和皇帝舅舅比富,誰擁有珊瑚貴。
皇帝舅舅不過,嫉妒石崇有這麼多財寶和美女,慫恿皇帝安他一個罪名,他殺死了。
修行人假使於財與色,看不破、放不下,道業有所成就。
於過去執著,要想成就自己道業,用功,禪修、誦念、禮懺、觀心、修觀……來對治這些。
中台山「六和敬」僧團綱領,利和同,讓大家修行沒有後顧之憂,然而面對色愛,靠大眾自己覺察、返照,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所以,財色招苦,如果自己戒掉、看不破、放不下,會招來很多苦果。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