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車牌格式多樣化,從傳統的藍白底色車牌到新式的數位車牌,每一種車牌格式都代表著不同的意義。這些車牌格式不僅用於識別車輛,也是交通安全和車牌管理的關鍵元素。在這個資訊中心,我們將探討台灣車牌格式的歷史沿革、設計理念以及未來的趨勢。
交通部新式車牌的特色與規則
車輛類型 | 號牌種類 | 備註 |
---|---|---|
汽車 | 19種 | – |
摩托車 | 10種 | – |
電瓶車 | – | 2018年新增 |
特種車輛 | – | 包括消防車、救護車等 |
截至2021年底,所有車輛類型的登記總數為2,259.7萬輛,其中汽車833萬輛,摩托車1,426.7萬輛。每百人機動車輛數為96.7輛,其中汽車35.6輛,摩托車61.1輛。


以上內容根據原始文章改寫,並進行了大量用字修改。原文中包含的圖片因版權問題已移除。
「電動車牌新裝備,路面上的一道綠色風景線」
(原文章內容改寫)
在這個追求環保的時代,電動車漸漸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為了更好地識別和管理這些環保車輛,政府推出了專屬的電動車車牌。然而,最初的設計由於美觀問題,引發了電動車主的不滿。最終,政府做出了調整,採用了全白底色加上「E」開頭的字母,以此作為電動車的標誌。這樣的車牌上,「電動車」三個中文字樣格外顯眼,成為了道路上的一道綠色風景線。
中華民國的車輛號牌依照《公路法》、《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等交通法規進行發放和管理。所有在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輛,包括汽車和摩托車,都必須懸掛號牌並登記車籍。主要管理機構為交通部公路局。
車輛類型 號牌種類 備註 汽車 19種 – 摩托車 10種 – 電瓶車 – 2018年新增 特種車輛 – 包括消防車、救護車等 截至2021年底,所有車輛類型的登記總數為2,259.7萬輛,其中汽車833萬輛,摩托車1,426.7萬輛。每百人機動車輛數為96.7輛,其中汽車35.6輛,摩托車61.1輛。
自2018年初起,普通號牌分為29種,包括汽車19種和摩托車10種。
![]()
特殊號牌有臨時號牌、測試車輛號牌、外交使節車輛號牌(未實際製作)、農用機械號牌和動力機械號牌等。
時期 特點 1919年 台北州制定「台北州自動車取締規則」,強制車輛登記。 1921年1月 所有汽車必須懸掛官方號牌才能上路。 1946年4 – 5月 全台進行大規模車籍調查,發行「新式號牌」,即「國台字臨時號牌」。 1947年2月 推出第二版號牌,即「國字通用號牌」,允許跨省通行。 1949年 – 1976年:戰後車牌的變革
1949年,為了區分與共產黨車輛,車牌制度再次改版,沿用原始編碼設計,但不再納入大陸地區。這一代號牌使用長達26年,至2018年才被七代車牌取代。
![]()
![]()
延伸閲讀…
不説不知道説了嚇一跳!這些車牌小秘密你都知道? – 8891汽車
台灣車輛牌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灣車牌的演進
1919 – 1945年:車牌制度的早期發展
從1919年台北州引進車輛登記制度開始,台灣逐漸建立起車牌管理制度。1920年,各州開始實施車籍登記,至今已發行過八代車牌,最近二十年則趨向細分車種管理。目前流通的是第七代(1992式)和第八代(2012式),而1992年前的車牌已於1995至1997年間全數報廢。以下是台灣車牌的全體演進:
時期 | 特點 |
---|---|
1919年 | 台北州制定「台北州自動車取締規則」,強制車輛登記。 |
1921年1月 | 所有汽車必須懸掛官方號牌才能上路。 |
1946年4 – 5月 | 全台進行大規模車籍調查,發行「新式號牌」,即「國台字臨時號牌」。 |
1947年2月 | 推出第二版號牌,即「國字通用號牌」,允許跨省通行。 |
1949年 – 1976年:戰後車牌的變革
1949年,為了區分與共產黨車輛,車牌制度再次改版,沿用原始編碼設計,但不再納入大陸地區。這一代號牌使用長達26年,至2018年才被七代車牌取代。
延伸閲讀…
號牌型式及編碼規則表
新式號牌及「車牌不分車種一車一號」新編碼方式 …
1977年 – 1992年:車牌制度的細水長流
由於車輛總量增長,車牌設計再次更新,以實際領土作為編碼參考,自用小型車車牌統一為白底黑字格式。
19
新式號牌發放與變革
- 1978年後,第四代號牌因期滿不再使用,改為六碼數字編碼,比原計劃增加了一倍以上的編碼空間。然而,由於汽車和摩托車數量增長,1982年自用小型車和重型機車不得不採用第二版編碼,將分隔碼移到右邊。此外,此代號牌取消了定期更換號牌的制度,允許使用至編碼耗盡為止。
- 為了應對編碼短缺的問題,五代號牌增加了編碼長度,並提前發放給大型車車主。在設計上,新增了上綴,用來區分監理所的管轄地區,包括台北市、高雄市、台北所、新竹所、台中所、嘉義所、高雄所和金門所。連江縣雖然在1989年設立了監理所,但當地發放的六代號牌上未印上綴。
- 1990年中,機車即將耗盡七碼編碼,加上監理系統電子化引起的重號問題,政府於次年開始發放新式號牌,同步供所有車種新領使用。新式號牌捨棄了上綴,改用管轄屬地標示,包括台北市、台灣省、金門縣、連江縣和高雄市。版長從340mm縮短至320mm,字寬增加至45mm,提高了遠處辨識的便利性。
新式號牌的特點與變革
上綴與管轄地區 | 號牌長度與字寬 |
---|---|
五代號牌增加了上綴,用來區分監理所管轄地區
台灣與墨西哥汽車號碼編碼系統比較台灣和墨西哥在汽車號碼編碼系統上有一個共同點,即全國統一編碼。這意味着在台灣,例如台北市轄區的AB-EZ段號碼,不能在高雄市或其他地區重複使用。同樣,墨西哥的號碼系統也是全國統一的,不會在不同的行政區域中重複。這避免了號碼混淆和監理業務的複雜性。相比之下,美國採用全分區編碼,例如001-AAA可以在多個州同時使用,車主需要從號牌底圖和註記來確認其所在範圍。台灣和墨西哥的這種編碼方式被認為更高效,因為它簡化了監理業務,確保了號碼的唯一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