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年」標記在50-100字的引言中出現兩次
「辛灝年(1947年11月2日—),本名高爾品,籍貫安徽巢縣,出生於南京,現居美國。原為作家,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青聯副主席。1994年赴美國,專研中國近現代史,更名『辛灝年』,諧音『辛亥年』。」


辛灝年,原名高爾品,1947年11月2日誕生於南京,籍貫安徽巢縣。早年於勞改農場見到父親高錫福,父親被劃為右派。1964年,考取蕪湖第一中學。全班39人中,僅辛灝年及一地主之子“成分”不佳,其他人均需寫“思想彙報”。1966年,目睹彭湃之母被紅衞兵打傷。畢業後,於蕪湖農村插隊落户。1968年,通過蕪湖市代課教師考試,任環城西路小學之數學兼體育教師。1976年起發表長篇小説,後任中學老師、教育局幹部及縣文化局創作員。1980年,赴中央文學講習所學習。
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並任安徽省文聯專業作家。1983年,當選全國青聯委員,開始研究晚清歷史與辛亥革命。1984年,在中國大陸文化部之作家協會會議上,辛灝年拒絕為中共宣傳政策服務,繼而拒絕前往中央農村研究室工作。此後,撰寫長篇小説《八十年代紀事》三部曲,諷喻當時的經濟現狀及貧富分化。
1985年,中共對台灣的統戰策略改變,辛灝年深受影響,開始研究國民黨抗戰歷史。1987年,完成《八十年代紀事》三部曲之第三部,肯定辛亥革命,反對毛澤東對辛亥革命的評價。1986年,於武漢大學中文系作家班進修兩年。
1988年,當選安徽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委。1989年,面對學生的請願,辛灝年選擇不參與,但六四天安門事件當日,他在合肥領導了多達七次的遊行,並決心撰寫一部真實的中國現代史。1994年,辛灝年赴美,專研中國近現代史,更名“辛灝年”,寓意“辛亥年”。1999年,出版代表作《誰是新中國》,並於各地巡迴講演。他是旅美學者中民國派的代表人物,主張三民主義及中華民國光復大陸,並參與創建大中華民國光復會。
辛灝年的著作與觀點
辛灝年的著作主要包括《誰是新中國》以及《八十年代紀事》三部曲。他在歷史研究中持有一種批判的態度,對中共的宣傳政策持保留意見,並對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予以肯定。他主張中華民國光復大陸,推崇三民主義,並以此為基礎對中國近現代歷史進行分析。
2021年對許多人來説是一個辛苦的一年。疫情肆虐,全球各地的生活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面對這種困境,我們必須努力去適應和克服。
在辛年中,人們被迫學會遠距工作。辦公室的門關閉了,工作室的燈光變得昏暗。我們與同事之間的交流只能透過視訊和電話進行,缺乏了面對面的互動和合作。這種改變讓許多人感到不適應,但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新的方式來適應這種工作模式。
此外,在辛年中,很多人也面臨著經濟上的困難。大量的企業倒閉,失業率攀升。很多人的存款減少,無法支付日常開支。這種壓力讓人們感到焦慮和無助。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仍然看到了許多人彼此幫助。有人成立了食物銀行,提供免費食物給那些需要的人。有人捐款給慈善機構,支持那些受困境影響最大的人們。這些善舉彰顯了人性的光輝,讓我們看到了在辛年中的温暖和希望。
辛年不僅是對個人的挑戰,也是對整個社會的考驗。政府和組織被迫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必須制定應對疫情的措施。醫護人員奮不顧身地工作,照顧患者的健康和安全。科學家加班加點地進行疫苗研發,希望能盡早結束這場疫情。這些努力和付出值得我們敬佩和感激。
辛年還是一個讓我們反思和成長的機會。在這一年中,我們可能和自己相處更多,思考生活的意義和方向。我們學會了更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感恩每一天的平安和健康。我們也體驗到了改變的力量,學會了適應和創新。辛年成為我們成長的一部分,塑造了我們更堅強和有韌性的個性。
在辛年結束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這一年的辛酸和努力。我們是如何面對挑戰、克服困難,並從中學到了什麼。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感到驕傲,因為我們在辛年中成長了,變得更好、更堅強。讓我們帶著對未來的希望和勇氣,迎接下一個挑戰。
結語
2021年是一個辛苦卻充滿希望的一年。在辛年中,我們經歷了許多挑戰,但也獲得了許多成長和收獲。無論是透過遠距工作、經濟困難還是社會的努力,我們都展現了堅韌和能力。辛年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反思和警醒,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希望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