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老黃曆、萬年曆,大家都不會陌生,尤其是家中年長的長輩,都會備上一本萬年曆,但凡有重要的事情需要決策,都會去翻閲查看、選選日子。”看黃曆選日子”在傳統的易學文化中,被稱作擇日。擇日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相當成熟,當時《日書》中所記占候時日宜忌的內容,不僅涉及嫁娶、出行等日常行事,亦牽涉攻伐、出兵等軍國大事。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皇曆是現存於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珍藏的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本皇曆、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本皇曆。
但現代如果只看黃曆上的忌、宜事項,並不算是“看懂了”黃曆。因為黃曆對於天下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內容,並沒有區別,而且黃曆上也有許多專業術語難以理解。想要瞭解、學習通書是什麼,就必須深入研究這個領域。
黃曆擇日文化與通書的應用


自古以來,人們就習慣於通過查閲黃曆來選定吉日良辰。這種做法不僅在民間家庭生活中普遍存在,就連軍國大事也會參考黃曆上的宜忌。黃曆擇日術在秦漢時期已經相當完善,當時的《日書》中已有詳細的占候時日宜忌內容。現存最早的可追溯到唐代,如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和中和二年(公元882年)的皇曆版本,這些都被珍藏在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
然而,僅憑黃曆上的忌、宜事項並不足以深入瞭解擇日的精髓。黃曆對所有人都是通用的,且含有很多專業術語,不易理解。因此,若要真正掌握擇日術,我們需要對黃曆有更深刻的認識。
黃曆是古代由朝廷欽天監編制和發布的曆書,用於查詢曆法、節氣和每天的宜忌事項。因為是皇帝指派、朝廷編寫,故稱為皇曆。隨着辛亥革命後帝制的廢除,皇曆改名為黃曆。
通書,又稱通勝,是指涵蓋了擇日通用知識的書籍。它們提供了公曆、農曆以及干支歷的信息,以及二十四節氣的細節。普通的百姓可以直接在書中找到當日的宜忌事項;而對於專業人士來説,通書還包含了九星、十二值星、二十八宿、吉神凶煞等數據,以及修造和嫁娶日課的示例。通書的內容豐富且系統化。
由於編寫者的側重點不同,通書有兩類。一類是每年更新的曆書,稱為通勝,方便日常生活中查詢特定年份的宜忌事項。另一類是長期有效的通書,如鰲頭通書、象吉通書等,這些書籍可以推算任意年份和日子的吉神凶煞,但需要有一定的擇日知識才能正確應用。
通書類型 |
特點 |
通勝(年度曆書) |
方便查閲特定年份的宜忌事項 |
鰲頭通書、象吉通書等(長期有效通書) |
可推算任意年份和日子的吉神凶煞,需具備擇日知識 |
總之,黃曆擇日和通書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們不僅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指南,也反映了古代天文曆法的高超技術。
通書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文書形式,在政治、行政及宣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種文件的核心目的是傳達國家和統治者的重要信息,通常涉及政策、命令及公告等方面。它被廣泛用於各個層面的政府機構和組織中。
通書的傳達方式通常是以文字形式,由當局的官員進行作出且簽署。它們可以直接派發給相關機構或者通過公告的方式發布給整個社會。通書內容往往具有相當的權威性,需要被廣泛遵從。
通書的特點
通書的特點之一是其正式性。由於通書往往表達重大政策和統治者的意志,因此內容十分嚴謹和正式。它們通常採用正式的語言和格式,以保證信息的準確且清晰地傳達。
另一個特點是通書的權威性。通書的發布與執行經常需要特定的程序和配套法令。因此,它們不僅具有法律效力,而且要求由當地政府機關嚴格執行和敬仰遵守。這種權威性還體現在通書給予特定羣體的行動指令,以確保各方都能夠遵守其中內容規定的要求。
通書的意義
通書在中國古代的政治和行政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們作為政策傳遞的主要渠道,確保了當時政府對外部組織或個人進行指導和控制的有效手段。
通書也是當時評論和研究政策的重要參考,因為它們詳細説明瞭統治者的主張和理念。它們提供了對當時政府政策定位的獨特的洞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國政治的樣貌。
延伸閲讀…
通書
閭山派- 農民曆
總結而言,通書是透過正式、權威的方式傳達政府政策、命令及公告的文獻形式。這種形式在古代中國的政治體系中起著關鍵作用,是對當時政府與統治者指示的重要紀錄。我希望這段文字能夠為您提供有關通書的基本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