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 | 內容 |
---|---|
重陽節時俗 | 登高 佩戴茱萸 與親人團聚 |
正值菊花綻放季節 | 菊花象徵著重陽節(王維兄弟故事), 吳茱萸象徵著重陽節(藥用避邪) |
何謂茱萸 | 古代:吳茱萸、山茱萸、食茱萸(椿葉花椒) |
現代 | 吳茱萸:芸香科植物(吳茱萸) |
食茱萸 | 芸香科另一種植物(椿葉花椒),枝葉和果實有濃烈氣味 |
山茱萸 | 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枝葉和果實沒有氣味 |
馬王堆醫書「朱臾」 | 認為馬王堆醫書中的「朱臾」是指吳茱萸,而食茱萸(椿葉花椒)是吳茱萸最早的別稱,兩者的本字是「朱」,代表有刺之木。 |
重陽節佩戴茱萸 | 西晉《風土記》:俗尚九月九日謂上九,茱萸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雲闢惡氣而御初寒。 |
佩戴的茱萸 | 推測為吳茱萸,而非山茱萸或食茱萸(椿葉花椒)。紫紅色果實,氣味濃烈,可驅邪。 |
遍差茱萸少一人意思
遍差茱萸少一人,出自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詩中描寫了清明節郊遊尋春時,朋友們相聚,卻少了一位故人。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故人的思念和感傷。


詩文欣賞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字句解析
字句 | 注釋 |
---|---|
清明 | 清明節,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4月4日或5日,此時天氣和暖,萬物復甦。 |
路上行人欲斷魂 | 因春雨綿綿、道路泥濘,讓行人感到疲倦和傷感。 |
借問 | 請問。 |
酒家 | 賣酒的店家。 |
何處有 | 在哪裡。 |
牧童 | 放牧牛羊的孩子。 |
遙指 | 遠遠地指示。 |
杏花村 | 盛開杏花的村莊。 |
表達手法
這首詩運用以下手法表達感情:
手法 | 作用 |
---|---|
比喻 | 「路上行人欲斷魂」將行人的疲憊感比喻為靈魂將要出竅,強調春雨的悽清。 |
借景抒情 | 描寫清明節春雨綿綿、道路泥濘的景象,烘托出詩人的愁緒。 |
對比 | 詩中「牧童遙指杏花村」與「路上行人欲斷魂」形成對比,凸顯遊人與故人的不同境遇。 |
主題思想
《清明》這首詩的主題思想是表達詩人對故人的思念和感傷。面對著春光,詩人卻感到孤單和惆悵,因為少了一位曾經相伴的好友。詩中表達了遊子在異鄉春節時對故友與故鄉的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