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精義」一書於台灣出版,是1969年所出的《道德經注釋》改稱而來。書中將黃熙源先生的注釋稱為「黃注」,評價其言玄機,字字精義,以至將書名改為「精義」,力求普渡世人。歷代注釋《道德經》者數百家,該書收錄了其中亦有五家的解本,以豐富讀者對於《道德經》的理解。


道德經精義
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德經》被譽為道教最經典的文本之一,歷代以來吸引了無數學者的注釋和研究。黃元吉先生的《道德經精義》正是其中一部重要的解注著作。本文將簡要介紹黃注本的特點及其在《道德經》研究中的地位。
黃元吉注本的特點
黃元吉注本以常道與丹道並重,既論世法,也談丹法。其注釋精深,文理周密,能將儒家的修齊治平之道與道家的仙道養生之術融會貫通,且能從世間法引導至出世間法,對於士人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具有深遠的教化意義。黃注本不僅是《道德經》解注中的上乘之作,亦是丹道經典中難得一見的直指玄機之書。
黃注本在《道德經》研究中的地位
黃元吉先生的《道德經精義》被視為清代道家學説的重要文獻,對於後人理解《道德經》的深刻內涵有很大幫助。該書不僅在道家學圈中得到廣泛傳播,也被儒家學者所推崇,是學道之人必修的經典之一。黃注本的價值在於其對《道德經》的精闢解讀和實踐指導,為後人提供了一條修聖修仙的明確道路。
黃元吉先生的《道德經精義》,由於其深邃的學理和純正的道風,成為後世研究《道德經》的重要參考資料。無論是從學理上還是實修上,黃注本都為學道者打開了一扇通向智慧和覺悟的大門。
道德經精義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所著《道德經》的核心觀點。它關注人類的道德行為和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並提供了指導人們追求和諧和平的智慧。
道德經精義強調道的概念,並將其視為宇宙和人類行為的根本原則。道是無名無形的,超越言語和概念的存在。它是形而上的、不可名狀的本原,它的運作卻能貫穿宇宙萬物並讓萬物有序運行。
道德經精義將人類的道德行為視為與道相應的行動,強調無為而治,即以不強行的方式順應自然的運行。人應該學會放棄私慾和執著,適時放鬆自己,不貪圖功名利祿,不爭權鬥利,以達到內外和諧的境界。
道德經精義的重要性
道德經精義對當代社會仍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無論是在個人培養還是社會治理上,都需要理解和應用道德經精義所倡導的智慧。
在個人培養方面,道德經精義提醒人們要堅持無為而治的原則,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達到內心平靜並與外界和諧共處。這對於個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響。
在社會治理方面,道德經精義強調政府應該採取謙虛和寬容的態度,以求達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它提倡義務性的領導,而不是強制性的統治,著重於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和相互合作。
總之,道德經精義是一種智慧的寶庫,它提供了一種追求和諧和平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對個人還是社會,理解和應用道德經精義都能夠為我們帶來積極的改變和影響。
延伸閲讀…
道德經精義(4-1)
道德經講義 – 道教文化中心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