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拿香手勢】道教拿香手勢:三要點提高與神的溝通 | 神聖的拜香方法

【道教拿香手勢】道教拿香手勢:三要點提高與神的溝通 | 神聖的拜香方法

「道教拿香手勢」在拜佛與拜道教神時有明顯差異。道德經中有記載,君子貴左而用兵貴右。佛教雙手合十,道教則是左手包右手的拱手禮,也稱抱拳禮。抱拳禮有兩種,儒家禮儀是兩手相抱在胸前,道教則負陰抱陽,藴含五行,並掐子午訣,外呈太極圖。不論是佛教還是道教,在燒香時都以左手持香,因為右手被認為不潔。若前往寺廟或道觀,拜神佛時要留意手勢,左手包著右手持香。」

如何行拱手禮

在華夏文化中,拱手禮是一種表達敬意的傳統禮儀。根據《道德經》的記載,君子崇尚左,用兵則崇尚右,而香則是象徵不祥之物。因此,在佛教中,拜佛時採用雙手合十的姿勢;在道教中,拜神則採用左手包右手的拱手禮。拱手禮,又稱抱拳禮,分為兩種:一種是儒家禮儀,兩手相抱舉在胸前,身體直立而不俯躬;另一種是道教的特殊禮儀,左手包右手,負陰抱陽,內掐子午訣,外呈太極圖形。但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在上香時都遵循左手持香的規則,因為兩教均認為右手不潔。這也意味著,在拜神時,應該注意左右手的手勢。

上香的忌諱與禮儀

儘管有人主張拜神時心誠則靈,不必過於拘泥於形式和禁忌,但作為一種傳統的社交禮節,瞭解一些上香的忌諱是必要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天地日月的山川萬物持有敬畏之心,相信它們都由神祇掌管。因此,道教在禮儀上繼承了我國古代的傳統,使用抱拳禮,即右手握實拳,左手抱住或遮住右拳,兩手相抱。而拱手禮與抱拳禮略有不同,它不要求握實拳,而是將雙手自然地微屈成拱形向對方施禮。在歷經風雨和雷電的洗禮後,人們對大自然產生敬畏,相信神祇的存在。

道教拿香手勢 Play

作揖禮的四種手勢

作揖是中國傳統的社交禮節,從西周時期就開始流行。作揖時的手勢有講究,不同的手勢可能代表不同的意思。以下是四種常見的作揖手勢:

  1. 普通作揖:雙手抱拳,舉至胸前,自然垂下。
  2. 拱手禮:雙手合十,手心朝內,高舉過頭。
  3. 抱拳禮:左手握拳,右手拇指插入左手拳內,握住左手大拇指。
  4. 插手禮:雙手插腰,表示自信或放鬆。

在道教中,抱拳禮被視為一種特殊的禮儀,承襲了中國古代的鬼神崇拜觀念,並融入了道家的思想。東漢末年,道教的組織形式逐漸成形,如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如今,道教已有1800年的歷史,成為中國本土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教拿香手勢

在漢地,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都強調在上香時使用左手持香的規則。這不僅是對神祇的尊敬,也是對傳統禮儀的遵循。同時,在學習和實踐這些傳統禮儀的過程中,我們也在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精緻與內涵。

當道教信徒在參拜神明或神靈時,常會使用特定的手勢,這就是所謂的「道教拿香手勢」。

道教拿香手勢是一種示禮的舉動,人們會手持香,然後向神明敬獻,這被視為一種敬意和表達虔誠的方式。

道教拿香手勢的具體步驟如下:首先,將香拿在手中,讓其端正立直。然後將手掌心向上,五指微微張開,讓香在掌心中穩固地放置。接下來,將雙手托起,射至胸前略微向上的角度。最後,將雙手稍稍放下,香就會自然地往上指。

道教拿香手勢非常重要,它代表著對神明的尊敬和崇敬之情。

當信徒進行拜祭儀式時,他們會專心致志地執行這個手勢,並默默祈禱或表達自己的心願。

道教拿香手勢不僅在廟宇裡可見,也常見於一些道教節慶或儀式中。

在現代社會,雖然宗教信仰的程度有所減少,但道教拿香手勢依然被一些人所重視。

道教拿香手勢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宗教活動中,也有著深遠的文化意義。

在道教信仰中,道教拿香手勢是一種獨特的方式,人們將其視為與神明溝通和祈禱的方式。

無論信仰何種宗教,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對神明的敬畏之情。

道教拿香手勢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表達和展示這份敬畏之情的方式。

無論是道教信徒還是其他人,道教拿香手勢都是一種獨特、美麗的文化表達。

這個手勢凝聚著信仰、傳統和禮儀,是中國文化寶藏的一部分。

無論信仰何種宗教,我們應該尊重和理解這些文化傳統,並以開放和寬容的心態去接納和理解不同的信仰和傳統。

延伸閲讀…

拿香的手勢 – 蘭陽思源佛堂

到廟裡該怎麼拜拜?除了雙手合十還能怎麼做?無心 … –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