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洛陽北門的千古埋骨之地
邙山,洛陽北門之山,綿延百餘里,屏障洛陽,固若金湯。邙山之名,源自古之郟山,亦稱北邙、邙嶺,實乃秦嶺山脈之餘脈。邙山之北瀕洛河,之南枕黃河,地勢險峻,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邙山之高,不及三百米,然其土厚水豐,宜於葬埋。自古以來,邙山便是洛陽人安息之所。《後漢書》記載,桓帝鄧皇后死後,葬於北邙,歷經七載。王嘉之墓,亦葬於邙山薄龍坂,與何武墓僅一里之遙。


邙山之上,帝王陵寢星羅棋佈。自東漢以來,曹魏、晉朝、北魏等王朝的陵墓,皆散落邙山之中。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洛陽古墓博物館,收藏了唐代三彩陶器等珍貴文物。此外,秦相呂不韋、南唐李後主、唐代詩人杜甫等歷代名人,亦葬於邙山。
邙山之美,雖無奇峯異石,然卻風景宜人。山巒起伏,植被葱鬱,四季分明,風光各異。歷代詩人,吟詠邙山者,不勝枚舉。晉人張載雲:”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陶淵明雲:”一旦百歲後,相與還北邙。”白居易雲:”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沈佺期雲:”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
邙山,洛陽千古埋骨之地,帝王安息之所,文人騷客魂牽夢縈之鄉,是一座承載着數千年歷史文化底藴的名山。
名稱 | 特點 |
---|---|
邙山 | 洛陽北門之山,秦嶺山脈餘脈 |
海拔 | 約 300 米 |
地勢 | 土厚水豐,宜於葬埋 |
陵寢 | 東漢、曹魏、晉朝、北魏等王朝陵墓 |
文物 | 洛陽古墓博物館收藏唐代三彩陶器 |
名人之墓 | 秦相呂不韋、南唐李後主、唐代詩人杜甫等 |
景色 | 山巒起伏,植被葱鬱,四季分明 |
詩詠 | 歷代詩人吟詠邙山,不勝枚舉 |
邙山:歷史與文化的交織
邙山,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北部,是一座連綿起伏的黃土高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使得邙山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景點。
邙山的地質成因與地理特徵
邙山是一座由黃土堆積形成的黃土高原。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邙山形成了許多地質奇觀,包括:
地質奇觀 | 描述 |
---|---|
石人山 | 形似人像的黃土堆積體 |
龍門石窟 | 鑿刻在邙山懸崖上的大型佛教石窟 |
邙嶺卧碑 | 位於邙山巔部的巨型石碑羣 |
邙山的歷史文化
邙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戰國時期,魏國在此設立「大梁城」,戰略意義重大。漢代,邙山是洛陽與北方政權交界地帶,見證了多場歷史事件。
隋唐時期,邙山成為皇家陵寢所在地,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就坐落於此。邙山上的許多石刻和墓葬,為後世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邙山的文化遺跡
邙山上有眾多文化遺跡,包括:
文化遺跡 | 類型 | 時代 |
---|---|---|
龍門石窟 | 佛教石窟 | 北魏至隋唐 |
邙嶺卧碑 | 墓碑羣 | 漢至唐 |
清涼寺 | 佛教寺院 | 北魏 |
二里頭遺址 | 古城遺址 | 夏代 |
少林寺 | 佛教寺院 | 北魏 |
邙山的旅遊價值
邙山是一座具有豐富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高原,是重要的旅遊勝地。遊客可以觀賞其獨特的黃土奇觀,參觀佛教石窟和墓葬羣,感受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厚重。
此外,邙山還是一個休閒度假的好去處。其間的洛陽公園、牡丹園等,為遊客提供了花海沉醉和踏青郊遊的樂趣。
結論
邙山是一座充滿歷史文化魅力的黃土高原。從地質奇觀到文化遺跡,從古戰場到皇家陵寢,邙山見證了中國數千年的興衰變遷。如今,邙山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寶庫,也是一座重要的旅遊勝地,為遊客提供了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體驗。
延伸閲讀…
粵語審音配詞字庫
邙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