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十分講究飲食五味調和,其著作《千金方》中提出“五味動病法”,即“酸走筋,筋病食酸;走骨,骨病食;甘走肉,肉病食甘;辛走氣,氣病食辛;鹹走血,血病食鹹”。
他認為,飲食結構合理、五味無所有利於,否則五味過,會引起疾病發生。
天下食物分五味,酸、、甘、辛、鹹。
人體有肝、心、脾、肺、腎五個臟腑系統,中醫認為這五味和五臟是對應,“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入肝,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入腎,而增氣,物化”。
其實,飲食於身體影響程度上表現五味於五臟影響。
酸走筋,筋病食酸吃一些酸味食物,可以達到滋陰潤肺、開胃健脾效果。
但酸味食物吃多了會導致肝氣,反而會降低脾胃功能。
酸味入肝,程度上能強化肝功能。
不過於肝功能人來講,酸味只能起到副作用。
眼睛充血、發火、肋下疼痛、、血壓人屬於肝功能亢進人羣,應離酸味。
過度食酸會使負責養肝腎臟、,而腎臟讓腎有關係牙齒受損變。
牙齒,人體筋會酸作用下變,筋乃骨病源,從而影響到骨骼。
走骨,骨病食味食物不但能夠、解毒、瀉火、利尿及,能夠調節體內酸鹼。
不過,苦味食物並非適合所有人,那些身患骨病人,應該儘量食苦味食品。
苦屬陰,骨屬陰,氣同則入,所以走骨,骨得盛,表現骨重而行動不便,加重病情。
此外,體質、患有肺疾人多食苦味。
因此,老年人如果平素有形體、手足心熱、午後、夜間盜汗體質表現,要避免過度食用降火食品。
4 辛味,注意肺氣辛味主要來於姜、蒜,食用有助於解表行氣、調理氣血、通陽發汗,先解肺氣,散脾胃濕氣。


過食甘味,人體提供營養過度,通過代謝排泄時,會變生痰留在體內,形成肥胖症。
同時,這種痰沉積肝臟,會出現脂肪肝;附着血管壁,會出現動脈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病,腦中風。
過食甜味之品可以導致脱髮。
辛走氣,氣病食辛辛味我們説麻味、辣味,其特點氣味,刺激性強。
中醫學裏,五味是指:酸、、甘、辛、鹹。
五臟五味各有所主,五味五臟各有所歸,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
口味:地理環境、生活飲食習慣和遺傳因素有關,什麼味道可以吃一點,或是某些味道。
病理口味:與疾病有關,若口味發生突變,則可能是身體預警。
食用某種口味,可以滋養這種口味對應臟腑;但若某種口味,則傷及其對應臟腑;而突然某種味道,可能是對應臟腑出問題表現。
1 酸味,注意肝臟肝本味是酸,吃酸味,肝是有滋養作用。
但嗜酸過度,則導致肝失疏泄,氣機。
而突然愛吃酸味,則可能是肝臟出現問題一種反映。
酸性滯、收斂,酸味吃得過多,會有生理功能,影響消化,引發一系列脾胃問題。
綠豆有解毒,去暑消水腫作用。
綠豆本身含有賴氨酸和氨酸,而這兩種營養素同冰糖結合具有食療價值,是可防止因為肝火而引起上火或者天氣而導致中暑。
大豆中含有雌性激素之外,還含有微量元素,像鈣、鐵、磷這些元素促進肝臟再生和修復受損的肝細胞有着幫助。
2 苦味,注意心火苦入心,食用苦味可以清心火、消暑熱。
但嗜苦味,多心火表現,症狀有:心悸、失眠多夢、口角生瘡、舌尖。
苦味食物雖然具有營養價值,但大多性質。
嗜苦味不僅損傷心氣,會加重食慾、腹部、拉肚子脾胃虛寒症狀。
紅棗中含有大量、為造血不可缺少營養素——鐵和磷,是一種天然補血劑。
各種貧血、體弱、產後、手術後氣血所致心悸者,。
可用紅棗煎水服,或紅棗煮粥食,或早晚空腹嚼食。
金橘性温,味辛甘,有理氣、解鬱、化痰作用。
金橘痰阻心絡和氣滯血瘀型心悸,包括高血壓病、血管硬化、甲亢、冠心病或心律失常引起心悸,。
可以煎湯服用,可以泡茶飲用。
3 甘味,注意脾胃食用甘味,對脾胃有滋養作用,這是什麼很多健脾藥是,但嗜甘過多會膩,會困阻中焦,形成痰,進而傷脾。
除此之外,嗜甘味還可能困阻脾胃或者進一步損傷脾胃,出現食慾消化不良症狀。
,嗜甘會引發齲齒、糖尿病、疾病。
有很多含糖量不失甜味穀類、水果、蔬菜,如山藥、藕、南瓜、紅薯、玉米、豆類、枇杷、蘋果、菠蘿、獼猴桃,是健脾選擇。
俗稱甘薯、山芋。
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作用。
性平,味甘,能補脾胃。
炒熟食用,或白扁豆煮粥服食,有裨益。
4 辛味,注意肺氣辛味主要來於姜、蒜,食用有助於解表行氣、調理氣血、通陽發汗,先解肺氣,散脾胃濕氣。
像湖南地區濕氣,因此喜愛辛辣食物(如:花椒)人多。
但是嗜辛辣,則導致肺氣宣發過、氣機耗散、耗傷精神,症狀有:腰疼、麻木、、頭昏腦漲。
除此之外,“無辣不歡”引發胃腸道疾病及肛腸疾病。
平時菜餚裏適量放些生薑、辣椒、葱蒜、洋葱辛味食物作為調味,有助於改善食慾。
可做菜餚或燉煮食用,例如與百合或櫻桃加冰糖做羹。
潤肺化痰、養陰生津,可治療陰虛肺燥、咽乾口渴症。
【大紀元2014年10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李熙綜合報導)中醫認為,鹹、、酸、、辣人體五臟應,各有其作用。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
」而《彭祖攝生養性論》中強調:「五味不得耽,酸多傷脾,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鹹多傷心。
」説五味適量五臟有補益作用,過量會打亂人體,臟器造成損傷。
苦味能補心,吃苦瓜、蓮子心,能瀉火,治療心火引起失眠、。
但多會傷肺。
過多苦可能造成心火太旺,而剋制了肺氣。
所以我們吃入苦味東西過多時,會損傷肺功能。
「多食,皮槁而毛拔」,肺主皮毛,苦味多,皮膚可能失去光澤,毛髮脱落。
如果你是感冒、咳嗽、咳痰肺氣表現人,要控制苦味食物攝入。
辛入肺,吃辣味食物葱、薑、蒜,可發散風寒、行氣止痛,有助宣洩肺氣,防止外邪犯肺。
但辛多傷肝。
過量食用辛辣食物引起肺氣偏勝,克伐肝臟。
「多食辛,筋急而爪枯」,肝藏血,主筋,辛味多,會導致筋彈性降低,血到不了指甲,會、易裂,會影響血液輸送。
因此,經常有頭暈目眩、面色無華、視物肝虛症狀者,應少。
酸味可以補肝,青梅、山楂、柳丁具有收斂、作用,能剋制肝火、補肝陰。
但酸多傷脾。
過多酸味食物會引起肝氣偏勝,克犯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
「多食酸,而肉胝皺而唇揭」,脾主肌肉,其華唇,因此,消化功能、飯後胃、溏、言語脾癥狀人,要注意吃酸食。
1、即辛、酸、甘、、鹹。
藥物味,作用不相同。
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甘味能補能緩,苦味能瀉能燥,鹹味能堅潤下。
人認為藥物味,所含化學成分有關。
如辛味多含揮髮油,酸味多含有機酸,甘味多含醣類,味苦可能含生物鹼、甙類或苦味質。
2、《靈樞經》篇名。
主要論述食入五味,各走其所喜五臟,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鹹味入腎。
所食五穀、五果、五畜、五菜中各具有五味所屬。
本文五行生剋規律,説瞭五味五臟疾病關係,故名。
反之,臟腑本身病變可表現五味感覺嗜好改變上,如:《素問·奇病論》雲:“有病口甘者……此五氣之溢,名曰脾癉……此所發。


延伸閱讀…
二是五行理論中五味五臟關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鹹味入腎,而通過這種應關係,五味功能套用於五臟,五行理論框架下形成一種理論,指導著臨牀治療。
人認為藥物味,所含化學成分有關。
如辛味多含揮髮油,酸味多含有機酸,甘味多含醣類,味苦可能含生物鹼、甙類或苦味質。
②《靈樞經》篇名。
主要論述食入五味,各走其所喜五臟,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鹹味入腎。
所食五穀、五果、五畜、五菜中各具有五味所屬。
本文五行生剋規律,説瞭五味五臟疾病關係,故名。
《黃帝內經》認為,人稟天地氣生,人身氣化即天地氣化。
《類經》釋曰:“夫味得地氣,故能生五臟陰”。
陰者,臟腑陰精,指物質基礎而言。
《素問·五運行大論》談到“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生心,心生血,血生脾……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
”由此可見,五味五臟起著滋養和協調作用,五味化生精血方能形成人有機整體。
認為心喜苦、肺喜辛、肝喜酸、脾喜甘、腎喜鹹,五臟五味各有親和性。
掌握髒、味之間這種關係,於正確使用藥療及食養具有意義。
另一方而面,人體生命活動上離不開陰陽對立互根和消長轉化,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而五味可影響到陰陽盛衰,陰陽屬性上分,氣屬陽,味屬陰,味厚者陰中陰,薄者陰中陽;從五味運動轉化而言,辛甘發散屬陽,湧泄屬陰,鹹味湧泄屬,淡味滲泄屬陽。
《素問·生氣通天論》總結道:“是故五味,骨筋柔,氣血流,腠理密,如是骨氣精,謹道如法,有天命。
”由此可見,人體生理結構功能五味作用是密切相關。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處於一個動態中,各臟腑制約、相互作用,立統一,平為期。
若飲食五味嗜,則五味作用於人體過或不及,會造成臟腑功能衰,使臟腑之間這種制約對立統一受到破壞,導致疾病發生。
《黃帝內經》五行生剋乘侮規律線索,列舉了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發病方而各不相同影響。
《素問·生氣通天論》雲:“味過於酸,肝氣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骨氣勞,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腎氣;味過於,脾氣濡,胃氣乃;味過於辛,筋脈淚弛,精神乃央。
”指出了雖然五臟資生依賴於五味,但是過用五味能損害五臟協調關係。
“同氣相求”五味各走其所喜理論,水能克火,若人體心氣本虛,攝鹹過度,可導致腎水太甚乘火,水氣;反之,若見心火證鹹味宜。
故《黃帝內經》有“心病禁鹹”與“心欲耎,急食鹹耎,鹹補”説。
如《靈樞·五味》雲:“脾色黃,宜食鹹”,脾胃土腎水之所不勝,若腎得谷味鹹,可反克中焦脾胃實積。
這些基本原則,執法制方,才能自如。
類關於五味人體病理論述《黃帝內經》中是。
值得重視是,《靈樞·五味》中記載了五味所入和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詳細解釋了五味致病病機,如在談到“酸走筋,多食令人癃”時,解釋到:“酸入於胃,其以散,上兩焦,弗能出入,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温,則下注膀胱,膀胱濡,得酸縮蜷,而,水道不行,故癃。
”其論酸主收,影響氣化運行入手,指出過食酸味,可產生膀胱而癃閉病,病變涉及與水液代謝密切相關三焦、胃、膀胱諸腑。
其餘諸髒各有分析,臨牀踐具有指導意義。
(1)診斷上指導。
臟腑陰陽五味密切相關,五味影響臟腑。
反之,臟腑本身病變可表現五味感覺嗜好改變上,如:《素問·奇病論》雲:“有病口甘者……此五氣之溢,名曰脾癉……此所發。
延伸閱讀…
”臨牀上認口脾證之一,於多食厚味品,肥則助陽生熱,甘者性緩留滯,礙脾不運,水谷,留滯於脾而不得轉輸,脾熱氣上泛口。
同理,膽少陽相火,其氣主升,膽熱氣上逆,膽汁上溢則口苦;咳吐鹹痰多腎水泛,這類五味辨證方法醫家泛地運用。
(2)五味理論治療指導。
《素問·大論》雲:“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入肝,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入腎”。
這裡所謂某味先入某髒,説五味歸髒是有主次分,這是五味理論指導臨牀踐前提基礎。
於機體受,中臟腑、經絡各異,而五味人體生理病理關係密切,五味所入臟腑經絡、發揮補瀉各。
我們可以運用五味性去糾正臟腑,達到治療疾病目的。
後世某藥引藥入某經,用以治療該之病“引經藥”,便是《黃帝內經》五味歸髒理論發揮。
五味理論運用於臨牀內容豐多彩。
《素問·藏氣法時論》雲:“肝苦急,急食甘以緩……緩,急食酸以收……脾,急食苦以燥……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急食辛以潤。
”如脾苦為濕,臨牀上濕滯脾胃、氣機者可參選平胃散化裁。
方中蒼朮、、陳皮皆温之品健脾。
如五臟所欲,脾所欲甘,臨牀上小建中湯治療中央脾土受損,營衞氣血生化源所致勞裏急。
薑桂辛甘化陽,芍甘酸甘養基礎上重用飴糖,甘温質潤,温中補虛,既能益脾氣而養脾陰,可緩肝急而止痛。
金代張元素認為“藥五味,隨五臟所入而為補瀉,不過因其性而調”。
他《黃帝內經》臟腑苦欲、補瀉原則,提出了五臟五味補瀉用藥範例。
如治肝,辛散之川芎,辛補之細辛,酸瀉白芍;治脾,甘緩之甘草,甘補之人參,苦瀉黃連,構成了其藥法體系,指導臨牀藥具有參考價值。
傳統“君臣佐使”研究方法強調藥物配伍治療作用,但配伍後氣味間變化規律認識。
《素問·大論》進一步指出了五味相配治療原則:“五味陰陽之用何如……辛甘發散陽,湧泄陰;鹹味湧泄,淡味滲泄陽。
六者或收或散,或急,或燥或潤,或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
”於氣味配伍規律這一問題,王氏通過《黃帝內經》、《傷寒論》中有關五味化合內容進行歸納分析後認為,五味化合有其自身規律可循。
其規律可分為兩類:①相輔相成作用,如辛甘發散、甘淡利;②為相反相成作用,如辛開苦降、辛散酸收、甘苦補瀉。
前者如臨牀上治心陽桂枝甘草湯,便是以此法。
該方選擇屬陽性味藥相互配合,桂枝辛温,甘草甘温,二藥合用,辛甘化陽,温補心陽,養心定悸。
相反相成配合如半夏瀉心湯,其中辛味藥如桂枝、乾薑、半夏等能直通氣機,祛寒化濕;苦味藥如黃連、黃芩、積枳實,能瀉和胃,消除痞滿。
兩者合用,可達到辛開苦降、氣機、調和、消除痞滿作用。
《黃帝內經》對五味理論另一認識於提出味,功用各異。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味泄,薄則通,氣發散”。
黃黃瀉心湯治療中焦胃院脘無形邪熱氣痞塞證,大黃和黃連兩味組成,關鍵於煎服法。
方後附曰:“麻沸湯二升,漬,須臾,絞去滓,分温服”。
黃、黃連皆苦寒品,然氣味俱,若用水煮取,多走胃腸而行瀉下功。
本方取麻沸湯浸漬,絞汁而服,意在避其苦味,取其氣,瀉消痞於中而不行下泄能。
比三黃瀉心湯顯而易見了。
兩者藥味相近,而後者水煮服,則功效:黃苦寒降泄,瀉心胃火且導熱下行,通利大腸;芩苦寒折火勢而治心火內盛,迫血妄行諸症,是取其苦味了。
不僅如此,《素問·大論》司天泉,六氣分治變化產生疾病,及六氣勝復而產生病變作了詳細論述,其中關於五味配伍理論闡發得淋漓盡致。
如治療中風表虛證桂枝湯,則充分體現了《黃帝內經》有關風邪致病治則。
成無己《論》中釋道:“桂枝,用以君,必謂桂猶圭,宣導諸藥,聘,是猶辛甘發散為陽之意。
蓋發散風邪辛為主,故桂枝所以君。
芍藥味苦酸微寒,甘草味甘平,二物用以臣佐,《黃帝內經》所謂‘風淫所勝,平以辛,佐苦,甘緩之,酸收’,是芍藥臣,而甘草佐。
生薑味辛温,棗味甘温,二物使者,《黃帝內經》所謂‘風淫於內,甘緩之,辛散’,是姜、棗使者”。
任應秋先生此評價甚:“如在泉淫勝之治,六氣復氣治所述,可謂盡其氣味配伍之能事。
即以現在配製方劑水平來衡量,它不僅毫無遜色,説某些配伍,還達到這樣水平”。
總之,《黃帝內經》五味理論是歷代醫家制方選藥遵循原則。
後賢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如、苦酸泄熱、濕、甘淡利諸法,四氣結合,形成系統氣味配伍理論,有力地推動了中醫藥學發展。
所以我們臨牀組方藥,五味之用,宗五味配伍法。
不可只知專藥治病之驗,而分藥陰陽五味。
中醫藥療效核心實體解剖,而內外氣化功能;不僅於藥量大小,而於氣味。
五色五味所入古代中醫學中指導中藥藥物歸經判別方法之一,是藥物自身特性,即形、色、氣味、稟賦,進行歸經方法。
如味辛、色白入肺經、大腸經;味苦、色赤入心經、小腸經,是藥物色與味作歸依據;此外有藥物質地作為歸經,如磁石、代赭石重鎮入肝,桑葉、菊花浮入肺;有形、氣歸經例子,如麝香芳香開竅人心經,佩蘭芳香醒脾人脾經.連翹象心而入心經降火。
藥物特性作為歸經方法—,雖然存在著藥物特性歸經沒有聯繫缺陷、但它是藥物自身角度分析藥物歸經是有意義。
可見內於歸經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們不能執一説,要全面分析歸經才能得出正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