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獨家分享】深入解析金匱要略的秘密寶典,絕對不可錯過

【金匱】【獨家分享】深入解析金匱要略的秘密寶典,絕對不可錯過

「《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中醫臨牀經典著作,東漢張仲景撰,為《傷寒雜病論》的一部份,主要內容為雜病部份,參雜幾條《傷寒論》部分條文。

《傷寒雜病論》因漢末之後歷史上長年的戰亂而隱佚,後晉代王叔和得《傷寒雜病論》稿而將傷寒部份獨立成《傷寒論》一書。雜病部份未在當世流通。直到北宋仁宗時代,王洙於館閣時偶然發現蠹簡中有《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為傷寒,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

金匱 Play


後在與林億等人所校訂之宋版《傷寒論》比較核對下,朝臣將宋版《傷寒論》未有的「雜病」、「方劑」、「婦人病」部分單獨取出,並引用其他醫書為參考補足,而成《金匱要略》一書,凡二十篇。

金匱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

金匱要略方論

上工治未病

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臟準此。

風氣而生長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養慎無邪風幹忤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幹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氣色見於面部

問曰: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願聞其説。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痙,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病人語聲寂然

師曰: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澈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

息搖肩者

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金匱」兩個字,在古代醫學的世界中,具有重要而神秘的含義。這個詞彙源於一本名為《金匱要略》的醫學經典。《金匱要略》是中國古代醫學領域的寶藏,被譽為「金匱」,代表著著重藥方的經典之作。

《金匱要略》是由東漢末年醫學家、診療家張仲景所著。它是一本集結了當時醫學領域的精華,概述了各種疾病和病症的臨牀表現及其用藥治療的方法。這本書的出現對古代醫學有著重大的影響,被認為是古代醫學的一大里程碑。

《金匱要略》不僅介紹了各種病症,還講解了藥物的選擇和使用方法。書中詳細描述了數以百計的藥方和配方,包括中草藥的選取和炮製等。這些寶貴的知識被記錄在「金匱」之中,成為中醫藥學的重要研究資料。

「金匱」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其名稱上,更體現在其中藴含的豐富醫學知識上。它是中國古代醫學文化的結晶,代表著中醫藥學的傳統和智慧。《金匱要略》的內容不僅啟發了後世的醫學家,也對中國的醫學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今天,我們可以通過閲讀《金匱要略》的內容,深入瞭解古代醫學的智慧和技術。這本經典的價值和意義不僅限於古代,也對當代的醫學研究和臨牀實踐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總結而言,《金匱要略》是一座古代醫學的金字塔,藴含著豐富的醫學知識和智慧。它代表了古代醫學家的匠心獨具和對人類健康的關懷。這本經典的存在,為後人點亮了一盞燈,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醫學知識,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貢獻。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金匱要略》這本書都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寶藏,它的價值和影響力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我們感受到了古代醫學的偉大和智慧。

延伸閲讀…

金匱要略_百度百科

金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