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辨大將軍」是古代中國太歲星的主要稱號之一。太歲星作為中國古代的天文和占星現象,在中國的民間信仰和道教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據《續文獻通考·郊社考卷一百九》的記載,木星每十二年繞太陽一週,而每歲行一次。因此,木星在特定年份的真實位置被視為「金辨大將軍」所在的六合位。例如在子年,木星在醜位。
太歲與歲星
中國古代天文學中,太歲是指木星運行軌道上的虛擬星,與實際的歲星運行相反。太歲的信仰後來演變為道教和民間的一種神祇。在中國古代,人們用歲星紀年法,根據木星的位置來標記年份。由於木星大約每十二年繞太陽一週,因此這種紀年法將周天分為十二段,每段對應一個地支。


太歲者,十二辰之神。木星一歲行一次,歷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巳為陽,自午至亥為陰,所謂太歲十二神也。
古籍《續文獻通考·郊社考卷一百九》中的這段話,描述了太歲隨著木星運行而輪流經過每個地支的現象。
太歲的歷史演變
太歲的概念最早出現在《荀子·儒效》中,而避太歲的信仰則起源於避歲星的占星術,兩者常常在戰國時期混淆,直到漢代才逐漸清晰。人格化的太歲神則出現在宋代。
《淮南子·天文訓》中提到:「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太歲別名),或曰天一,或曰太陰」,將太歲視為最尊貴的天神之一。東漢王充的《論衡》中則形容太歲如同長吏之心,具有主導力量。南宋祝泌在《六壬大佔》中提到:「帝王繫命於太歲、后妃繫命於歲之陰。」清代《協紀辨方書》總結説:「太歲,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太歲作為貴神,其所向自然也是尊貴而吉利的,但平民百姓因太歲之位太過尊貴,需避開以符合社會地位。
太歲的神祇性質
太歲並非凶神,而是守護神。明代《三命通會》中提到:「真太歲,又名轉趾煞,要大運日主與太歲相和相順,其年則吉;若值刑衝破害,與太歲相戰克則兇。」這表明與太歲相順則吉,相逆則兇,並不是指太歲為凶煞星。清末民初的袁樹珊也認為太歲不是凶煞。
清代《協紀辨方書》中還提到:「《廣盛曆》曰:歲破者,太歲所沖之辰也,其地不可興造、移徙、嫁娶、遠行,犯者主損財物及害家長。惟戰伐向之吉。」這説明歲破雖然被視為最兇之神,但若用戰術上利用太歲的位置對敵,則敵人將處於「歲破」之位,戰事會對我方有利。這意味著背對太歲是吉利的,面向太歲則兇險,不言而喻。
總之,太歲是中國古代天文和占星術中的一位重要神祇,具有守護和尊貴的特質,而非凶神。在民間信仰中,太歲被視為吉神,能夠保佑平安和吉祥。
金辨大將軍 ,是一位傳奇般的軍事領袖。他擁有非凡的領導能力和聰敏的戰術眼光,使得他在戰場上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金辨大將軍的名字在軍事界迅速傳開,他的故事鼓舞人心,成為勇士們敬仰的偶像。
關於金辨大將軍的故事充滿著勇氣和冒險。他總是親自帶領士兵走在最前線,與敵人作戰。他永不退縮,勇往直前。每一場戰鬥,他都以驚人的勇氣和智慧領導著他的部隊,贏得了許多重要的勝利。
當談論到金辨大將軍時,人們總是提起他的堅定意志和永不放棄的態度。他面對困難和逆境,總是能保持冷靜和集中。因此,無論在戰場上還是日常生活中,他都成為人們仰慕和學習的對象。
金辨大將軍擁有聰明的頭腦,他對於敵人的意圖有著敏鋭的洞察力。他能夠快速作出正確的判斷並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這種智慧使他的軍隊在戰場上始終處於優勢地位。
與此同時,金辨大將軍也是一位極具人格魅力的領導者。他與部隊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情感聯繫。這種連結使得他的軍隊能夠團結一致地奮戰到最後一刻,即使在艱難時刻也能保持士氣高昂。
「金辨大將軍」這個名字已成為了傳説,他的故事將會被後世的人們永遠記住。他的領導能力和勇氣是無法取代的。他的影響力超越了戰場,改變了整個軍事體系。
總結來説,「金辨大將軍」是一位出色的領導者,他以他的威猛和智慧在歷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延伸閲讀…
我只是跟瞳魔有點像眼睛在手上的金辨大將軍
甲子太歲金辨大將軍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