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套橫式新台幣鈔券以鈔票顏色為一大特色。該版本於民國88年開始發行,經由中央印製廠印製。它的設計結合了機器辨識技術和防偽特徵,並運用了歐洲式電腦構圖和美國式手工雕刻技藝。這套鈔票包括了五個面額,分別是2,000元、1,000元、500元、200元和100元。其中,2,000元和200元的使用率偏低。除了提升防偽特徵,這套鈔票也改變了中文書寫方式,從傳統的由右至左改為西化式的由左至右。另外,發行銀行也從台灣銀行改為中央銀行。面額100元和200元仍然保留了傳統設計,包括政治人物肖像和知名景點。」


台灣新台幣鈔券設計與防偽特徵
發行年份 | 1999年(民國88年)印製,2000年(民國89年)發行 |
防偽特徵 | 提升防偽特性,增加機器辨識功能 |
設計風格 | 歐洲式電腦構圖結合美國式手工雕刻 |
第五套橫式新台幣(鈔券版)由中央印製廠印製,共包括面額2,000元、1,000元、500元、200元及100元五種。其中,2,000元和200元券的使用率較低。該版本的特點是中文字書寫方式改為西化式的從左至右(貳拾圓及伍拾圓硬幣除外),且發行銀行由台灣銀行改為中央銀行。面額100元和200元的設計較為傳統,保留政治人物的肖像,而面額500元、1,000元和2,000元則採用新的設計,以體育、教育、科技為主題,背面則以台灣的保育類動物和風景名勝為主圖。水印則為不同花卉。特別的是,1,000元和500元鈔券上的肖像都是真實人物,原型來自福星國小。千元券因其肖像為四個學童的關係,常被台灣人戲稱為「4個小朋友」,但實際上共有「6個小朋友」,其中一為較淺薄的色彩。然而,2004年安二版的1,000元鈔券已改為「6個小朋友」。
現行的新台幣鈔券除了使用不同顏色來區分面額,還具有三大特徵,包括凹版面額數(國)字的浮凸印紋、面額尺寸的差異,這些都是為了防偽和協助視障者辨識面額而設計。中央銀行表示,這是三間發鈔銀行首次統一面額背面的設計主題,以便於市民辨認。此外,新台幣的背面採用直幅方式設計,有別於傳統的橫向設計,方便與現有的流通鈔票區分。中央銀行強調,現有鈔票仍為法定貨幣,與2018系列新台幣同時在市面流通。根據香港法例,未經金融管理專員書面同意,在任何物質上複製任何香港流通紙幣或其任何部分,均屬違法。然而,在電子螢幕上展示鈔票的影像,並不會被當作鈔票使用,因此無須向金管局申請,除非這些電子影像將被用於複製實物。輕微傾斜鈔票,圖案中的閃亮圓環會隨之轉動。
各國的鈔票設計都包含許多巧思,台灣的新台幣也不例外。中央銀行表示,新台幣鈔券設計不僅考慮了防偽特性,還特別注意到視障人士的使用需求,設計了多種特徵來幫助他們辨識面額。這些貼心的設計細節,不僅提升了鈔票的安全性,也展現了對特殊人羣的關懷。
鈔票顏色在貨幣世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代表著一國的貨幣,也反映了社會的財富和經濟狀況。
鈔票顏色,這個詞彙自然地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當人們拿起一張鈔票時,第一個注意到的就是其獨特的色彩。無論是鮮豔的綠色美元、鮮紅的港幣,還是淡藍的歐元,每一種鈔票的顏色都是獨一無二的。
鈔票顏色既有美感,又有實用性。首先,透過顏色的選擇,人們可以輕鬆區分不同面額的鈔票。例如,美元的顏色不同,根據其面額分別為1美元(綠色)、5美元(鮮綠色)、10美元(橘色)、20美元(淡綠色)、50美元(粉紅色)和100美元(鮮藍色)。這樣的設計使人們在支付過程中迅速識別出正確的面額,提高了效率。
此外,鈔票顏色也具有防偽的功能。各國的中央銀行在印製鈔票時會使用特殊的油墨和印刷技術。這些油墨和技術可以使鈔票在不同光線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效果,比如鈔票上的圖案可以藉著不同角度的觀察呈現出鮮豔的顏色。這樣的設計旨在防止偽鈔的製造和流通。
另外,鈔票顏色也帶有文化和象徵意義。許多國家的貨幣顏色都與其歷史、文化和價值觀息息相關。例如,中國的人民幣使用紅色主色調,寓意吉祥和幸福。而美元的綠色則象徵著希望和財富。不同的顏色背後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這為貨幣賦予了更多的價值和意義。
總而言之,鈔票顏色作為一個重要的貨幣設計要素,具有多重的功能和涵義。它不僅提供了方便的識別和防偽功能,還承載著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每一國的鈔票顏色都獨一無二,使得世界各國的貨幣在視覺上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