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器的製作使用,盛行於商朝和周朝。
到了乾隆皇帝《西清古鑑》(1755)時,名稱,書中銅器達七十個類,同時成為其他材質模仿古器象徵。


記錄銅器方式包括丈量尺寸、摹寫或傳拓銘文、描繪圖像。
認識銅器第一步,於器物專稱和形體樣貌,宋代編書方式,即是器形分類作為卷次安排,達到圖鑑效果。
到了乾隆皇帝《西清古鑑》(1755)時,名稱,書中銅器達七十個類,同時成為其他材質模仿古器象徵。
此單元累積今日認識成果,將乾隆時期宮廷銅器收藏,形制排列,可見個別器物隨著時代、區域有著風格演變。
每一類銅器有其屬名稱,隨著於器類認識改變,名字會變動。
〈鳧叔匜〉獸身作蓋形式,可能源自於觥形器。


延伸閱讀…
嘉慶年間,金石學家銅簋銘文中「 」(𣪕),改釋文獻中「簋」,並區分「彝」共名,此類銅器定名。
匜取代盉作注水器,和盛水器盤搭配使用,出現於西周晚期。
〈鳧叔匜〉獸身作蓋形式,可能源自於觥形器。
延伸閱讀…
兩類器形制相承轉化,説宋至清銅器圖錄中,觥、匜分情形其來有自。
器身嵌以紅銅裝飾,口沿腹底計有七層圖案,對頂三角紋界,佈列成格狀。
紋飾由上至下鳳鳥紋兩層、獨角神獸紋四層,最下層寫實鹿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