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客銅鼎的發現與傳承
1933年,朱家集的村民在挖掘李三孤堆的楚墓時,出土了大批文物,包括這座鑄客銅鼎。這些文物被安徽省政府收繳並保存在安慶的安徽省立圖書館,後於1950年代初轉移至合肥的安徽省博物館籌備處,如今成為安徽省博物館的藏品。


![]() |
鑄客銅鼎簡介這種青銅鼎,又名「鑄客大銅鼎」、「楚大鼎」或「大鑄客鼎」。它出土於1933年的安徽省壽縣朱家集。該鼎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作品,重量可達400公斤,通高113公分,口徑87公分,耳高36.5公分,腹圍290公分,深52公分,足高67公分。它的外形特徵包括圓口方唇、鼓腹圓底和三蹄足,雙耳位於頸側且略外展。
|
鑄客銅鼎的發現與傳承
1933年,朱家集的村民在挖掘李三孤堆的楚墓時,出土了大批文物,包括這座鑄客銅鼎。這些文物被安徽省政府收繳並保存在安慶的安徽省立圖書館,後於1950年代初轉移至合肥的安徽省博物館籌備處,如今成為安徽省博物館的藏品。
鑄客銅鼎的歷史背景
鼎作為中國古代的煮食器,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到了青銅時代,鼎成為重要的青銅器之一,不僅用於日常生活,也在宗教祭祀和陪
陶鼎的出現與演變
陶鼎最早出現在約8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隨着陶器的使用而問世。它的起源可能源於陶釜,或者是從三足鍋、三足釜演變而來。多處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中都有陶鼎出土,如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和河北武安磁山遺址。當時的陶鼎材質包括紅陶、夾砂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夾砂灰陶等。陶鼎在整個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夏商時期廣泛應用,不僅是烹煮食物的器皿,還用於盛放食物,對中國先民飲食文化的形成有着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南方的兩湖地區,陶鼎的出現和發展也呈現出從北向南逐漸演進的地域特徵。隨著青銅器的出現和普及,陶鼎在貴族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