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財,貨」
文脈商道,源遠流長 |
|
上古之時,物有所缺,貨物交換,乃成商道。後人繼之,銅幣金錢,流通萬裏,匯聚八方。昔周太公,立九府圜法,是以泉為名,貨幣之源始也。後秦廢貝行錢,錢幣遂為天下共用。歷代以來,錢之形制、重輕、大小,隨朝代更迭而變。然其本質不改,為交易之媒介,經濟之血脈。 |
宋有沈約,冬節後至丞相第,詣世子車中,作詩云:「賓階綠錢滿,客位紫苔生。」此中「綠錢」,非指銅錢,乃是指形似銅錢的苔蘚。又如晉崔豹《古今注》所載:「空室無人行則生苔蘚,或青或紫,一名綠錢。」可見古時已將形狀像錢的東西稱為「錢」。 |
論錢財之本,濫觴於農器。《説文解字·金部》雲:「錢,銚也。古者田器。」意指錢幣最初是從農具中演變而來的。至周景王時,鑄造大錢,稱為「寶貨」,以此勸農、贍乏。錢幣之形,外圓內方,輕重以銖計,取其流通無礙,均通天下之意。 |
至漢以後,錢幣之名稱、形制、輕重多有變化,且每有朝代更替,錢幣亦隨之更改。如《史記·天官書》所載:「下有積錢,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此處之「錢」,已非指農具,而特指貨幣。錢幣之流通,既有實物之變遷,更是經濟脈絡之延展。 |
觀古識今,錢幣之變,見證歷史更迭,經濟發展。從上古的貝幣、龜幣,到周代的圜法,秦代的金錢,漢代的五銖錢,唐代的開元通寶,直至近代的銀元、紙幣,錢幣之變,映現人類智慧與時代的進步。 |
文人墨客,亦常以錢幣為題,抒發感慨。唐有張台封演《泉譜》,記載錢幣源流;宋有洪遵《泉志》,詳述歷代錢幣之變;馬端臨《錢幣考》,考據錢幣之沿革。這些著作,為我們瞭解錢幣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
錢幣之用,不僅在於貨幣價值,亦有其文化意義。如錢幣之上的文字、圖案,往往體現了當時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錢幣的收藏與鑒賞,亦成為一種文化活動,歷久彌新。 |
總之,錢幣者,經世之器也。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實為人類經濟文明之瑰寶。從中可見先民之智慧,社會之進步,文化之繁榮。讀史知今,以錢幣為鏡,當可窺見歷史之軌跡,經濟之脈絡。 |
錢 古字
古時候的錢幣是中國古代貨幣的代表,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部分。錢幣在古代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一種交換價值的媒介,更代表了財富、權力和社會地位。
錢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2000年左右,當時的錢幣形狀多樣,材質各異。最早的錢幣是用貝殼、石頭等珍貴物品製成的,被稱為「貝幣」。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使用金屬製成的錢幣,如青銅錢、銀錢和鐵錢。
錢幣的形狀也在不斷地演變,最早的錢幣形狀大多是方形或圓形,後來出現了孔方和孔圓的錢幣。孔方是在方形錢幣的中央打孔,而孔圓則是在圓形錢幣的邊緣打孔。這樣的設計不僅方便攜帶,也方便串成串放在繩子上。
錢幣的面值也有所不同,早期的錢幣多是不等面值的,後來演變為等面值的圓形錢幣。面值的標示通常以文字和符號表示,如「貨幣」、「兑貨」等。而一些錢幣還會刻有一些特殊的圖案或文字,以展現某個時期或地域的特色。
錢幣在古代社會有著極高的價值和地位,錢 古字處處可見。它們不僅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徵,也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古代錢幣的研究不僅能夠瞭解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狀況,還能夠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
總的來説,錢幣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了財富、權力和社會地位。錢 古字在古代社會無處不在,它們的存在不僅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也影響了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滿足您的需求!
延伸閲讀…
錢- 漢典“錢”字的基本解釋
説文解字「錢」 – 説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