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和黃河一起並稱為我們“母親河”,是我國河流,滾滾長江自西東橫貫中國中部地區,古奔流不息,孕育了上下五千年無數華夏子孫。
長江全長6300多公里,是亞洲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次於非洲尼羅河和南美洲亞馬遜河。
但尼羅河流和亞馬遜河流域,跨多個國家,只有長江完全一國境內。
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 各拉丹冬雪山姜根迪如冰川,穿過橫斷山區,流經雲貴高原、四川盆地,然後進入地勢長江中下游平原,後於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
長江水系支流眾多,有數百條多,長江南北兩側匯入長江。
整個長江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佔我國國土總面積18.8%,養育了我國三分之一人口。
長江水資源總量9616億立方米,是黃河20倍,流域密西西比河水資源佔長江60%。
長江水量如此,那麼它呢?地方哪裏?長江綿延數千公里,流經區域地勢自西向東降低,,各地海拔、地形多變,因此造成長江幹流河道深度、、流速千差萬別,參差。
源頭到入海口整體高達6000多米,感受一下!提到長江深度,我們要知道,長江水深有水深和人工水深區別。
長江源頭沱沱河,是高原冰雪融水匯聚而成小溪流,這裏是江幹流地方,深度只有1-1.5米;而過了橫斷山脈後,開始出現地勢,河流下切,有些江段水深可達幾十米;而橫斷山區到四川盆地南部,到重慶,這一段區域水深相差,基本三四十米左右;到了長江中下游,地勢趨於,水深超過10米。
但水深地方還是有,位於長江中下游湖北武穴與江西兩省交界處,一個名牛關磯地方,該江段測出水深達103米,於30幾層樓高度,是長江中測得形成深度值,而且長江其他區段水位要高出許多。
這個地方水位之所以這麼,是因為滾滾長江水,從湖北流入江西過程中,河道變,突然加快了水流速度,江水衝擊,將河底泥沙沖走,於是形成了天然深水區。
萬裏江,同萬裏城一,是客觀存在江河建築,而是我國獨一無二文化符號。
長江,作為我國母親河之一,全長6300餘公里;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西向東,後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
那麼,浩浩蕩蕩江,流經各地環境,水深度分佈勻,地方又在哪裏呢?長江深度,可以分為水深與人工水深兩種。
長江沿岸部門歷年測量統計,位於湖北武穴與江西交界處牛關磯,處達到了103米,長江各個航段中水深記錄。
這是於長江湖北奔流江西境內時,河道收,水流加速,將河底淤泥沖走,形成了天然深水區。
長江中游,即重慶湖北三峽大壩段,這一區域水深便是人工幹預水深。
因為有長江三峽大壩存在,所以三峽庫區水深水深要得多。
而整個三峽庫區處,便位於西陵峽。
夷平作用發展,雲夢、洞庭盆地繼續下沉。


三峽庫區蓄水後,庫區水位隨抬升。
目前,西陵峽某段認為是長江處,水深達到320米。
要知道,渤海深度18米,深度86米;只比深度話,長江渤海3.7倍。
而黃海深度140米,顛覆了我們傳統認知中、海遠江河來得觀念。
2019年,三峽庫區發現了洞穴魚種——三峽金線䰾。
洞穴魚因生活光線或沒有光線水域,退化沒有眼睛。
這是唯一記錄於長江幹流盲魚物種。
而之前河道幹流中發現盲魚記錄,是2007年剛果河急流河道。
幹流中發現盲魚,生活陽光照射不到河段。
長江,又名揚子江(英文:Yangtze River),稱江水、大江,簡稱江,是亞洲第一長河和世界第三長河,是世界上完全一國境內河流,全長6300公里,幹流發源於青藏高原東部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峯,穿越中國西南(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中部(湖北、湖南、江西)、東部(安徽、江蘇),上海市匯入東海。
長江流域覆蓋中國大陸五分之一陸地面積,養育中國大陸三分之一人口。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經濟帶之一。
長江稱為中華民族父親河,長江和黃河並稱為中華文化母親河,孕育了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
[5][6][7]2019年,長江三角洲經濟區佔中國GDP24%,人口規模達到2.27億。
[8]長江流域生態類型多樣,水生生物資源,是多種瀕危動物如揚子鱷和達氏鱘棲息地。
幾千年來,人們利用長江取水、灌溉、排污、運輸、發展工業、當作邊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工業化年來,長江受到工業污染、農業徑流、河沙淤積、濕地和湖泊減少威脅,因而加劇季節性洪水發生。
故長江部分地區劃為保護區。
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及文化資源而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江”字文言文經常用來專稱長江。
關於漢字“江”語源,1976年羅傑瑞、梅祖麟提出“江”上古漢語擬音南亞語系某些語言“河流”,[9]認為“江”借自南亞語系,例如色語/.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hrysanthi Unicode”,”GentiumAlt”,”Bitstream Vera”,”Bitstream Cyberbit”,”Hiragino Kaku Gothic Pro”,”Lucida Grande”,sans-serif;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IPA a:link,.mw-parser-output .IPA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kroŋ/,布魯語/kloŋ/。
[10]。
2003年鄭張尚芳認為漢藏語系藏語有/kluŋ/(河)單詞,[11]惟2014年張民權指出藏語/kluŋ/是藏語用字,批評鄭張尚芳無視藏語見/tɕhu/(「河」,漢字音譯「曲」),由此批評「江」字源自漢藏語系説。
[12]
春秋戰國時古籍《尚書·爾雅》、《左傳》有“江”記載[13]。
漢代起,始稱長江“大江”[14],六朝時出現了“長江”名稱[15]。
長江自江源宜賓各段有獨立名稱。
江源曲河口稱沱沱河,來源於蒙古語“托克托乃烏蘭木倫”,意為“紅江”[16],藏語稱瑪曲,即“紅河”[17];以下玉樹巴塘河口為通天河,藏語稱“直曲”(.mw-parser-output .uchen{font-family:”Qomolangma-Dunhuang”,”Qomolangma-Uchen Sarchen”,”Qomolangma-Uchen Sarchung”,”Qomolangma-Uchen Suring”,”Qomolangma-Uchen Sutung”,”Qomolangma-Title”,”Qomolangma-Subtitle”,”Qomolangma-Woodblock”,”BabelStone Tibetan Slim”,Jomolhari,”Yagpo Tibetan Uni”,”DDC Uchen”,”DDC Rinzin”,Kailash,”TCRC Youtso Unicode”,”Tibetan Machine Uni”,Wangdi29,”Noto Serif Tibetan”,”Noto Sans Tibetan”,”Microsoft Himalaya”}.mw-parser-output .ume{font-family:”Qomolangma-Betsu”,”Qomolangma-Chuyig”,”Qomolangma-Drutsa”,”Qomolangma-Edict”,”Qomolangma-Tsumachu”,”Qomolangma-Tsuring”,”Qomolangma-Tsutong”,”TibetanSambhotaYigchung”,”TibetanTsugRing”,”TibetanYigchung”}འབྲི་ཆུ),意為“母犛牛河”[18];玉樹宜賓稱金沙江。
宜賓以下是狹義“長江”,幹流江段各稱,其中宜賓宜昌稱川江,枝江城陵磯稱荊江,江西省內江段瑞昌彭澤稱潯陽江,安徽省內江段稱皖江,南京以下長江口江段稱揚子江[13]。
揚子江這一名稱源於隋代揚州南面長江邊設置渡口揚子津,最初專指揚州、鎮江附近江面,後來所指範圍有所擴大[19]。
明末清初時,海上而來歐洲人長江口溯流而上揚子津,因此歐洲語言普遍“揚子”(Yangtze)作為整條長江名稱[13]。
遠古時期,長江流域大部分海水淹沒。
2億年前三疊紀時,長江流域部古地中海(特提斯海)佔,當時西藏、青海部分、雲南西部和中部、貴州西部是茫茫大海。
湖北西部,是地中海東突出一片海灣,海灣延伸到今日長江三峽中部。
長江中下游南半部浸海底,中下游北部和華北、西北亞歐古陸東部,地勢。
發生於三疊紀末期印支造山運動,那時開始出現了崑崙山、可可西里山、巴顏喀拉山、橫斷山脈,秦嶺突起,長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為陸地,雲貴高原開始呈現。
橫斷山脈、秦嶺和雲貴高原之間,形成斷陷盆地和槽狀凹地。
同時,雲夢澤、西昌湖、滇湖串聯,東向西,雲南西部南澗海峽,流入地中海,今長江流向相反[20]。
今長江形成發在1.4億年前侏羅紀時燕山運動,長江上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脈,青藏高原抬高,形成許多高山深谷、窪地和裂谷。
長江中下游大別山和川鄂間巫山山脈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地中海進一步西部退縮。
到白堊紀時,四川盆地上升。
夷平作用發展,雲夢、洞庭盆地繼續下沉。
到了新生代始新世時,發生喜馬拉雅山運動、青藏高原隆起,地中海消失,長江流域普遍間歇上升。
其上升程度,東部和緩,西部。
金沙江兩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顯著抬升,同時形成了一些斷陷盆地。
河流下切作用,出現了許多峽谷,北往南流水系歸併順折東流。
長江中下游上升幅度,形成中、山和丘陵,低凹地帶下沉為平原(如兩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陽平原、蘇皖平原)。
到了距今300萬年前時,喜馬拉雅山隆起,長江流域西部進一步抬高。
從湖北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長江溯源浸蝕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東西古長江貫通一起,江水浩浩蕩蕩,注入東海,今日長江形成。
長江流域位置北緯24°27′~35°54′,東經90°33′~122°19之間,跨越11個緯距,32個經距,呈東西長,南北流域形狀。
流域地勢西高東並呈三大階梯狀:一級梯包括青海南部高原、川西高原和橫斷山脈,海拔3500-5000米;二級階梯秦巴山地、四川盆地、雲貴高原和鄂黔山地,海拔500-2000米;三級階梯淮陽山地、江南丘陵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組成,海拔500米以下。
長江流域地貌類型複雜多,高原、山地和丘陵盆地佔84.7%,平原面積佔11.3%,河流、湖泊和水庫佔4%。
長江源流曲以下為通天河、金沙江。
金沙江以下,岷江口長江入海口,長2884公里(荊江裁彎取直後,縮短航程80公里,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
通稱長江各江段有各自名稱。
長江幹流流經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雲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計11個省級行政區,支流流經貴州省、甘肅省、陝西省、河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浙江省、福建省8個省級行政區部分地區,流域覆蓋19個省級行政區。
長江支流流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以上支流有49條,主要有嘉陵江、漢水,岷江、雅礱江、湘江、沅江、烏江、贛江、資水和沱江;主要湖泊有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梁子湖、巢湖和洪湖。
中國大陸境內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有77%分佈江流域[21]。
整個長江水系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佔中國陸地面積18.8%[22]。
淮河大部分水量通過大運河匯入長江。
長江可能有4500萬年地質歷史[23],流域處於中國中部;橫貫東西,地跨中國地貌三大階梯,面積180萬平方公里,高度從江源海拔5400米處降吳淞口海平面。
流域內面積,地貌類型複雜,地面高差,包括:極高山、高山、中山、山、高原、丘陵、盆地與平原各種形態。
形態成因類型區劃原則,流域內地貌可劃分為西部高原高山區(第一地貌階梯)、中部中山山區(第二地貌階梯)東部丘陵平原區(第三地貌階梯)。
廣元一雅安以西高原高山區,可劃分為江源高原丘區金沙江高山-峽谷區2個二級地貌區,前者高原面海拔4500-5000米.後者山頂3000-4500米.少數是達到5000米以上極高山區,冰川覆蓋。
襄陽-宜昌-凱裏以西中部中山山區,可劃分為北側秦巴山地區、南側鄂黔山地區處於此二者之間四川盆地3個二級地貌區。
前二者高程200米左右,後者1000米以下。
東部丘陵平原區,可劃分為北側淮陽山丘陵區、南側江南山丘陵區二者之間長江中下游平原區。
另外,可劃分出若干三級地貌區和四級地貌區,如江漢平原區、洞庭湖平原區、鄱陽湖平原區、巢湖平原區、長江三角洲平原區、漢中盆地區、南陽盆地區、長江三峽高山峽谷區。
流域周邊多山地圍繞,西有芒康山,北有崑崙山、巴顏喀拉山、秦嶺大別山,南有五嶺、武夷山與天目山、流域內有山地、丘陵、平原眾多地貌類型,其中山地和丘陵佔84.7%,平原佔11%。
流域地勢呈階梯狀向東降低,廣元一雅安以東和襄樊-宜昌-凱裏一線界。
分為西、中、東三大地貌區。
西部為高原高山區,面積60.19萬平方公里,總地勢東南降低,可分為南北兩區:北部為高原谷區,高原面高程4500-5000米。
原面上河谷近期有活動。
沿江活動斷裂帶常有地震發生。
據習慣説法,長江幹流湖北宜昌以上長江上游[24],長4,504公里,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
跨越中國地理第一級和第二級階梯。
長江發源自唐古拉山冰川,通天河楚瑪爾河口以上各水系長江源,以下四川宜賓長江幹流稱金沙江,岷江匯入後始稱“長江”。
長江幹流自岷江口以下宜昌稱“川江”,四川盆地南緣和巴東峽谷中穿行。
長江源位於青藏高原腹部,源流主要有沱沱河、當曲和楚瑪爾河三支,其中沱沱長江正源。
曲是長江三源之一南源,源出唐古拉山東段霞舍日阿巴山東麓,河長352公里,流域面積30,219平方公里,遙感衞星探測計算以及多支探險隊測量,其居江源諸河冠。
河口流量220立方米/秒,水流量是沱沱河數倍。
“曲”藏語意為“沼澤河”,源頭是一條叫“多朝能”小溪,穿過地下水源上游沼澤地帶、並有支流如布曲、尕爾曲匯入後,得到水源補給,水量迅速增大。
長江流域各區域文明總稱長江文明,黃河文明中國古代文明影響,融合中華文明。


延伸閱讀…
”後人自此以為岷山長江源頭。
漢代到唐宋乃至明代,人們普遍認為岷江長江源頭。
《漢書·地理志》金沙江描述進一步,明確指出其是長江一條支流。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長江上游許多河流進行詳細描述,是金沙江。
此後著作中金沙江上游推遠。
明代徐霞客對金沙江和岷江實地考察後寫下《江源考》,文中對岷江源頭説提出明確質疑。
後他自己做出判斷:“推江源者,金沙江首。
”清代康熙年間繪製《康熙內府輿圖》繪出通天河和木魯烏蘇河,並指出木魯烏蘇河通天河一源。
乾隆年間齊召南《水道提綱》中進一步指出通天河即為金沙江上源。
同時文中全面描述尕爾曲、沱沱河、曲、冬曲和楚瑪爾河。
長江最上源河流情況基本,但沒有進一步指明哪一條主源。
民國年間,有人對江源進行考察,其結果見於1946年版《中國地理概論》,書中寫道:“上游青海境內有南北兩源,南源曰木魯烏蘇,北源曰楚瑪爾。
”1976年夏中國江源考察隊得出:“長江三源説:沱沱河雖當曲,但沱沱河流向,位置居中,為正源,曲水流量和流域面積於沱沱河,可稱南源,楚瑪爾河橫貫江源地區北部,流域面積,可稱北源。
”1986年長江科學考察探險隊江源進行一次考察,主張當曲應為正源。
幾次考察,長江出現“一源”、“兩源”、“三源”諸説。
金沙江古稱繩水、麗水,位於巴塘河口四川省宜賓岷江口,長3464公里。
金沙江跨越中國地形兩個階梯。
其流域曲麻萊和宜賓之間是第一、第二階梯過渡帶,金沙江橫斷山脈深谷中蜿蜒向前。
橫斷山脈北高南,金沙江其中650千米距離中下降1400米多,每千米下降2米。
3464千米流程中,河流下切形成峽谷河道長度逾2000千米,江面兩岸羣山高差1000米到1500米之間。
同時怒江、瀾滄江構成三江並流。
到達雲南麗江石鼓鎮時金沙江迅速拐彎,東南折東北,三江口轉向南,然後折東。
這個達370km彎曲一些地理學研究者和長江者稱長江第一彎。
橫斷山區,金沙江主要海拔5000米沙魯裏山和海拔4500米寧靜山夾峙。
四川得榮雲南奔子欄一帶金沙江段稱為“乾河谷”,植被。
長江自四川宜賓岷江口以下經四川、重慶湖北宜昌這一段稱川江,全長1040公里。
川江蜿蜒,並沒有四川盆地中間穿過,而是沿四川盆地羣山中流過,但其支流岷江和青衣江水系則灌溉整個成都平原。
長江三峽位於川江奉節縣宜昌市之間一段。
長江川江段匯入主要一級支流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和烏江。
川江沿岸有數個大城市,包括宜賓、瀘州,其中城市重慶是中國西南地區城市之一,是長江流域國家中心城市。
長江中游主河道湖北省宜昌市江西省九江市湖口[24],長955公里,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
其中湖北省宜都市湖南省嶽陽市洞庭湖口城陵磯一段,因長江流古荊州地區,稱荊江。
荊江河道,水流,造成大量泥沙淤積,河牀日益抬高,洪水位可高出地面10多米,是長江氾濫河段,有“萬裏江,荊江”説法。
減輕洪水威脅,建成荊江分洪工程、下荊江裁彎工程。
長江中游沿岸武漢,是中國中部地區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是管理整個長江流域長江水利委員會行政中心所在地。
長江每年挾帶4.86億噸泥沙入海,形成長江三角洲西端鎮江、揚州頂點,北至通揚運河,南抵杭州灣,茅山、天目山為西南界,包括江蘇、浙江兩省部分地區和整個上海市,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是一片坦蕩平原,只有少數山像孤島矗立平原之上。
這裏海岸線,海水黃渾,有一條幾公里到幾十公里潮間帶灘。
三角洲世以來,年均向海推進40米。
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是中華民族發源地之一。
長江流域各區域文明總稱長江文明,黃河文明中國古代文明影響,融合中華文明。
延伸閱讀…
長江文明區域、文化遺址數量多、密度,堪稱世界之最。
長江文明,是長江文明中“稻作文明”,東亞及世界影響。
中華曙猿4500萬年前生活長江下游流域,這是為止發現高等靈長類。
長江上游流域三星堆蜀國文明水平不亞於作為中華文明主要發源地黃河流域時代古文明。
東晉,江東開始成為中華經濟地帶之一。
長江流域綜合利用任務廣泛而複雜,涉及國民經濟各有關部門及流域內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1990年國務院批准《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報告》,流域綜合利用規劃任務包括水資源開發利用、防洪、治澇、水力發電、灌溉、航運、水土保持、中下游幹流河道整治、南水北調、水產、下流
沿江城鎮佈局、城市供水、水源保護環境影響評價、旅遊,並指出流域規劃工作要堅持“統一規劃,全面發展.分工,分期進行”基本原則,正確地解決遠景“近期”,幹流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發電、灌溉航運,水電火電,發電電,整體局部以及水土和生物資源利用保護方面關係
於受航道水深和長江大橋淨空高度條件限制,歷史上,只有蕪湖以下航道可全年通航海輪,2.5萬噸級海輪乘潮才能抵達南京,南京武漢只能通航5000噸級海輪。
長江幹流航道進行大規模維護,2011年太倉長江口建成12.5米深水航道,5萬噸級海輪可滿載雙向通航,10萬噸級滿載貨船可乘潮抵達[28]。
南京太倉建成10.8米深水航道,3萬噸級海輪可以滿載達南京,12.5米深水航道於2015年上延至南京,5萬噸級海輪可直達南京港,10萬噸級滿載散貨船可乘潮通過。
南京蕪湖段2011年建成豐水期(6—9月)10.5米水深航道,可通航3萬噸級海輪,其他月份航道水深7.5米,可通航1萬噸級海輪[29]。
安慶蕪湖段2013年航道維護水深提高枯水期6米、洪水期8米,可通航1萬噸級海輪[30]。
荊江航道條件,安慶武漢枯水期航道水深4.5米,4月11月可通航5000噸級以下海輪,航道水深5米7米[31][32]。
城陵磯武漢江段每年5—9月可通行海輪,航道水深5米以上[33]。
目前,長江海輪航線武漢上游延伸228公里直達城陵磯。
長江流域有大量大型水電站,其中幹流上建成及在建總裝機容量120萬kW及以上(1)型水電站及其總裝機容量如下:
古代,長江幹流上架設臨時性浮橋。
第一座有確切歷史記錄長江浮橋架於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35],此後歷代有長江上架設浮橋記載。
長江幹流上第一座意義長江大橋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聯專家幫助下,武漢長江大橋作為“一五計劃”重點項目於1957年建成通車。
武漢長江大橋是公鐵兩橋,1959年建成了鐵路橋重慶白沙沱長江大橋。
1968年,完全中國自行設計建造公鐵兩橋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這是長江下游幹流上第一座大橋。
三年後,一座公鐵兩橋枝城長江大橋湖北宜都建成。
1955年1977年,長江幹流上開工新建大橋8座,1982年完成7座。
然而改革開放初期,自1978年起長達14年間沒有長江大橋動工,橋墩於1979年全部出水九江長江大橋下馬,直到1991年長江大橋投入建設。
1990年代,包括復工九江長江大橋,建成大橋9座。
進入21世紀後,於中國經濟迅速發展,長江大橋建設進入井噴期。
自2000年2012年,長江幹流上共有50多座大橋建成通車,並有多座大橋正在施工。
1957年,第一座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通車。
長江總長度有6300千米,是我國第一河流,基本上長江自西向東徑流地區,並且深度並,而且長江水深有人工水深和水深區別。
長江發源地位於西部沱沱河,開始高原雪水融化所形成河流水深只有1–1.5米,並且金沙江段水深不算深。
而過了橫斷山脈開始出現地勢,水深可以達到幾十米。
橫斷山脈開始,流經四川盆地南部,到重慶大巴山脈,這一地區水深相差,基本上三四十米上下。
水深地方中下游湖北武穴與江西交界處牛關磯,水深達到103米。
長江,古時稱大江,六朝後統稱“長江”,這一稱謂距今有1400多年。
近代以來,西方整條長江稱為揚子江。
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格拉丹東雪山西南側,河流全長6380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國第一大河。
長江幹流流八省二市一區,於上海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流域總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佔我國陸地面積20%。
長江上游為湖北宜昌以上河段,中游為宜昌江西湖口段,湖口以下稱為下游。
水力時,萬噸輪可通武漢。
長江各段有稱呼,源頭曲口,長358公里,稱沱沱河。
曲口青海玉樹巴塘河口,稱為通天河。
巴塘河口四川宜賓岷江口,長2308公里,稱金沙江。
岷江口上海崇明島入海口,長2884公里,通稱長江。
宜賓到湖北宜昌段,稱川江,大部流經四川境內。
湖北枝城湖南嶽陽城陵礬,因流古荊州地區,俗稱荊江。
江蘇揚州及以下江段,古時有揚子津渡口,故稱揚子江。
西方傳教士接觸是揚子江,故揚子江稱揚子江。
説上游河段。
上游河段長約4500公里,幹流流經高原峽谷地帶,像通天河、金沙江和三峽具有高山峽谷特徵。
這一帶河牀,金沙江幹流有3000米。
上游沱沱河類似於溪流,水深1米左右,有的1.5米。
這個深度,人馬可以渡河。
到了橫斷山脈,長江進入峽谷地帶,地方水深有幾十米,水庫入口處。
像重慶萬州一帶,長江寬度有五六百米,深度達到80多米,這是三峽蓄水後深度,之前深度能達到40多米。
這一帶是長江三峽庫區入庫處,兩側有山脈夾,河槽下切。
三峽蓄水後,此處水位抬升有一倍多。
進入庫區後,水深超過百米並非難事。
三峽大壩蓄水高度175米,靠近壩體庫區水深150米。
西陵峽歷史上航道、灘多水急而聞名,是三峽中峽。
峽谷高度600多米,蓄水前水深百米。
三峽庫區蓄水後,這裏成庫區,水位抬升。
目前西陵峽某段認為是長江處,水深達到320米。